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關鎮(臨淮關)

臨淮關鎮

臨淮關一般指本詞條

臨淮關鎮,隸屬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古為濠州治所,為歷史通衢要地,是安徽省四大歷史名鎮之一,屬鳳陽縣標準建制鎮,地處淮河中游,蚌埠市東部。

全鎮面積35.4平方公里,城建區面積達8平方公里,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工業企業發達,是鳳陽縣工、商業重鎮,而且是沿淮水陸交通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淮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鳳陽縣
  • 下轄地區:轄13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550
  • 郵政區碼:233100
  • 地理位置:鳳陽東
  • 面積:35.4平方公里
  • 人口:5萬人
  • 方言江淮官話
  • 氣候條件: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漸變的過渡帶
  • 著名景點:狼巷迷谷,韭山洞,明皇陵,明中都,小崗村
  • 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 火車站:鳳陽站(京滬線三等站)
  • 車牌代碼:皖M
鄉鎮簡介,歷史沿革,經濟建設,基本概況,名勝古蹟,黨政領導,

鄉鎮簡介

臨淮關鎮隸屬於安徽省鳳陽縣,地處淮河中游,蚌埠市東部。截至2008年1月,該鎮轄9個居委會,13個行政村,一個公安分局,一個派出所,全鎮總人口五萬人,農業人口有21235人,計畫生育政策符合率87.82%,人口出生率7‰。耕地面積2萬餘畝。臨淮關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京滬鐵路、省道307線縱貫東西,在省道307線門臨路兩旁投資辦企業,有得天獨厚條件。鳳陽火車站設在鎮內,可北上首都,南接金陵;臨淮關鎮港日吞吐貨物近三千噸,上至華東重要商城蚌埠市,下可達江入海。臨淮關鎮不僅是鳳陽縣工、商業重鎮,而且是沿淮水陸交通樞紐。

歷史沿革

臨淮關鎮歷史悠久,古稱濠州,為歷史通衢要地,是安徽省四大歷史名鎮之一,早在堯舜時期即為塗山氏國,以後歷代統治者都在臨淮建州設府,立郡置縣,四九年國務院曾暫列為臨淮市,五四年起臨淮關鎮定為國家標準建制鎮。
臨淮關鎮

經濟建設

臨淮關鎮黨委、政府牢固樹立“農業穩鎮、工業富鎮、引資活鎮、科教興鎮”的思想,以抓“招商引資”為核心,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全面推動臨淮關鎮經濟發展。臨淮關鎮工業企業發達,截至2008年1月全鎮有工業企業456家。百萬元以上的企業283家,千萬元以上企業8家,東盾木業有限公司、水箱廠、橡膠廠、金達加油站、宏利液化氣站、御膳油脂有限公司、龍興工貿已成為臨淮關鎮支柱性企業。
農業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開展“雙培雙帶”和“雙百工程”活動,發展“二優一高”農業,建雙孢菇生產示範基地1萬平方米,蔬菜大棚1千畝,精養水面2500畝,農民年人均收入達2400元。2005年企業總產值7.7個億,比上年增長10%;營業總收入達6.冠出月地抗洪防汛中,我負責,並同時成立搶險突擊隊,隨時準備出擊。8億,比上年增長11%;招商引資投入64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到12月底已有20家企業落戶到臨淮關鎮工業園區內,完成稅收收入為1762萬。
臨淮關鎮

基本概況

臨淮關鎮,屬鳳陽縣標準建制鎮,地處淮河中游,蚌埠市東部。該鎮總面積33.5平方公里,轄5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人口約5萬,農業人口近2萬,非農業人口3萬餘人,集鎮居住人口達31500人,耕地面積2萬餘畝。2010年以來,該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村莊集鎮化”四大目標,全年共引進項目33個,引資總額9.65億元,並利用項目資金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返鄉農民工創業園,安置就業人數400餘人,新修園區道路2條,總長度4千米,城區道路共修建4條總長度10公里,下水道10公里,排污管10公里,且全部進行綠化、亮化和美化。與此同時完成淮河移民和拆遷戶安置房建設15萬平方米,新建了文化廣場10000平方米,文化綜合樓2000平方米,並建了垃圾中轉站、300平方米環衛辦公室及6個衛生水沖廁所和衛生清潔的各種車輛4部,新建排澇站3處,改造低產田4000畝,自來水農村用戶又新增1500餘戶。
2011年,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在中小企業工業園內興建園中園,即浙商(鳳陽)工業園,該項目規劃用地3000畝,3年內從浙江等地引入紡織服裝、包裝印刷、機械加工等80家以上投資企業,總投資額約40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年銷售收入可達120億元。規劃面積9平方公里已簽定引資協定14家,簽訂投資金額20億元人民幣。

