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台(唐代王勃詩作)

《臨高台》是唐代詩人王勃創作的一首詩。這首長詩從多方面展示了唐王朝建國以來的盛況,最後刻畫了統治者卑鄙醜惡的靈魂,不僅指出了唐統治者的荒淫無恥,也預示著唐王朝必然滅亡的歷史規律。全詩多用鋪敘,用典貼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高台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體裁七言歌行
  • 作者:王勃
  • 作品別名:鼓吹曲辭·臨高台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高台
臨高台1,高台迢遞絕浮埃2
瑤軒綺構何崔嵬3,鸞歌鳳吹清且哀4
俯瞰長安道5,萋萋御溝草6
斜對甘泉路7,蒼蒼茂陵樹8
高台四望同,帝鄉佳氣鬱蔥蔥9
紫閣丹樓紛照曜10,璧房錦殿相玲瓏11
東彌長樂觀12,西指未央宮13
赤城映朝日14,綠樹搖春風。
旗亭百隧開新市15,甲第千甍分戚里16
朱輪翠蓋不勝春17,疊榭層楹相對起18
復有青樓大道中19,繡戶文窗雕綺櫳20
錦衣夜不襞21,羅帷晝未空22
歌屏朝掩翠23,妝鏡晚窺紅24
為君安寶髻25,蛾眉罷花叢26
塵間狹路黯將暮27,雲間月色明如素28
鴛鴦池上兩兩飛29,鳳皇樓下雙雙度30
物色正如此31,佳期那不顧。
銀鞍繡轂盛繁華32,可憐今夜宿倡家33
倡家少婦不須嚬34,東園桃李片時春35
君看舊日高台處,柏梁銅雀生黃塵3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臨:登臨。
  2. 迢遞:高聳的樣子。浮埃:浮起的塵埃。
  3. 瑤軒:玉石欄桿。綺構:華麗的建築物。崔嵬:高聳貌;高大貌。本指有石的土山。後泛指高山。
  4. 鸞歌鳳吹:優美的音樂。鳳吹,對笙簫等細樂的美稱。
  5. 俯瞰:低頭下看。長安道:長安城內的街道。
  6. 萋萋:茂盛的樣子。御溝:流經皇宮的水溝。
  7. 甘泉:秦漢甘泉宮,一名雲陽宮,在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甘泉山。
  8. 茂陵:漢武帝陵墓,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
  9. 帝鄉:帝都。帝王的故鄉。佳氣鬱蔥蔥:《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後望氣者蘇伯阿為王莽使至南陽,遙望見舂陵郭,唶曰:‘氣佳哉!鬱鬱蔥蔥然。’”佳氣,美好的雲氣。古代以為是吉祥、興隆的象徵。泛指美好的風光。
  10. 紫閣:金碧輝煌的殿閣。多指帝居。丹樓:紅樓。多指宮、觀。
  11. “璧房”句:《三輔黃圖》卷二載,未央宮“黃金為璧帶,間以和氏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璧房,存放玉璧的房屋。以璧玉裝飾的房屋。泛指華美的房屋。錦殿,錦色的殿堂。
  12. 彌:遍,滿。長樂觀:即長樂宮。漢高祖時,就秦興樂宮改建而成,為西漢主要宮殿之一。漢初皇帝在此視朝。惠帝後,為太后居地。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郊漢長安故城東南隅。
  13. 未央宮:漢宮殿的名稱,漢高祖七年(前200)蕭何主持建造,周圍二十八里,非常壯麗。故址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
  14. 赤城:指帝王宮城,因城牆紅色,故稱。
  15. 旗亭百隧:張衡《西京賦》云:“旗亭五重,俯察百隧。”旗亭,市樓。古代觀察指揮集市的處所,上立有旗,故稱。隧,擺攤賣貨的地方。新市:新的集市。
  16. 甲第:上等宅第。舊時豪門貴族的宅第。甍(méng):屋脊。戚里:帝王外戚聚居的地方。泛指親戚鄰里。
  17. 朱輪:顯貴乘坐的車,車輪用朱紅油漆。翠蓋:翠羽裝飾的華蓋。不勝:不盡。
  18. 疊榭:層層疊疊的軒榭。榭,建築在台上的房屋。層楹:層層門楹,指高樓。楹,堂屋前部的柱子。
  19. “復有”句:從《古樂府》“大路起青樓”,曹植美女篇》“青樓臨大路”句中化出。青樓,青漆塗飾的豪華精緻的樓房。
  20. 繡戶:雕繪華美的門戶。多指婦女居室。文窗:刻鏤文彩的窗。窗,亦借指房舍。綺櫳(lóng):猶綺疏。雕繪美麗的窗戶。櫳,窗欞木。
  21. 夜:一作“晝”。襞(bì):衣服上打的褶子,泛指衣服上的皺紋。
  22. 羅帷:錦羅帷幔,絲製帷幔。晝:一作“夕”。
  23. 歌屏:歌舞用的屏風。掩翠:遮掩翠色。
  24. 窺紅:偷窺紅色。
  25. 君:指妓女。一作“吾”。寶髻(jì):婦女髮髻的一種。髻,盤在頭頂或腦後的髮結。
  26. 蛾眉:細長而彎的美麗的雙眉。罷:休。罷廢。
  27. 塵間狹路:一作“狹路塵間”。塵間,紅塵間,人間。狹路,原指窄小的路。在這裡借指花柳巷。黯(àn):昏黑。
  28. 雲間:一作“雲開”。素:潔白。
  29. “鴛鴦”句:化用《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詩句。這裡用鴛鴦指代像鴛鴦成雙成對出入的貴族紳士。
  30. “鳳凰”句:《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這裡用鳳凰指代貴族紳士。
  31. 物色:景物。
  32. 銀鞍:銀的馬鞍。繡轂(gǔ):錦繡車轂。
  33. 倡家:指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稱妓女。
  34. 嚬(pín):古同“顰”,皺眉。
  35. 東園:泛指園圃。指漢孝宣王皇后陵墓。因位於宣帝陵東,故稱。
  36. 柏梁:柏梁台,在長安城北門內。漢武帝元鼎二年(115)時修築,用香柏為梁。漢武帝曾經在上面置酒,下詔令群臣和詩,能作七言詩的人才能登上此台。銅雀:銅雀台。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鄴城(今河北臨漳)建銅雀台,台上有一百二十間房屋,並在樓頂鑄造大銅雀,因此而得名。曹操臨終時對諸子遺命:死後將其葬在鄴城的西岡,諸妾與伎人都著銅雀台,台上放置床帳,每月初一、十五向帳前作伎,諸子登台望他的西陵墓田。後人悲其意而作歌詠。

