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

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

中國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是野生動物們的危機年代。珍貴的竹子開花了,無法供大熊貓食用。那個時候工作人員救下了不少熊貓,隨後就開始了全面的工作——利用被拯救的野生大熊貓開展人工繁育。 這個非凡的任務一直到20年之後才真正見到成效。2006年這裡破紀錄地出生了18隻幼仔,第二年也有14隻出生。現在臥龍中心內生活著60多隻大熊貓,另有80隻分布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動物園與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
  • 外文名:無
  • 成立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
  • 地點:四川臥龍
  • 現有大熊貓數:60多隻
  • 其他地區數量:80多隻
小熊貓誕生,初升的太陽,人工輔助育幼不得已而為之,繁殖“歷史”,“綠地”帶來轉機,“公主”鋪平了道路,生存與希望,子代熊貓成為繁殖的主力軍,大熊貓繁殖記錄,又一片希望,

小熊貓誕生,初升的太陽

2005年7月3日,在臥龍這箇中國最大、最著名的大熊貓保護基地,響起一聲熊貓幼仔尖利洪亮的叫聲,一對雙胞胎的出世拉開了2005年繁殖季節的序幕。大熊貓育幼室里的“保育員”迎來了2005年第一隻熊貓幼仔。雙胞胎的熊貓媽媽往往照顧不到它的每個孩子,人們通常要幫助它輪流交替哺育,使這兩隻熊貓幼仔都享受了母親的關愛,同時減輕了熊貓媽媽的負擔。
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
剛出生的熊貓纖小嬌嫩,通紅的皮膚微微透明,像一團粉紅色果凍。它沒有眼睛,只有兩粒芝麻大小的突起;它也沒有耳朵,耳朵的部位是兩個綠豆大的突起。但你想不到的是,這個幼小的東西叫起來聲音格外的尖利、洪亮。另外,它的嘴十分寬闊,幾乎占據整個頭部。這樣一個發育不全的幼體就是靠它的叫聲來引起熊貓媽媽的注意,告訴媽媽它冷了或者餓了。不是這響亮的叫聲,熊貓媽媽還真難以感受到它的存在,因為它實在太小了,根本沒有一點熊貓的模樣!
儘管兩個熊貓幼仔都嗷嗷待哺,但熊貓媽媽只能照顧到其中的一個,另一個不得不被送到育幼室來。這個幼仔體重僅142克,儘管育幼箱裡恆溫恆濕,它還是叫個不停,直到工作人員在它的身上覆蓋上一塊巴掌大的透氣性好的的毯子,再在毯子的四角壓上重物,就像媽媽的手臂,它才停止了嘶叫。壓上重物的毯子感覺就像媽媽的懷抱,幼仔可以安穩地睡覺了。
兩個小時後,它吃上了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第一口母乳。由於出生的幼仔太小,最小的初生體重僅有50多克,大的也不過200多克,頭三天幾乎沒有吞咽能力,需要保育員用纖細的胃管接在注射器上慢慢地將乳汁從食道推進胃中。這是一個非常細緻和高難度的工作,如果胃管不是插到食道而是插到了氣管,或者乳汁推得太快、或者每次餵的乳汁過多,都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失誤:幼小的生命會因氣管炎或吸入性肺炎高燒43℃左右而不治夭折。它胃容量小,為了便於消化和滿足其快速生長發育的需求,必須少食多餐,24小時裡需多次進餐,多的時候一天要進食十幾次。3天以後可以換上奶瓶給熊貓幼仔餵奶了。
7月8日,又有一對雙胞胎誕生。到8月底,已經有13個熊貓媽媽生產,5對雙胞胎,有兩個2005年初次做媽媽的年輕的雌性大熊貓生產以後卻不知道怎么帶孩子,育幼室的人工育幼的熊貓幼仔最多時達到了12隻,往常感覺寬敞的育幼室顯得格外的狹窄。每隻熊貓幼仔都有自己專用的飼餵用具和飼餵時間,必須每天24個小時不停地看護,育幼室的工作緊張而繁忙。因此,2005年育幼室的工作人員由原來的3個增加到6個。
2005年真是繁忙的一年,同時也是異常喜悅的一年。到8月底,2005年出生的18隻熊貓幼仔全部成活,個個健康活潑,其中12隻幼仔經過了人工育幼。目前,較大的熊貓幼仔已經跟隨著母親在戶外蹣跚學步,其中大的已經兩個多月了,小的也長出了厚厚的體毛,不用待在保溫箱裡了。最後一個出生的也已經20多天了,模樣已經像媽媽一樣黑白分明了。
人工育幼是一項非常細緻的工作,因為熊貓幼仔實在是太嬌氣了,稍有不慎就可能使幼仔夭折。多虧臥龍的熊貓專家們幾年來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學方法。除此之外,熊貓保姆們也不能有絲毫的懈怠,他們不僅受過高等教育,上崗前還要經過嚴格的培訓,每一個操作步驟、操作的姿勢都要爛熟於心,一絲一毫的差錯都可能造成一個可愛生命的夭折。

