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

膾,中國漢字,讀音kuài,會聲字,意思是指細切的肉、魚,出自《說文》、《禮記·內則》、《漢書·東方朔傳》、《舊唐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膾
  • 拼音:kuài
  • 出處:說文
  • 釋義:細切的肉、魚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膾、鱠
kuài
<名>
膾,細切肉也。——《說文
肉腥細者為膾。——《禮記·內則
生肉為膾。——《漢書·東方朔傳》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
又如:膾切(切細的肉或魚)
<動>
把魚、肉切成薄片[cut]
飛刀膾鯉。——張昭遠舊唐書
又如:膾鯉;膾刀(切肉的刀);膾截(割切)
kuàizhì-rénkǒu
[be much relished;enjoy great popularity]
膾,形聲字,從月,會聲,本義是指切細切薄的肉。炙是會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原指人人愛吃的美食,比喻好的詩文或其它事物受到人們的廣為稱讚和傳頌。
一篇一詠,膾炙人口。——林嵩《周朴詩集》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儈。《說文》細切肉也。《玉篇》肉細切者為膾。《釋名》膾,會也。細切肉令散,分其赤白異切之,已,乃會合和之也。《韻會》肉腥細者為膾,大者為軒。《禮·曲禮》膾炙處外。
《博雅》膾,割也。
《廣韻》魚膾。《詩·小雅》炰龞膾鯉。
《韻會》國名。堯欲伐宗膾。宗膾,小蕃國。 《集韻》或從魚。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