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輔蛋白

膜輔蛋白(MCP)是補體激活途徑中的一個重要的膜調節蛋白,它是Ⅰ因子滅活C(?)b、iC(?)b 和C4b 的輔因子。它與CR1、CR2、DAF、C4bp 和H 因子組成補體調節蛋白,其基因均定位於人的第1號染色體q31~34上。現已克隆了MCP,並弄清了其結構特徵及一些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膜輔蛋白
  • 外文名: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
  • 時間:1985年
  • 類別膜蛋白
簡介,組成,分布,功能,

簡介

膜輔蛋白(membrane cofactor protein,MCP)由Cole等(1985)套用C3b親和層析在外周血淋巴細胞上發現的一種膜蛋白。由於其奇特的電泳特徵,起初被命名為gp45-70,但進一步研究發現,它對I因子介導的對C3b和C4b的裂解有輔助活性,故更命為MCP。鑒於MCP的多克隆抗體與促衷變因子(DAF)、H因子或CR1均不起反應,從而認為它是補體系統的一種新的調節蛋白,在第四屆國際白細胞分型討論會上將其命名為CD46。

組成

MCP為一單鏈穿膜糖蛋白,分子量45-70kDa,屬於RCA基因簇的成員。也通過GPI錨固定於細胞上。

分布

MCP的細胞分布甚廣,包括粒細胞、血小板、T細胞(Th、Ts、Tc)、B細胞、NK細胞、造血細胞系、成纖維細胞、表皮細胞、內皮細胞及星狀膠質細胞等。但不同類型的細胞上表達的數量有所不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和粒細胞為1萬個/細胞,造血細胞係為2-5萬個/細胞,Hela和Hep-2細胞分別為10萬個/細胞和25萬個/細胞。這種表達數量的差異,可能反映了MCP在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上不同的分化和活化狀態。另外,由於不同細胞上表達的MCP不同,因此可調節兩條激活途徑的C3轉化酶形成。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C3慢速運轉(tickover)的機制,能夠連續不斷的產生C3b與C4b,有可能形成越來越多的C3轉化酶。而由於大多數正常細胞上有高水平的MCP,因此可保護正常細胞免遭補體介導的損傷。相反,許多異物顆粒和致病微生物則缺乏MCP,這樣沉積在它們表面的C3b便可得以保持其活化;且C3b與B因子結合的親和力高於與H因子結合的親和力,從而促進c 3bBb複合物的形成,導致在這些異物顆粒上補體有效地活化,最終將其破環清除。此外,細胞表面唾液酸的含量與其結合H因子和B因子的親和力有關,唾液酸含量較高的細胞與H因子的結合親和力超過與B因子的結合親和力,唾液酸含量較低的細胞則與此相反。許多細菌表面涶液酸的含量低於哺乳類動物和人的細胞,因此侵入機體後易同B因子結合而導致補體替代途徑的激活。

功能

MCP作為一種補體調節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在低離子強度下,它可與C3b或C3bi結合,但較CR1的親和力低。MCP的主要功能是其輔因子活性。即可與C3b或C4b結合而促進I因子對C3b和C4b的裂解滅活(圖5-17),從而保護自身宿主細胞免遭補體介導的溶解破環。有人將MCP的這種作用稱為內源性輔因子活性。Seya等還發現MCP具有增強C3轉化酶的活性,尤其對替代途徑的C3轉化酶,但其生理意義尚不明了。CR1和H因子也是具有輔因子活性的補體調節蛋白,但H因子的這一活性僅為MCP的1/50。
人MCP的基因定位於第1號染色體長臂32區,基因長度至少為43kb,含有14個外顯子和13個內含子。Seya等用從HSB-2T細胞純化獲得的MCP氨基末端設計了一個17mer的反義寡核苷酸探針,以此從U937的cDNA文庫中篩選到一條長1.5kb的cDNA。經測序表明,該cDNA中含有一個43bp的5`端非編碼區和一個編碼384個胺基酸的開讀框。其中前34個胺基酸為信號肽,後350個胺基酸為MCP的多肽鏈,分子量為39kDa。在多肽鏈的前250個胺基酸中,含有4個相鄰的CSR。SCR後為一段富含絲氨酸、蘇氨酸和脯氨酸殘基的29個胺基酸片段(可能是高度O-連線的 糖基化位點),再後依次為13個胺基酸的功能不明區、24個胺基酸的跨膜區、105個胺基酸的胞漿錨和23個胺基酸構成的胞漿尾部。大多數MCCP的變異局限在富含絲氨酸/蘇氨酸(S/T)區和胞漿尾部。在核苷酸序列上MCP與DAF具有同源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