人工輔助育幼不得已而為之

熊科動物(包括世界上現存的7種熊和1種大熊貓)產仔有個特點,幼仔不僅體重輕,而且發育程度低下。在所有真獸亞綱中,熊科動物的初生幼仔的體重與其母熊體重的比例是最低的,其中黑熊是1/200~1/300。而大熊貓的這一比例又是現存熊科動物中最低的,初生幼仔與其母親體重之比是1/1000~1/1500。剛出生的大熊貓幼仔體重最大的是247克,最小的只有53.7克,平均體重僅140克,在胎盤動物中大熊貓幼仔體重與母體重量之比是最小的。大熊貓的幼仔不僅是體重輕,身體弱小,發育也是極不健全的,實際上,初生幼仔的發育狀況只相當於人類四個月的胎兒。它的大腦表面還沒有出現溝回,淋巴免疫系統也沒有見到白細胞腎小球也還沒有被包氏囊包圍等等,這些說明它就像一個早產兒。大熊貓以及世界上所有的熊科動物的這種獨特的生殖行為是在幾千萬年的漫長歲月中逐漸演化形成的,這也是大熊貓成為弱勢種群的一個特徵。為了哺育發育不全、體重極輕的幼仔,大熊貓比世界上任何動物都要專注。也許是作為補償,大熊貓演化出一套極為複雜的育幼方式和手段。
儘管如此,大熊貓的成活率低下是限制種群發展的一個瓶頸,加之大熊貓生殖機能異常低下,大熊貓種群逐漸萎縮。野外大熊貓成活率難以統計,但圈養大熊貓幼仔的成活率非常之低,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僅僅為38.7%,死亡率高達61.3%。經常有初產的熊貓媽媽缺乏經驗誤傷自己的幼仔,甚至有的雌性大熊貓缺乏母性,遺棄幼仔。而且當大熊貓生下雙胞胎時,通常是只能撫育一隻,不得不遺棄另一隻。由於複雜的育幼方式,同時養活兩隻幼仔對大熊貓來說實在太難了,不如盡力保證存活一隻。1995年,在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一隻命名為1號的雌熊貓曾經哺育一對雙胞胎76個小時。它是熊貓媽媽中的佼佼者,母性非常強也非常能幹,但也只是將雙胞胎帶了76小時。在這76個小時的95%的時間裡,熊貓媽媽盡力地以俯坐或仰坐的姿勢將兩隻幼仔抱在懷裡或者頜下。就是這樣,幼仔還是不時地掉落在地上,發出尖叫聲,熊貓媽媽又不得不斷地叼起地上的幼仔。最後疲憊不堪的熊貓媽媽想躺下睡覺,但是幼仔滑落在地下,在它掙扎著起來努力地叼起一隻幼仔時,另一隻不慎被壓死。
在野外,大熊貓很少生育雙胞胎,儘管科學家曾經在野外偶爾見到過熊貓媽媽帶著1月齡、2月齡和6月齡的雙胞胎幼仔。圈養大熊貓因為採取人工授精技術,生育雙胞胎的幾率比野外大大提高了。在圈養大熊貓中,死亡的幼仔中有90%是被遺棄或者因為產後被意外壓死。如何提高成活率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假如人類能將那些熊貓媽媽無力撫育的幼仔成功育活,就能夠大大提高圈養大熊貓的繁殖率,擴大圈養大熊貓的種群。
但是,人工育幼一開始就遇到了重重難題。沒有吃到母乳的大熊貓幼仔對疾病的免疫力非常差,容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人工撫育的大熊貓幼仔大多是因病夭折。20世紀70年代,北京動物園最早嘗試大熊貓人工育幼,30年來人們不斷地摸索,終於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最初,人們曾經用牛奶飼喂,將剛出生的大熊貓幼仔揣在懷裡,用人的體溫為它營造相當於母親懷抱的環境,但幼仔大都十幾個小時後死亡,只有一隻存活了48個小時。1980年,北京動物園開始使用育嬰箱,結果5天后幼仔還是患出血性肺炎繼發胸膜炎和皮外傷膿皰死亡。1981年,將幼仔放在保持在22℃的室內用棉布遮蓋,但是56小時後,幼仔患肺炎和出血性腸炎不救而亡。在1991年之前,人工育幼的幼仔都活不過3天。1991年,臥龍大熊貓繁育中心北京動物園一起對大熊貓的人工育幼進行了一次長達半年的嘗試,讓人們看到了一線曙光。