名勝古蹟

一、臨淮古縣城:在今本鎮小城頭以東,築於南朝梁天監五年。建時,有六個城門,淮河水落枯時在廣運橋以東的薄岸下面可以看到城牆根基。因被地方拆用,地面上已很少見到古時城牆的遺蹟了,只有臨淮縣遺留下來的許多地名諸如:大關、小城頭、縣署街、西關、小東關、大東關、城裡南關等,還保留古時的名稱。
二、“濠梁觀魚”:為鳳陽八景之一,據《臨淮縣誌》記載:“濠梁在城西南七里”,今鎮胡府村境內。“濠梁觀魚故事”出自《莊子。秋水篇》,被古人傳為美談。
三、釣台春漲:為鳳陽八景之一。據考察縣城隍廟後有一塊石碑,上刻“西映雙台”四個大字。傳說為:雙台是莊子釣魚台,戚繼光點將台,都在老塘湖邊的濠河一帶。
四、新橋溝:古稱“淮寧橋”後又改為名為“廣惠橋”、“弘濟橋”、“淮寧橋”。此橋工程堅固,三百多年來,歷經洪水沖涮,仍安然無恙。當年橋孔高大,三條桅大船能從橋下通過。這是本鎮僅存的一座古代橋樑。
五、廣運橋:在臨淮縣塗山門(西門)外,洪武三年(1370)造。清乾隆年間,知縣鄭時慶重修,後又稱吊橋。解放前的廣運橋,在淮河南岸東大街西端濠水入淮口上,是一木板平橋,後被洪沖塌。一九六八年七月,開工修築濠河橋,到一九六九年五月竣工。就是現在中心街濠水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拱形橋,現稱“濠梁橋”,舊廣運橋殘址,依稀可見。
六、馬灘:古稱濠梁驛。據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鳳陽縣誌》載:設馬六十五匹,馬夫四十一名,差夫二十四名。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濠梁驛添建草房十八間,入民國驛站廢除。
七、府城隍廟;在臨淮縣移風門內,早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臨濠府城隍之神為王爵(忠佑王)。洪武六年(公元373年)知府嚴達建廟,廟址房屋猶存。
此外,還有像縣城隍廟、浮橋煙鎖、開元寺、南華樓等名勝古蹟,歷經自然、歷史風雨的洗滌大都已不存在了。

黨政領導

徐 琪: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兼任綜治辦主任,側重抓計畫生育、土地、城建、創建、政法、社會維穩、安全生產、財政、農業、減負工作。
陳玉海:黨委委員、統戰部長,分管統戰、民政、宗教、殘聯工作。
種 聲:黨委委員,分管農村、農業、農業調查統計、民生、旅遊、環保、供電、新農村建設、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工作。
夏學光: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計畫生育、代征站工作。
聶小燕: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經濟工作、園區建設、招商引資、擴權強鎮、固定資產投入統計工作。
朱三萍:黨委委員、組織部長,分管組織建設、共青團、婦聯、工商聯、聯繫鎮直機關單位、鎮(村)事務(政務、財務)公開、對外信息宣傳工作。
沈傳順: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勞動社會保障、陽光政務工作。
毛存昭:黨委委員、宣傳部長,分管宣傳、文化、教育、衛生、土地、城建、工商、文明創建、公路建設、市場建設、安全生產、政治學習、協助抓好園區建設工作。
張恭群:人大副主席、黨政辦主任,分管辦公室、人大代表活動安排、信息、招標檔案管理、後勤、辦公用品採購、會議記錄工作。
程國民:綜治辦副主任,主抓信訪維穩工作。
劉祖勇:武裝部副部長,主抓武裝、創建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