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癰

臍癰,中醫病名。臍癰是指生於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多見於初生嬰兒。多因結紮、剪斷臍帶,或在包紮處理時感染毒邪而發病。也可由於臍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黃管殘留症或臍尿管閉合不全而繼發感染邪毒引起。其特點是初起臍部微腫,漸大如瓜,膿稠無臭則易愈,膿水臭穢則成漏。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臍癰
  • 發病部位:臍部
  • 相關西醫疾病: 臍炎
  •  主要病因:濕熱火毒、先天臍部發育不良
  • 疾病分類:外科—瘡瘍
  • 多發群體:初生嬰兒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診斷要點,鑑別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預防調護,歷史文獻,

名詞解釋

臍癰是指生於臍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點是初起臍部微腫,漸大如瓜,膿稠無臭則易愈,膿水臭穢則成漏。本病多見於初生嬰兒。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臍癰相當於西醫的臍炎。

病因

本病多因心脾濕熱或臍部先天發育不良所致。

病機

先天不足,臍部發育不全,復因心脾濕熱,火毒注入小腸,結聚臍中,以致血凝毒滯而成。亦可因臍中出水,復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臨床診斷

診斷要點

臨床表現:初起臍部微痛微腫,漸漸腫大如瓜,皮色或紅或白,觸之疼痛。成膿時伴發熱、口乾等全身症狀。潰後膿出稠厚而無臭味者容易收口。如潰後膿出臭穢,或夾有糞汁,創口久不收口,臍孔部胬肉高突,臍孔正中下方有條索狀硬結,則已形成臍漏。
輔助檢查:對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瘺管造影檢查,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臍風 臍部不痛不腫,潮紅濕潤,或濕爛流滋,瘙癢不適,可反覆發作。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治療以清火利濕解毒為主。對潰膜成漏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1. 濕熱火毒證
證候:臍中腫脹,皮色紅,疼痛;伴發熱,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四苓散加減。
常用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白朮、澤瀉、豬苓、茯苓、桂枝。
2.氣虛挾濕證
證候:創口經久不斂,臍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膿出臭穢;伴面色萎黃,肢軟乏力,納差,大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藥:四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黃連、魚腥草。

其他療法

1.用金黃膏,或金黃散以冷開水調成糊狀外敷。熱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摻藥均可用紅靈丹或陽毒內消散。
2.成膿宜切開排膿,以得膿為度。
3.潰後先用藥線蘸八二丹插入瘡口,3~5日後改用九一丹,外蓋金黃膏或玉露膏。待腫勢消退十之八九時,改用紅油膏蓋貼。膿腐已盡,見出透明淺色黏液時,改用生肌散、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紅膏蓋貼。
4.有袋膿者,可先用墊棉法加壓包紮,如無效可擴創引流。
5.必要時可行瘺管切除術及修補術。

預防調護

1.積極治療臍部先天性疾病。
2.經常用75%酒精擦洗臍孔,保持臍部清潔、乾燥。

歷史文獻

《靈樞·癰疽》云:“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