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間隔室綜合徵

腹腔間隔室綜合徵(ACS)又稱腹腔筋膜室綜合徵、腹腔間隙綜合徵,是由於不同因素導致腹腔內壓非生理性、進行性、急劇升高,引起腹腔內器官和相關的腹外器官系統功能損害的一種臨床綜合徵。但在某些病理狀態下,腹內壓會升高,達到一定程度後對人體各器官功能產生不良影響,持續一定時間後,影響多個器官血流及功能,可發生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終發展為腹腔間隔室綜合徵。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腹壁順應性降低、胃腸道內容物劇增等因素引起。
  • 常見症狀:高度腹脹、腹痛,或伴噁心、嘔吐,並出現心悸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預防,

病因

1.腹壁順應性降低
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伴有胸內壓升高時,一期腹部筋膜閉合手術後,腹壁嚴重創傷,中心性肥胖,各種誘因引起腹壁缺血、水腫等均可使腹壁順應性降低。
2.胃腸道內容物劇增
胃動力障礙導致胃重度擴張,麻痹性腸梗阻導致大量液體、氣體瀦留在腸內等。
3.腹腔內容物增加
大量腹水、腹部大手術、創傷、血管病變、肝脾破裂或炎性病變引起腹腔內大出血、產科出血、羊水栓塞、腹腔重度感染、膿腫、腹膜炎、腹腔內巨大腫瘤、腹內器官的嚴重水腫以及肝移植術後等危重症。
4.腹膜後容量增加
腹膜後的大出血、嚴重感染、膿腫、巨大腫瘤、重症急性胰腺炎、骨盆骨折等,也可使腹腔內壓迅速升高,發生腹腔間隔室綜合徵。
5.大量補液
各種病因需要復甦的患者過快、過量補液,尤其是含超量晶體時,可引起腹內壓急劇增加進而引起腹腔間隔室綜合徵。

臨床表現

1.症狀
高度腹脹、腹痛,或伴噁心、嘔吐,並出現心悸、氣短、胸悶、心動過速、呼吸急促,少尿或無尿。
2.體徵
血壓降低,淺靜脈怒張,腹部高度膨隆和腹壁緊張,近似圓腹,腹部壓痛顯著或無明顯壓痛,腹壁張力增高或腹壁緊張,腸鳴音減弱或消失。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氧分壓降低、中心靜脈壓和毛細血管楔壓升高等。
2.影像學檢查
(1)胸部X線:提示腹水、膈上移。
(2)B超:提示腹水、腸內大量積液。
(3)CT:①腹腔大量積液,腹腔前後徑/橫徑≥0.8;②腸壁水腫增厚;③腹腔器官間隙閉合;④腎受壓或移位,腎靜脈或下腔靜脈受壓狹窄;⑤腸腔積液。

診斷

目前尚無統一診斷標準,要有誘發腹腔間隔室綜合徵的明確病因,在腹內壓≥2.66kPa(20mmHg)的同時並存在下列一項或幾項時可做出診斷。
1.臨床出現少尿或無尿。
2.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3.吸氣壓大於3.92kPa(40cmH2O)。
4.低血壓、心率快。
5.腹內壓降低後症狀有所緩解。
6.X線、B型超聲及CT等輔助檢查發現膈上移、腹水等徵象。

治療

1.一般支持治療
臥床休息,營養支持,積極補充有效循環量,維持水、電解質與酸鹼平衡,糾正低蛋白血症和貧血,必要時予以鎮靜、止痛藥物治療。
2.積極治療原發病
盆腔腹腔創傷者在搶救生命的同時積極做好手術準備,儘快行手術治療;原發、繼發性腹膜炎者應有效控制感染;急性重症胰腺炎除了要足量套用生長抑素或奧曲肽等藥物以抑制胰腺分泌外,還需套用抑制胰酶活性的藥物。
3.胃腸減壓
灌腸和內鏡減壓是治療輕、中度腹內壓增高簡單可靠方法,持續胃腸減壓,保持引流通暢,同時可行肛管排氣。此外,還可胃管注入胃腸動力藥,硫酸鎂、乳果糖等導瀉劑,有助於排空腸內容物,減輕腸道水腫,降低腸道內壓;注入微生態製劑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減少內毒素產生。
4.手術治療
手術目的是儘量縮短手術時間,解決危及患者生命的問題,降低腹腔內壓。對於腹腔和腹膜後明顯液體積聚者可行微創引流或開腹減壓術;對於腹內壓>3.33kPa(25mmHg),並出現生理指標異常,如少尿、氣道壓力增加者,可行開腹減壓術;對於腹內壓>4.66kPa(35mmHg)者,應行緊急開腹減壓術。
5.其他治療
(1)血液濾過:在保證容量充足的前提下通過超濾減輕組織間隙水腫;清除炎症介質,減輕機體炎症反應。
(2)腹腔穿刺方法簡單、創傷小,但減壓效果欠佳。

預防

由於減壓治療後仍有一定的病死率,故應加強對本病的預防。首先要提高對腹腔間隔室綜合徵的認識,對於存在腹內壓增高危險因素的患者,要嚴密觀察其生命體徵,應放置並保留導尿管監測腹內壓。以便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以減少病死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