繁殖“歷史”

“綠地”帶來轉機

1991年9月7日,臥龍大熊貓繁殖中心的一隻名叫冬冬的雌性大熊貓產下一對雙胞胎,一雌一雄。冬冬是第一次產仔,並沒有哺育經驗。第一隻幼仔出生後立刻被它緊緊地抱在懷裡,而對接踵而至的第二個幼仔卻不管不顧,任其在地上爬動尖叫。這個只有19厘米長的小生命在出生後的一分鐘里爬出了兩遠,呼叫著母親。但是它的母親不斷地挪動身子避開這個哇哇大叫的小生命,幸運的是,137克大的小生命居然一次次躲過了母親龐大的身體的踩壓。5分鐘後,監視的科研人員收養了這個“棄子”,它的名字叫“綠地”,它的同胞姐姐叫“白雲”。
面對這個嗷嗷亂叫的小東西,儘管事先成立的課題組有了心理準備,但一時還是手足無措。科研人員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飼餵用具,用什麼代乳品,怎么給它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窩。他們只能借鑑以往的失敗教訓,邊做邊摸索,制定出相應的規則。他們把綠地放置在保溫的育嬰箱裡,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觀察、記錄,對綠地出現的種種情況作出判斷,給出對策。沒有吃上母乳的綠地在出生的前半個月不斷地鬧病,掙扎在生死線上,體重一直是負增長。撫育綠地的科研小組想盡辦法一次次地將綠地從死神手中奪回。
半個月後,綠地的體重開始增長,但到一個月時體重只有323克,是它同胞姐姐白雲體重的1/3。一個月後,頑強的生命出現了轉機,它的體重持續穩定地增長,兩個月時體重是1180克,相當於白雲一個月時的體重。2個半月的時候,日夜觀察伺候綠地的科研人員驚喜地發現,小綠地能夠用前肢支撐起上半身,3個月時,綠地從外表看起來跟它的同胞姐姐白雲相差無多,是一個黑白分明有摸有樣的“小號的”大熊貓。
第三個月,綠地得了口腔炎,生長緩慢。雖然仍然有食慾,但進食困難,給它餵奶時,它常常突然丟開奶頭。睡眠不好,不斷地從夢中驚醒,痛苦地呻吟,用前掌抓撓自己的左腮部,進而不安地打滾,用力噴鼻、搖頭,咬墊布……經過檢查確診為鵝口瘡。引起鵝口瘡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是由於口腔不潔,有殘餘食物的沉積發酵;或者奶溫過高,餵奶操作不當,損傷了口腔黏膜,從而感染了白色念珠菌。除了使用抗菌素之外,還制定了嚴格操作規程,如飯前口腔消毒、飯後擦嘴等等。
綠地又躲過了這一劫,進入第四五個月,進食穩定,體重持續地增長。人們喜氣洋洋為綠地忙碌,與它嬉戲,再有十幾天,綠地就要度過半歲的生日,它就要由流質食物逐漸地過渡到流質食物與固體食物相結合的食物結構。更主要的是,在科學上半歲是成活的標誌,過了半歲,綠地就要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類哺育成活的大熊貓了。
但是,就在第160天的上午9點50分,綠地突然嘔吐,嘔吐物倒吸進入部引起肺炎,體溫驟然上升到42~42.5℃。肺部感染面積迅速擴大,病程持續3個小時,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吸入性肺炎是熊貓幼仔致命的大敵:它發病急,來勢兇猛,病程短,很難控制,幾乎是必死無疑。尤其是在幼仔出生的第一周,因為幼仔的人工餵奶技術很難把握,容器的大小、乳汁進入的速度和流量都關係到一個幼小生命的安危。
沒有吃過母乳的綠地存活了159天,將人工哺育的成活記錄提高了很多,它給人類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啟示。結合以前的經驗,科研小組總結出人工育幼的兩個關鍵環節:第一,提高幼仔的免疫力,餵食母乳或尋找能夠代替初乳的替代品;第二,操作方式直接影響到幼仔生命的安危,飼餵容器大小、哺乳的姿勢和乳汁流淌的速度以及流量都關係著幼仔的存活,嗆奶造成吸入性肺炎是幼仔存活的頭號大敵。
在1991~1996年,臥龍共生育11胎16隻熊貓幼仔,成活11隻,成活率近70%。死亡5隻全部是雙胞胎中的一隻。5個死亡的幼仔中除了綠地活到了159天,其餘4隻都在產後76小時內死亡。1997年,有5隻雌性熊貓參與了繁殖,有3隻生下了雙胞胎,但是喜悅很快被悲痛取代,3對雙胞胎中的6隻幼仔只存活了一隻。
為有效地保護大熊貓,急需解決人工育幼或者人工輔助育幼的難題。