白話譯文

高台高聳入雲,站在上面甚至產生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
玉石欄桿,華麗的建築物是多么高大,優美的音樂聽起來是那么清麗哀婉。
低頭觀看長安的街道,只見皇宮水溝里的草長得十分茂盛。
斜前方是通往甘泉宮的大路,只見漢武帝陵園中的樹木長得鬱鬱蒼蒼。
站在高台向四周望去,景色大體相同,樹木鬱鬱蔥蔥,象徵著美好的氣象。
紫閣聳立,丹樓如霞,互相映襯,流光溢彩,以黃金為璧帶,宮殿中裝飾著和氏珍玉,精妙絕倫。
向東與長樂宮連成一片,向西直指未央宮。
赤城在朝陽映照下更加壯觀,綠樹在春風吹動下婆娑起舞。
新市上,酒樓林立,集市鱗次櫛比,上等宅第的屋脊重重疊疊,分明是外戚聚居的地方。
朱紅漆輪,翠羽華蓋,看起來春風得意,高台樓閣互相對應。
又在大路上有萬丈高樓,門窗軒檻花紋圖案都雕刻華美、精緻。
精緻的衣服白天不打褶,華麗的羅帳夜夜都沒有空缺。早晨翠屏環合,晚上妝鏡映紅。
為君精心打扮,梳著漂亮的髮髻,細而彎的眉毛,格外吸引人。用女性口吻寫她們的奢靡生活。
晚上,花柳巷間車馬賓士,灰塵四起,這時明月初升,皎潔如素。鴛鴦池上、鳳凰樓中男女成雙成對,極盡歡娛。
環境是這樣,好時光怎么能放棄!銀鞍繡轂滿載富貴的人駛向妓院,今晚就在這兒過夜了。
倡家少婦不要皺眉,容顏就像東園的桃李,馬上就會凋謝。你看那舊時的高台,柏梁台和銅雀台都早已黃塵覆蓋。

