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縣誌

臨朐縣誌

《臨朐縣誌》是1991年版《臨朐縣誌》的續志,始修於2000年8月,2004年10月正式印刷出版。該志上限1988年,下限2000年,個別內容適當上溯或下延。全書首置縣情概述、大事記和要事述略,中設地理、基本國策實施、農業、工業、商貿、擴大開放、基礎設施建設、財經管理、黨群團體、政權政協、政法軍事、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生活、教科衛體、文化、旅遊、鄉鎮概況、人物18編,末設附錄、索引。

基本介紹

  • 書名:臨朐縣誌
  • 定價:188.00元
  • 出版社:濟南齊魯書社
  • 出版時間: 2004年
版權資訊,地方介紹,歷史介紹,修志說明,

版權資訊

書名: 臨朐縣誌
臨朐縣誌
臨朐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馮元釗
主編: 郎豐滿 徐傳國
副主編: 徐傳國
出版社: 濟南齊魯書社
出版時間: 2004年
開本: 2000冊 1080千字 688頁
定價: 188.00元
ISBN: 7-5333-1457-3

地方介紹

臨朐地處魯中,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濰坊市西南隅。東與昌樂縣、安丘市毗連,西界淄川區,南與沂水、沂源縣接壤,北鄰青州市。總面積1833平方公里。至2000年,全縣轄17鎮5鄉、966個行政村、1315個自然村。全縣86.7萬人,回、滿、蒙等21個少數民族433人,其餘皆為漢族。
境內歷來以小農經濟為主,工商業十分落後。建國後,由以農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發展到農工商全面發展的綜合經濟。200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億元,人均5192元,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27.7%、42.9%、 29.4%。
2000年,全縣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5.7億元。糧食總產23.3萬噸,果品產量達22.4萬噸。年末,全縣實有林地面積71.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6%。2000年,全縣共完成技改投入4.5億元,開發新產品60種,其中42種達到省以上先進水平。全縣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9億元,其中利潤6809萬元,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銷售率達到98.7%。大中型企業發展到26家,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發展到5家。全縣商業網點2.3萬個,經營範圍發展到20多個行業,數萬個品種,其中鋁型材市場規模在江北名列第一。全縣個體工商戶4.2萬戶,從業人員12.4萬人,私營企業1260家,從業人員2.1萬人,個體私營經濟上繳稅金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24.3%。全縣落實招商引資項目435個,到位資金5972萬美元,契約外資額3020萬美元,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3003萬美元。
2000年,縣鄉村公路共129條882.2公里,公路密度達36.8公里/百平方公里,縣內客運路線36條1136公里,跨縣、市、省的客運路線33條6290公里。各類營運機動車保有量4660輛(台),年客運量411萬人,客運周轉量32830萬人公里。全縣內年供電量達到3.7億千瓦時,電力調度全部實現自動化。郵政支局(所)遍布城鄉,投遞線路迅速增長,親投面達90%以上。電信事業發展迅速,年末交換機裝機總容量12萬門,電話普及率為29.8部/百戶。
2000年,全縣有國小310處,在校生70366人,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聾啞學校1處,在校生123人;國中46處,在校生85162人,適齡學生入學率與鞏固率均達98%以上;普通高中7處,在校生13075人;職業高中(中專、技校)4處,在校生6538人。1998至2000年,全縣共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21970名。全縣共有醫療單位31處,幹部職工2272人,其中技術人員1957人,開放病床130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人,擁有床位1.4張。1988至2000年,在市以上體育比賽中,共獲金牌83枚,銀、銅牌各72枚,其中省級金牌18枚,國家級金牌7枚。1998至2000年,全縣共取得獲獎科技成果583項,其中省(部)級18項,市級32項。

歷史介紹

臨朐地靈人傑,英才輩出。自元至清,共中進士39名(含武進士3名),其中不乏文人名士、朝廷重臣。漢末“高人勝士”管寧,明朝狀元大學士馬愉,享譽海岱以著名散曲家馮惟敏為代表的馮氏文學世家,曾選為啟蒙教材通俗讀物《莊農日用雜字》的作者馬益著,山東省最系統的蠶絲教科書《蠶絲韻言》及其續篇作者許椿亭,以著名寄生蟲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馮蘭洲為代表的馮氏醫學世家,為國捐軀的抗日將領山東省保全第十七旅旅長竇來庚,擔任中共山東分局代理書記的向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副政委兼紀檢書記、中將許樂夫,原海軍司令員石雲生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空軍上將許其亮等,皆為臨朐的名山秀水所養育,也成為臨朐的驕傲。

