自戀流行病

自戀流行病

自戀(narcissism)一詞泛見於文學作品中,用以描繪人類等愛上自己的現象。隨著網路媒體的普及,出現了很多表現自我的空間,比如在網路日記興起的時候,寫網路日記成為一種時尚;寫網路日記的人,對自我認識的不斷深入是以關注自我為中心的,都應屬於自戀行為。

基本介紹

  • 別稱:自戀
名稱簡介,概述,表現,行為,判定,應對,原因,

名稱簡介

而對於全球數億用戶的生活來說,社交媒體已經成為重要的一部分,在社交媒體中過於在意自己的發言是否被關注、冬粉的數目是否在增加等,標誌著自戀時代已經到來,大家巴不得泄露自己的隱私,自戀正成為一種流行病。

概述

自戀流行病,是隨著社交媒體的爆發在社會上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表現為以自戀為中心的一系列行為,人們瘋狂的在微博發布個人的生活隱私,語言以自我為中心,並過度在意自己微博的關注度。

表現

自戀現象正在蔓延的情況不斷出現在研究結果和新聞報導中。在參加測試的3萬7千名大學生當中,自戀傾向的性格特徵普及十分迅速,堪比肥胖症。而千禧年代出生的人群當中的自戀傾向要高於過去歷史上的任何一代人。
研究發現,人們在網際網路上的活動讓人們變得更加自戀。社會上,各個階層、各種職業、各個年齡段的人都熱衷於談論自己。他們不厭其煩地暴露自己,以刨根問底的態度將自己的私人生活展示給別人看。他們通過微博或者部落格的形式,把個人信息向讀者進行狂轟濫炸。“我……我……我”已經成為他們的經典句式。這些人很自我的認為,無論男女,每個人的生活細節都應該和陌生人分享一下。
除了一些社交媒體平台讓自戀者有機會展示自己之外,也有大量的資源能夠為自戀者提供幫助。有一些文章就教人如何在Facebook上擴大冬粉群,如何在亞馬遜上獲得好評,此外還有增加pv點擊率、YouTube播放次數和社交媒體殭屍粉的服務。
自戀者們正在為當下的用戶們設定標桿。人們總要陷入“現在流行什麼”的問題當中,焦慮沒有獲得和別人同樣的體驗;有人甚至因此感到消沉,因為他們沒有跟上微博的話題速度,或者沒有被點“贊”。

行為

自戀現象超乎以往,越來越強調物質財富、外貌、名人的崇拜,同樣也吸引著那些不自戀的人加入其中。一項調查了3.7萬名大學生的數據顯示,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自戀人格特質的增加速度和肥胖一樣快。自戀行為不僅為更多人所接受,甚至受到了讚揚。在網路上,我們對於自戀者的態度,遠比實際生活中來得寬容。儘管大部分的社會文化都懲罰偽裝者和騙子,但沒有人會譴責討人喜歡的人。
學者們也開始老調重彈,重新審視自戀,從故紙堆里挖出自戀好的一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就認為,好的自戀會讓你神采飛揚,更具創造力,更有自尊。2014年,重新論述自戀的英國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說:“善待你的自戀,但是別過了。”

判定

判斷是否患上自戀流行病的標準,主要可以從自戀人格的兩個行為失調現象進行,即過高的自我表現欲望和自認理所應當的特權感。有過高自我表現欲望的人會在Facebook等社交媒體上積累許多好友,被稱為自戀人格指數(NPI)。自戀人格指數和用戶的社交媒體活動有高度的正相關性。相反,自戀人格指數不夠高的人,在微博上沒有上千冬粉好友,就說明是正常人。

應對

對於社交媒體用戶來說,保持看問題的心態和角度非常關鍵。不要讓自戀者混淆視聽。可能在社交媒體的無謂競爭當中你被遠遠拋在後面,但那是因為你的NPI(自戀人格指數)不夠高,這一點應該是每一個自戀者求之而不得的。

原因

過去,人們總是從家人、學校和工作中獲得自我價值感。但是,隨著家庭關係、社會關係的轉變,人們更期待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價值感。對於那些自戀狂來說,社交網路的爆發讓他們有了一個非常高效的傳播工具,也就是Facebook、Twitter、Pinterest、Foursquare和GooglePlus這些。自從2006年社交媒體開始出現,人們可以及時地更新他們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每個人都獲得明星般的被崇拜感。
這種自我關注一旦超越界限,就會演變成新的個人主義。網路給了大家一個暴露在公眾世界的機會,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受到明星般的禮遇,有一大批追隨的“冬粉”,所以造就了自戀的流行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