“公主”鋪平了道路

1997年8月,21號熊貓初產產下1對雙胞胎,但沒有像其他熊貓一樣銜起幼仔把它置於掌、臂、胸、腹組成的“襁褓”中。它驚慌不安地轉圈,最終拋棄了自己的孩子。1998年8月8日凌晨,21號產下雌性單胎,面對新生的幼仔,21號依然是驚恐萬狀,但這一次卻促成人工育幼成功的開始。
在21號產仔的兩個小時後,科研中心主任張和民下達了任務:擠21號的奶人工哺育幼仔。這個思路打開了大熊貓人工育幼通向成功之路。第一,既然目前所有的替代品都無法替代母親的初乳,那為何不積極地讓幼仔吃上母親的初乳呢?保證大熊貓的幼仔吮吸到母乳,特別是初乳(產後1~4天內所分泌的乳汁)是大熊貓幼仔存活的關鍵。熊貓的初乳含有對熊貓幼仔成活非常關鍵的免疫因子和營養成分,目前還沒有找到大熊貓初乳的替代品;第二,雌大熊貓天生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它也需要學習,培養母性。正是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1998年,21號熊貓的“女兒”—“公主”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隻被人工輔助哺育長大的熊貓。“公主”成為熊貓人工育幼成功的一個象徵。
隨著科研人員對大熊貓育幼行為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人工育幼的操作日益規範化,1998年以後,大熊貓幼仔的成活率大大提高。1999年4胎8仔成活7仔,其中兩隻雙胞胎,一隻三胞胎,只有三胞胎中的一隻死亡。其中一隻來自秦嶺的“白雪姑娘”初產產下雙胞胎,其中一隻只有53.7克。53.7克的熊貓幼仔實在是太小了,根本沒有吞咽乳汁的能力。科研人員將擠出的大熊貓的母乳用胃管、注射器直接推進它的胃中。十幾天過去,這個小生命轉危為安,順利長大。這個奇蹟般存活的世界最小的大熊貓幼仔後來由朱鎔基總理為它起名為“青青”,今天,它已經是健壯的小伙子了。2005年成為能夠自然交配的雄大熊貓。
2000年是大豐收的一年,參加繁殖的雌性熊貓最多,有8隻雌性熊貓參加了繁殖,其中月月(1993年出生)和妃妃(1995年出生)是繼白雲以後進入繁殖的子代。8胎11仔,百分之百成活。此後,臥龍連續3年保持著百分之百的成活率(2001年2胎四仔,2002年3胎4仔,2003年4胎7仔,2004年5胎6仔) 。

