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漳西狄邱落子

臨漳西狄邱落子

西狄邱沙東落子是一種河北省邯鄲市的傳統戲曲藝術。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當時,由民間藝人呂雙寶,根據當地人稱做“野腔”的一種由民間曲調加工整理而成,發展為落子腔劇種。沙東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贊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漳西狄邱落子
  • 地點河北省邯鄲市
  • 歷史:清朝乾隆
  • 類型:傳統戲曲藝術
劇目,現狀,

劇目

該劇主要演出劇目有“老八本,”即《大隔簾》、《二隔簾》、《跑沙灘》、《王定寶借當》、《清官斷》、《賣妙郎》、《玉堂春連本》、《洗衣計》、《契約計》、《忠烈圖二本》、《丟印合印》等。由於落子腔唱腔的風格獨特,深受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民國時期,西狄邱落子戲代表性藝人有呂自友、李現瑞等人,領著戲班在晉、冀、魯、豫四省接壤處廣大農村流動演出,深受農民民眾歡迎,劇團越辦越紅火,沙東落子的名聲也越越來越大。

現狀

1957年,該村落子劇團被臨漳縣政府正式命名為臨漳縣落子劇團,成為縣職業劇團。1960年,劇團被解散。“文革”期間,落子藝術也隨之走向低谷。打倒“四人幫”之後,西狄邱落子得到了解放和復甦,村內的落子藝人紛紛組班辦起了落子劇團。劇團最多時發展到四個,從業人員達到200多人。為支持落子藝術的發展, 該村於1987年籌集資金建起了一座大舞台,為劇團排練和演出提供了方便,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文化娛樂場所,使該村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落子戲劇村。西狄邱村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五公里處,隸屬於臨漳縣狄邱鄉。據傳說,該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傑的墳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該村現有人口1325人,耕地面積2700多畝。該村現有沙東落子劇團三個,分別為以李少臣為團長的新興落子劇團,主要有李愛如、馮愛如、李海鳳、郭雲昌等演職員37人;以李五妮為團長的狄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新娥、李秀平、呂新弟、李伯寅等演職員34人;以呂俊明為團長的沙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運娥、張九的、呂玉所、呂長慶等演職員30人。全村共有落子演職人員101人,同時還配置有機載流動舞台車3台。
西狄邱村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五公里處,隸屬於臨漳縣狄邱鄉。據傳說,該村因有唐代宰相狄仁傑的墳丘而得名,具有一千三百餘年的歷史。
西狄邱沙東落子起源可以上溯到清乾隆二十年。當時,由民間藝人呂雙寶,根據當地人稱做“野腔”的一種民間曲調加工整理而成,發展為落子腔劇種。沙東落子的主要唱腔板式有二板、流水板、散板、娃子、腹腔、念板、贊子等。該劇主要演出劇目有“老八本”,即《大隔簾》、《二隔簾》、《跑沙灘》、《王定寶借當》、《清官斷》、《賣妙郎》、《玉堂春連本》、《洗衣計》、《契約計》、《忠烈圖二本》、《丟印合印》等。由於落子腔唱腔的獨特風格,深受廣大農民民眾的歡迎。民國時期,西狄邱落子藝術代表性藝人有呂自友、李現瑞等人。他們領著戲班在晉、冀、魯、豫四省接壤處廣大農村流動演出,深受農民民眾歡迎,劇團越辦越紅火,沙東落子的名聲也越越來越大。
目前,西狄村現有沙東落子劇團三個,分別為以李少臣為團長的新興落子劇團,主要有李愛如、馮愛如、李海鳳、郭雲昌等演職員37人;以李五妮為團長的狄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新娥、李秀平、呂新弟、李伯寅等演職員34人;以呂俊明為團長的沙東落子劇團,主要有呂運娥、張九的、呂玉所、呂長慶等演職員30人,占全村總人口的30%,同時還配置有機載流動舞台車3台。
1957年,該村落子劇團被臨漳縣政府正式命名為臨漳縣落子劇團,成為縣職業劇團。1960年,劇團被解散。“文革”期間,落子藝術也隨之走向低谷。
“文革”後,西狄邱落子得以恢復,村內的落子藝人又紛紛組班辦起了落子劇團。劇團最多時發展到四個,從業人員達到200多人。1987年該村籌集資金建起了一座大舞台,為劇團排練和演出提供了方便,也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文化娛樂場所,使該村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落子戲劇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