修志說明

臨朐修志始於明代。 最早為明嘉靖《臨朐縣誌》 。 官修縣誌清代有3部:康熙《臨朐縣誌》;光緒《山東臨朐縣誌》、《清本鄉土志》。民國時期修有《臨朐續志》。新中國成立後,於1960年首次修志,有列印本存縣檔案館。私修縣誌有明代的《昌國??》、《東鎮沂山志》,清代的《臨朐編年錄》、《縣誌訂補》等。 本志1982年起編修,蒐集各種歷史資料1200餘萬字,1990年定稿。志書上限始於1840年,下限止於1987年。全志除序、縣情要覽、大事記、人物、附錄、編後記外,分36篇,依次為:建置、自然地理、山旺化石、人口、經濟述要、農業、菸草、林業、桑蠶、水利、工業、交通、郵電、城鄉建設、商業、糧油、財政·稅務、金融、計畫·統計、工商行政管理、物價計量、政權·政協、黨派團體、公安·司法、軍事、民政、人事·勞動、外事·僑務、文化、文物勝跡、教育、衛生·醫藥、體育、科技、風俗·宗教、方言。篇下設章,節下列目、子目,計157章、437節。
臨朐縣歷史悠久。 西漢在今臨朐境內設臨朐等5縣。隋將各縣統一為臨朐縣,臨朐之名始定。唐宋屬青州。元屬益都路。明清屬青州府。1928年直屬山東省。1945年屬魯中行署三行署。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起先後屬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 臨朐位處魯中,沂山北麓,彌河上游。東與昌樂、安丘縣毗連,南與沂水、沂源接壤,西界淄博市,北鄰青州市。總面積1835平方千米。1987年,全縣轄9鎮、19鄉,1379個自然村。全縣人口79萬,以漢族為主,回族、滿族等6個少數民族僅281人。
臨朐地處泰沂隆起地帶東北部,昌濰凹陷區南部。境內地形複雜,平原占面積的12.8%,丘陵占31.3%,余為山地。沂山坐落於縣境南部,其他山脈以此為端點,呈扇狀向北展開。彌河、汶河等流多順山谷而行,北部臨朐城周圍成沖積平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乾濕季明顯。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平均氣溫12.4℃,年平均日照2578.6小時,無霜期191天。 境內產藥材800多種, 全蠍尤為名貴。有開採價值的礦產達35種,硅藻土、磁鐵沙、陶土、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岩、河沙儲量豐富。其中“沂山紅”、“嵩山青”為花崗石之佳品,儲量超過1億立方米。 臨朐是糧桑之鄉和綜合農業區。新中國成立後,治山整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推廣良種、防治病蟲害、發展農業機械,不斷改善生產環境和條件,使農業經濟不斷發展。 1987年, 全縣農業總產值27748萬元,為1949年的5.5倍。全縣人均占有糧食332.1千克。 土特產品久負盛名,蠶繭產量歷年居全省之首,生絲出口日本和西歐諸國。臨朐烤菸聞名海內外,早在民國時期,即銷往英、美、日、菲律賓等國。1979年,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將臨朐定為優質煙生產基地縣。1984年至1987年,臨朐三次被評為“全國烤菸生產先進縣”。敞口山楂被評為省內第一,1986年,被國家財政部和農牧漁業部定為山楂生產基地縣。柿餅、槐米、蜂產品等均遠銷國外。 198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5.21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63.5%,其中,鄉(鎮)村及個體工業總產值占全縣工業產值的59.6%。 環球牌A106氨合成催化劑、沂蒙牌160系列加硼鑄鐵氣缸套等29種產品獲省優、部優、國優稱號。異氫尿酸、葉綠素、嵌銀漆器、紅絲石硯、針織品、草編製品等18種產品出口。
新中國成立後,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1987年,全縣公路554千米,86.2%的行政村通汽車。商業繁榮。全縣有國營和集體商業服務網點1204處,個體4776戶,商品零售總額2.35億元;外貿出口商品收購總值4123萬元,有70多種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文化事業發展較快。1987年底,除有電台、電視轉播台等機構外,並有新華書店、文化館、圖書館、文管所、呂劇團和多處影劇院。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活躍,書畫作品兩次進京展出,被譽為“小戲之鄉”和“書畫之鄉”。全縣有國小718所,國中106所,中學9所,職業中學5所,師範1所,幼稚園447個班。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2%。縣級各類科技協會有9個, 專業科技人員1667人。有衛生醫療保健機構25處,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289人。地方病、傳染病發病率已大大減少。體育活動在城鄉普遍開展,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成績突出,被省評為“武術挖掘整理先進縣”。
臨朐山明水秀,名勝眾多。聞名中外的山旺化石,類全量豐,保存完整。鳥、鹿、熊、犀牛化石等均屬稀世珍寶。1976年發現的山旺山東鳥化石,填補了國內第三紀中新世鳥化石的空白,其產地有“化石寶庫”之稱,被列為國家自然重點保護區。冶源老龍灣萬泉噴涌,四季恆溫,有“冶源煙靄三冬暖”之稱。沂山山勢險峻,飛流怒濺,素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譽。石門紅葉、唐代佛雕、明朝石塔均列為濰坊市千里民俗旅遊點。
臨朐歷代人才輩出。漢代管寧、邴原,以其操行稱名於世;明代馬愉為江北第一位狀元。明清之際,馮氏一家出8進士3舉人,其中馮惟敏等五六人聞名文壇。另有傅國、遲鳳翔、馬益著等或為朝廷重臣,或以文章垂世。
本志從縣情出發,突出地方特色,將“山旺化石”“風景名勝”“桑蠶”“菸草”“林業”“水利”等設篇予以突出記載。為體現志書的“資治”功能,對危害甚重的旱災的記述, 採用分類歸納的辦法,尋找出自宋朝以後900餘年間縣內中旱、大旱、特大幹旱等旱災的發生規律。
新編《臨朐縣誌》1994年獲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