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界乳光

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界乳光
  • 外文名:Critical opalescence
  • 學科:物理
  • 領域:科學
簡介,瑞利散射,藍天與夕陽,參見,

簡介

臨界點附近,照射於介質的光束會被介質強烈散射,這現象稱為臨界乳光波蘭物理學者馬里安·斯茅魯樵斯基於1908年首先表明,臨界乳光的機制為介質密度漲落,他並沒有給出相關的方程。兩年後,愛因斯坦套用統計力學嚴格論述介質的分子結構所形成的密度漲落,從而推導出相關的方程,並且用這方程給出另一種計算阿伏伽德羅常數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這臨界乳光的機制可以解釋天空呈藍色的現象。
按照瑞利散射理論,瑞利散射光的輻照度和入射光波長的四次方成反比。套用瑞利散射來解釋天空的藍色現象,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因此,天空的顏色是藍色的。瑞利散射方程能夠準確地描述光束對於氣體的瑞利散射行為,但對於液體並不適用。愛因斯坦的臨界乳光理論更一般地適用於液體與氣體;瑞利散射只是臨界乳光問題的一個特別案例。後來,布魯諾·齊姆分析粒子在氣體與液體裡的隨機性,將瑞利散射理論加以延伸來描述光在液體裡的散射行為。

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英國物理學家約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John Strutt, 3rd Baron Rayleigh)的名字命名。它是半徑比或其他電磁輻射的波長小很多的微小顆粒(例如單個原子或分子)對入射光束的散射。瑞利散射在光通過透明的固體和液體時都會發生,但以氣體最為顯著。
在大氣中,太陽光的瑞利散射會導致瀰漫天空輻射,這也是天空為藍色和太陽偏黃色的原因。
瑞利散射適用於尺寸遠小於光波長的微小顆粒,和光學的“軟”顆粒(即,其折射率接近1)。當顆粒尺度相似或大於散射光的波長時,通常是由米氏散射理論、離散偶極子近似和其它計算技術來處理。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λ的四次方成反比:
其中
是入射光的光強分布函式。
因此,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產生瑞利散射。

藍天與夕陽

瑞利散射可以解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白天,太陽在頭頂,當太陽光經過大氣層時,與空氣分子(其半徑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發生瑞利散射,因為藍光比紅光波長短,瑞利散射發生得比較激烈,被散射的藍光布滿了整個天空,從而使天空呈現藍色,但是太陽本身及其周圍呈現白色或黃色,是因為此時看到更多的是直射光而不是散射光,所以日光的顏色(白色)基本未改變——波長較長的紅黃色光與藍綠色光(少量被散射了)的混合。 但因為人眼對不同顏色的敏感度不同,以黃綠色敏感度最高,往兩邊呈鐘形分布,因此人眼對藍色的敏感度遠大於紫色,所以即使散射的可見光波長中紫光能量最高,人眼看起來仍是藍色。 當日落或日出時,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很長的路程,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這就是為什麼日落時太陽附近呈現紅色,而雲也因為反射太陽光而呈現紅色,但天空仍然是藍色的,只能說是非常昏暗的藍黑色。如果是在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層,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是黑的。

參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