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津縣(四川北部歷史政區)

臨津縣(四川北部歷史政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臨津縣(公元587年~1072年)是今四川省北部在、五代、北宋時存在的一個縣。

隋開皇七年(587年),胡原縣改為臨津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廢縣併入普安縣,後不復置。歷時486年。

其轄域位於約今劍閣縣東南部、閬中市西北部,縣治在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前位於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之後位於今劍閣縣白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津縣
  • 外文名稱:Linji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始州、普安郡、始州、劍州、普安郡、劍州
  • 下轄地區:今劍閣縣東南部、閬中市西北部
  • 政府駐地:今香沉鎮群英村(前期);今白龍鎮(後期)
  • 地理位置:劍州東南
  • 面積:待考
  • 人口:待考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疆域,行政區劃,治所,後世紀念,

建置沿革

南北朝南齊時(公元479—502年),分北巴西郡閬中縣西境新置胡原縣,治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屬北巴西郡(治閬中縣,今閬中)。
臨津縣在普安郡的位置(隋後期)臨津縣在普安郡的位置(隋後期)
南朝梁天監十八年(519年),改屬安都郡(一說輔劍郡,治武功縣,今劍閣縣武連鎮)。
開皇七年(587年),胡原縣更名為臨津縣,以其俯臨津水為名,屬始州(治普安縣,今劍閣縣普安鎮)。大業三年(607年)改始州為普安郡,臨津縣仍屬之。
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為始州,臨津縣屬之不變。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劍州天寶元年(742年)再改為普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劍州,臨津縣隸屬不變。乾元元年(758年),臨津縣治所遷至今劍閣縣白龍鎮
五代十國時,臨津縣先後為前蜀後唐後蜀領地,仍屬劍州。
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省臨津縣為臨津鎮併入普安縣(治今劍閣縣普安鎮)。

地理環境

位置

據《太平寰宇記》、《大清一統志》載,臨津縣位於劍州東南,南與閬州(治今閬中)接壤,北至劍州一百三十里。

疆域

據《劍閣縣誌》記載,臨津縣轄今劍閣縣香沉鎮羊嶺鎮錦屏鄉公興鎮白龍鎮等地。

行政區劃

臨津縣境內基層政權設定,唐代中期始有記載。《元和郡縣圖志》記:“開元間,劍州八縣下設二十五鄉,元和間設八十五鄉”。由此可見,唐代臨津縣基層已設鄉。北宋熙寧間,縣下設鄉鎮,劍州6縣設53鄉、17鎮。其中,普安縣置9鄉、2鎮,包括臨津鎮。

治所

臨津縣治所前期位於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故址在群英村一組王家河,當地又稱縣壩、縣壩頭。故址地處香沉河河谷地帶,河流兩岸多平壩。縣治故址原保存有一塊刻有“臨津”二字的石碑,20世紀90年代因修建分香公路被毀。唐乾元元年(758年),臨津縣治所遷至今劍閣縣白龍鎮,直至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撤縣。

後世紀念

劍閣縣縣城下寺鎮修城壩社區一條東西向主幹道被命名為臨津街。臨津縣縣治所在地的劍閣縣香沉鎮、白龍鎮均有臨津街。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至今仍有“縣壩”、“縣嘴山”等地名和歷史傳說,這些地名至今仍被當地廣泛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