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

膾炙

膾,細切的魚、肉等食材;“炙”是會意字,亦即是要用字的兩個組成部分去體會它的意思。即明火烹飪,指烤肉。古代鮮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乾肉則用火烤。“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糧食越精緻越好。肉類切得越細越好。可見古代膾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膾炙,是人們所共同喜好的,後來把詩文為人所稱頌叫做“膾炙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膾炙
  • 拼音:kuài zhì
  • 釋義: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
  • 出自:《孟子·盡心下》
基本信息,典源,引證釋義,成語典故,

基本信息

詞目:膾炙
拼音:kuài zhì

典源

《孟子註疏》卷十四〈盡心章句下〉~262~
「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東漢·趙岐註:「孟子言膾炙雖美,人所同嗜。」

引證釋義

(1).細切的肉和烤熟的肉。亦泛指佳肴
《孟子·盡心下》:“ 公孫丑 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 孟子 曰:‘膾炙哉!’”
漢 枚乘 《七發》:“羞炰膾炙,以御賓客。”
楊萬里 《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詩:“雲子香抄玉色鮮,菜羹新煮翠茸兼。人間膾炙無此味,天上酥酡恐爾甜。”
劉大櫆 《〈鄭子山詩集〉序》:“一勺之水,可以知滄海之大;一臠之味,可以知膾炙之美。”
(2).比喻美好的詩文或事物為人稱讚
司馬光 《司馬溫公詩話·寇萊公詩》:“﹝ 寇準 詩﹞為人膾炙。”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文章正宗敘論》:“書信往來,雖不關大體,而其文卓然為世膾炙者,亦綴其末。”
清 褚人獲《堅瓠九集·成語破》:“ 浙江 陳煒 字 本叔 ,時藝膾炙一時。”
王夫之 《姜齋詩話》卷三:“ 滕王閣 連甍市廛,名不稱實;徒以 王勃 一序,膾炙今古。”參見“ 膾炙人口 ”。
(3).任由宰割處置
明 李贄 《與劉肖川》:“尊翁茲轉,甚當,但恐檀越遠去,外護無依,不肖當為 武昌 魚,任人膾炙矣。”

成語典故

孔子的弟子曾與曾參為兩父子,曾死後,曾參為悼念父親曾而不吃羊棗孟子的弟子公孫丑聽說後,就問孟子膾炙和羊哪個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公孫丑問為什麼曾子吃膾炙而不吃羊棗,孟子告訴他這是為了避諱而選擇的結果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
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後,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
到了戰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於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
“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麼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
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
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後來人們從孟子所說的“膾炙,所同也”里引伸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讚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