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路街道辦事處

自強路街道辦事處

自強路街道辦事處轄域位於區境西北部隴海鐵路北側,東至童家巷、革新街與太華路街道相鄰,南以隴海鐵路與解放門街道為界,西與蓮湖區北關正街接壤,北與未央區大明宮鄉毗連,面積2.62平方公里。1993年,有居民14101戶,39314人,27個居民委員會

。漢、回、滿、蒙、朝鮮等12個民族雜居,漢族占絕大多數。河南省籍人多於西安土籍。境內12條街巷中,主要有自強東路、二馬路、革新街等主幹道。辦事處駐自強東路491號,以地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自強路人民公社
  • 別名:向陽路人民公社
  • 地理位置:轄境隸屬於西安市第八區
  • 面積:12265平方米
  • 人口:39314人
公社簡介,發展歷程,社區構成,

公社簡介

1955年前,轄境隸屬於西安市第八區。1955年1月劃歸未央區,設黃金廟街、二馬路、自強路3個街道辦事處。1957年6月併入新城區。1958年12月合併為自強路一個街道辦事處。1960年3月改稱自強路人民公社。同年5月劃入未央區大明宮人民公社,稱自強路分社。1962年7月重歸新城區,復名自強路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易稱向陽路人民公社。1978年12月復現名。
自強路街道辦事處
轄域大部分在唐大明宮遺址範圍之內,原有6個自然村以種菜為業,人稱“東菜園”。30年代初修建隴海鐵路,5個自然村搬遷北移,建成聯志村;同時拓建一馬路(今自強東路),漸有工商店鋪。抗日戰爭期間,河南等淪陷區難民大量湧入,搭蓋草棚、地窩棲身,以拾破爛、推小車、搞搬運謀生,甚至乞討餬口。
境內僅有約400名職工的華峰、福豫兩家私營麵粉公司和20家煤炭商戶。建國後,地區經濟長足發展。至1993年底,有工、商、建企業87個和個體商業門點592個,集貿市場2處,形成以經營車輛配件、五金交電為主的自強東路商業一條街。

發展歷程

1950年,市人民政府把自強路改建為水泥路面,為西安市第一條混凝土大街。60年代開始,街道辦事處發動民眾,先後將勇進北村、真理村、向榮巷等10條街巷的泥土路整修為磚鋪、瀝青路面。1984~1992年,又先後3次籌資52.4萬元,組織駐地35個單位和居民民眾,將聯志村、建強路北段至鐵三、鐵四村等7條總長2316米、面積12265平方米的街道改修成瀝青、水泥路面。1978~1993年,居民翻建危漏房舍31890平方米;街道辦事處協助房地部門改造低洼棚戶區,已建搬運新村住宅樓5幢,1.1萬平方米,安置居民153戶;涉及1100戶的向榮街低改工程正在收尾。
1958~1959年,街道辦事處因陋就簡開辦修理加工、服裝縫紉、生活服務等廠、社、組25個,從業人員973人,產值99萬元,利潤7.8萬元。1961~1963年先後兩次對34個廠、社、組進行調整,停辦5個,上交區管12個。調整後有職工514人,年產值4.8萬元。1964年街道經濟重新發展,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前,有廠、社35個,從業人員1072人,產值200萬元。“文化大革命”中,社會動亂,國營大廠停工停產,街道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空間,至1975年,街道企業發展到67個,職工1353人,產值290萬元。1979年8月建立街道生產服務聯社。1981年,街道企業41個,產值447萬元,利潤27.5萬元。1985年,產值增至627.9萬元,利潤增至36.3萬元。1990年,企業43個,產值1047萬元,利潤54萬元。1993年底,街道企業55個,年總產值2782.11萬元,利潤84.22萬元,稅金61.44萬元。西安生活鍋爐工廠生產的臥式、立式系列鍋爐,1989年獲市優質品三等獎。德聯電力設備公司生產的系列自動電熱採暖裝置暢銷全國。

社區構成

轄境有幼稚園1所、國小5所、中學4所、職工大學1所、醫院3家、文化宮和電影院各1座。80年代初,街道辦事處發動民眾制定“居民守則”,開展文明新風教育,在全市推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