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藥學

臨床中藥學

臨床中藥學是研究臨床中藥使用規律的一門科學。其核心是中藥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對提高中醫藥臨床療效、減少不良反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中藥學以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合理為前提,著眼於科學闡述中藥藥性理論,探討中藥臨床有效與安全的套用原則,追蹤中藥療效,評價中藥多成分作用,為解決臨床常見、多發、疑難病提供科學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床中藥學
  • 創建者顏正華
  • 類型:研究臨床中藥使用規律的一門科學
  • 核心:中藥治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
研究方向,帶頭人物,相關學校,著作,作者,目錄,

研究方向

臨床中藥學學科多年來,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臨床套用及藥性理論研究為主線,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其一,中藥防治疑難病症的研究。其二,中藥藥性理論及其資源的研究。其三,中藥本草及文獻研究。其四,中藥不良反應、毒副作用及中藥藥源性疾病研究。

帶頭人物

臨床中藥學的老一代學術帶頭人顏正華教授是我國中藥學高等教育學科創建人之一,素有"南凌北顏"之稱他學驗俱豐,德高望眾,參加了《中藥學》(二版、五版)教材的編寫,並多次出國講學,深受國內外同 行的尊重和讚譽。為國內外兄弟院校培養了一批中藥學教學、科研和中醫臨床的骨幹。
"南凌北顏"中的另一人即是已故成都中醫藥大學(原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凌一揆。他是我國第一位中藥學博士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藥學學術帶頭人。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曾擔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高等院校中醫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北京“九一”國際傳統醫藥大會學術顧問、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藥品審評審員會委員、四川省科技顧問團成員、成都市人大副主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四川省副主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50年代末,他完成了主編《中藥學》統編教材的任務(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60,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第二版) 。1973~1984年,該書又經修訂,出第三版,凌教授始終是該書的主編。
學術帶頭人高學敏教授兼任中國中醫藥學會理事、中成藥分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品監管局中藥品種保護委員會委員、藥品審評專家委員會委員、科技部保密技術級專家評審組專家、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麻醉藥品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專家組成員。長期從事中醫藥學教學、醫療、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藥學理論及臨床套用研究。承擔教育部博士點課題2項。出版專著13部。
學科帶頭人張冰教授,中藥學博士,碩士生導師,是北京市普通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北京市普通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兼任衛生部健康相關產品評審委員,全國高等中醫藥教學管理委員會副理事長,主持國家科技部重點攻關項目"菊苣雙降膠囊藥理及臨床研究"等國家、部局級科研課題6項,出版著作3部,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相關學校

臨床中藥學重點學科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藥理系、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學院山東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河南中醫學院等8個單位共同協作,有教授16人,副教授53人參與學科建設。推動各協作院校各研究方向的發展,形成了以我校為龍頭,中西南北有機聯合的研究整體。實驗室總面積800M2,包括中藥臨床實驗室、中藥臨床套用實驗室、中藥藥理實驗室及中藥不良應實驗室等5個科研實驗室。
本學科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開設《中藥學》、《中藥藥源性疾病學》、《藥性導輪》、《本草文獻》、《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套用》5門課程,先後培養出博士研究生10餘人,碩士研究30餘人。
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臨床中藥學重點學科已具有一定的優勢與特色,並通過北京中醫藥大學臨床中藥學重學科的學術特色與優勢,帶動協作點共同發展,使臨床中藥學在自身完善的同時促進中醫學術發展。

著作

《臨床中藥學》總論部分系統地闡述了中醫辨證、治則、治法、藥性、君臣佐使、成方、成藥與辨證用藥的關係,精闢地指出辨證是臨床用藥的關鍵、治則是臨床辨證用藥的嚮導、治法是臨床辨證用藥的依據、君臣佐使及制方之法是辨證用藥的規矩、精通藥性是臨床辨證用藥的基礎、優秀成方是臨床辨證用藥的典範、熟悉成藥是臨床辨證用藥的捷徑。各論部分緊密結合臨床,分別從藥物基原、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效用分析、配伍套用、鑑別套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毒性防治、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臨床新用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論述。該書的特點是注重藥性理論和臨床用藥的緊密銜接,在全面地闡述中藥基本理論和臨床用藥經驗的基礎上,採取了以藥物功效分類為主,縱向介紹藥性特點,又以病證為綱,橫向介紹辨證用藥規律,縱橫捭闔,突出中醫臨床辨證用藥的特色,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地運用中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較好地解決了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關係。同時該書遵循中醫藥基本理論和辨證用藥規律,大膽吸取當代中藥研究的主要發展成就,在總結前人經驗及近代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較好地反映了當代臨床中藥學發展水平;做到了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較好地解決了繼承與發揚的關係。這是臨床中藥學有開創意義的一部代表著作,必將為促進臨床中藥學學科的展提供借鑑和思路。本書適合於從事中醫藥教學、醫療、科研、生產 等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要參考書,也是全國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及其他高層次中醫藥教育學習臨床中藥學的一部理想教材。

作者

高學敏,男,生於1938年3月。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臨床中藥學專業博士生導師。國家中醫藥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藥學》學術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大疾病研究專家組成員,國家科委國家秘密技術級專家評審組專家,國家藥典委員會中醫專業主任委員,國家藥品食品監督管理局新藥、麻醉藥、中藥保護品種、保健食品審評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學會理事。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中藥學》主編,國家藥監局刊行的《國家基本藥物(中成藥)》常務副主編,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
從事中醫藥學教學、醫療、科研工作40餘年。研究領域為中藥基本理論及臨床套用的研究。承擔和指導了國家自然基金課題2項、部局級課題3項、校級課題4項、橫向聯合課題9項。
長期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臨床標準起草及中成藥部頒標準、地標轉正整頓工作,並為《國家藥典配套叢書·中成藥臨床用藥須知》主編。在我國中成藥臨床標準法制化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並為臨床中藥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發表主編著作20部,論文多篇。

目錄

臨床中藥學
總論
緒言
第一章 辨證與用藥
第一節 中醫辨證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中醫基本辨證方法與用藥的關係
第三節 中醫基本辨證方法在用藥中的綜合運用
第二章 治則與辨證用藥
第一節 中醫治則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中醫治則與辨證用藥的關係
第三章 治法與辨證用藥
第一節 中醫常用的治法
第二節 中醫治法與辨證用藥的關係
第四章 藥性與辨證用藥
第一節 精通藥性必須掌握藥物的產地、採收與貯藏
第二節 精通藥性必須重視對藥物炮製的研究
第三節 精通藥性必須掌握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等藥性理論
第四節 精通藥性必須掌握藥物的配伍規律
第五節 精通藥性須掌握鑑別用藥規律
第六節 精通藥物必須掌握藥物的劑型
……
第五章 君臣佐使與遣藥組方
第六章 成方與辨證用藥
第七章 中成藥與辨證用藥
第八章 中藥新藥研發思路與方法
第九章 保健食品研發思路與方法
各論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三章 瀉下藥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第五章 化濕藥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七章 溫里藥
第八章 理氣藥
第九章 消食藥
第十章 驅蟲藥
第十一章 止血藥
第十二章 活血化瘀藥
第十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十四章 安神藥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第十六章 開竅藥
第十七章 補虛藥
第十八章 收澀藥
第十九章 涌吐藥
第二十章 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一章 拔毒化腐生肌藥
附錄
附錄一:藥名筆畫索引
附錄二:藥名拼音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