生存與希望

子代熊貓成為繁殖的主力軍

進入繁殖的熊貓一共是13隻,其中只有斷掌熊貓媽媽雷雷一隻是80年代來自野外的。多年來,臥龍來自野外的大熊貓相繼地退出繁殖。雷雷已經是16歲的高齡,產下一個單胎,自2000年初次生育至今,它共生育5胎6仔,全部成活。而它的長女喜妹(2000年出生)也做媽媽了。
臥龍野外大熊貓退出繁殖的同時,臥龍的子代不斷地進入繁殖。遠在美國的白雲(出生於1991年)是臥龍第一個成活的第一個進入繁殖的雌大熊貓。它於1999年在美國出生的女兒華美在祖國臥龍第2次又產下一對雙胞胎。白雲的兩個弟弟大地和希夢從2000年進入繁殖以來如今也是兒女滿堂了。它們的母親是來自野外的冬冬,現正在福州動物園安度晚年,是名副其實的十幾口子大家族的老祖母了。大熊貓英英產下它的第五個雙胞胎,除1998年的第一個雙胞胎中的1隻因被其踩傷死亡外,其餘9隻全部存活,是繼大熊貓“1號”、“21號”後的當之無愧的英雄母親。
從1999年臥龍的子代進入繁殖,6年來這個隊伍不斷地壯大,達到一個高潮—一共有11隻臥龍人自己帶大的雌性熊貓參加繁殖。世界上第一隻全人工育幼成活的大熊貓公主,從2003年初產至今已經是第三度生育,擁有3個兒子,2個女兒。
熊貓幼仔連續多年的百分之百的成活率為臥龍大熊貓圈養種群的迅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90年以來,臥龍的大熊貓由10隻增長到98隻。1991年以來,臥龍共繁殖60胎90仔,存活77仔,在大熊貓人工育幼領域創造了奇蹟。其中育活53.7克的大熊貓的幼仔創下大熊貓人工育幼史上幼仔體重最輕紀錄,16年間哺育成活17對雙胞胎,連續6年保持大熊貓幼仔百分之百的成活率更是迄今為止的世界之最。
攻克了大熊貓人工育幼關,大熊貓圈養種群不斷壯大,下一步是圈養大熊貓的野化訓練關,臥龍在2003年已經開始了這項更加艱巨的工作。

大熊貓繁殖記錄,又一片希望

2006年10月15日,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員與2006年繁育的部分大熊貓在一起。2006年,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在大熊貓人工繁育方面獲得大豐收,截至目前,共繁育成活大熊貓幼仔11胎17仔,打破2005年11胎16仔的繁育紀錄。
幾年前,人們還對大熊貓的繁殖和種群延續憂心忡忡,因為大熊貓極為“嬌氣”,圈養大熊貓的生殖率和存活率都很低,有科學家甚至構想克隆大熊貓來延續種群。如今,臥龍的科技人員總結出一套成功的人工輔助繁殖和育幼技術,大熊貓幼仔成活率連續6年保持百分之百,由此看來,大熊貓種群復壯大有希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