創作背景

《臨高台》是樂府《鼓吹曲辭·漢鐃歌》名,見《樂府詩集》卷一六引《古今樂錄》。此詩當作於王勃為沛王府修撰時,大約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前後,所反映的是詩人一次外出登臨高台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反映出盛世不再、繁華易逝的哲理思想,這種思想在詩人其他作品中很少流露,甚至在整個初唐詩歌中也不多見,因而可以看出這首詩所達到的思想深度是同類詩歌難以企及的。
整首詩似乎都在極力渲染繁華。詩人先寫帝國建築的雄偉華麗,用“瑤軒綺構何崔嵬”“紫閣丹樓紛照耀”“璧房錦殿相玲瓏”等一系列詩句,將帝國的建築描寫得富麗堂皇、錯彩鏤金。寫帝國都市的繁華,也從各個種角度鋪排,“旗亭百隧開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朱輪翠蓋”“疊榭層楹”同樣是鋪錦列繡、鑲金嵌玉。詩人從多種角度、多種方位反覆渲染帝國建築的高大雄偉,都市的繁華。接著,詩人轉而開始寫生活在都市裡人們的豪華奢侈的生活,極盡鋪陳之能事:“錦衾晝不襞,羅帷夕未空。歌屏朝掩翠,妝鏡晚窺紅”;“鴛鴦池上兩兩飛,鳳凰樓下雙雙度”。極盡奢華之後,詩人筆鋒一轉,卻提出一個出人意料的客觀存在:“東園桃李片時春”“柏梁銅雀生黃塵”。“片時”強調青春是短暫的,“生黃塵”說明繁華背後是衰敗。這個結尾揭露了達官貴人醉生夢死、急於享樂的腐朽心理,也否定了他們的這種生活,指出其不可久長的必然結局。這看似詩人不經意間寫出,裡面卻包含著對人世滄桑、歷史興衰沉重而永恆的感嘆和深沉而無限的思索。
詩中描寫了代統治者的青樓狹邪,表現了妓女被玩弄,卑微的生存狀態。詩歌前面集中描寫了青樓的面貌和娼妓的裝飾,娼妓的梳洗打扮只是為了迎合這些達官貴人,缺失了自身獨立自由的人格,揭示了這些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生活,以及反映了下層妓女卑微的地位和淒涼悲苦的生活。“銀鞍繡轂”顯示了這些統治階級的生活者奢侈,“倡家少婦不須嚬,東園桃李片時春”更是揭示了統治者的醜惡靈魂和妓女的卑微地位。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感慨萬千,最後借“柏梁銅雀”事預示這些荒淫無恥的統治者若不節制、思求改變,必然會像前朝一樣滅亡。詩人用現實主義的筆觸直接揭露,思想內涵上意義深廣。
此詩高出同類詩歌之所在,就是前面的極盡鋪陳之能事只是鋪墊,是渲染氣氛,全詩流露出詩人對生命的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對歷史的思索,因而它是有深度的。發人深省,耐人尋味。
王勃的這首《臨高台》和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都是描寫都城長安的七言歌行。長安是唐代的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的中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都市。描寫長安,對於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最有代來性。這是一個重大題材。此詩對長安的繁盛進行了多方面的描寫,反映了自“貞觀之治”到高宗前期“佳氣鬱蔥蔥”的興旺發達氣象,作者分明被時代意識所感召,才唱出這樣豪邁樂觀的調子。與此同時作者也描寫了上層統治階級的腐朽享樂生活,並子以諷刺與否定,實際上就是指出長安繁華中所潛在的危機,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清醒認識。此詩在思想內容上較之《長安古意》《帝京篇》,涉及面尚不夠廣泛,在藝術成就上也稍遜一籌。

名家點評

明代顧璘《批點唐音》:此詩不過是登高台望見許多景物耳。鋪敘優柔,不覺重複,然無大興意,所以為初唐。一結收拾較安穩。
清代錢良擇《唐音審體》:通篇侈陳壯麗,而以繁華不久終之,仍是臨望傷情之旨。

作者簡介

王勃(650—676),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帶)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學者。王勃少時即聰慧過人,有“神童”之譽;十四歲時應舉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因戲作《檄周王雞》被逐出王府;一度任虢州參軍;後又因為受牽連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職。其父王福疇因受牽連,貶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親,渡海溺水,受驚而死。詩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傑”。王勃詩主要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抱負、表達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對仗工整,上下蟬聯,但有些詩篇仍“浮躁炫露”,流於浮艷,沒有徹底擺脫六朝辭藻華麗綺靡的詩風。有《王子安文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