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膿腫

腹腔膿腫是指腹腔內某一間隙或部位因組織壞死液化,被腸曲、內臟、腹壁、網膜或腸系膜等包裹,形成局限性膿液積聚。包括膈下膿腫、盆腔膿腫腸間膿腫。引起繼發性腹膜炎的各種疾病、腹部手術和外傷後均可引起本病。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peritoneal  abscess
  • 就診科室: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腹腔
  • 常見病因:感染
  • 常見症狀:腹痛、持續性鈍痛向肩背部放散,膿腫大時可有脹痛氣急、咳嗽或打嗝;間歇或弛張型高燒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

病因

感染是造成腹腔膿腫的主要原因。

臨床表現

1.膈下膿腫
(1)毒血症 早期為細菌性毒血症的表現,即在康復過程中突然發生間歇或弛張型高燒,有時是寒戰、高熱、食慾減退、脈率快或弱而無力乃至血壓下降。
(2)疼痛 上腹痛、在深呼吸和轉動體位時加重,有持續性鈍痛向肩背部放散,膿腫大時可有脹痛氣急、咳嗽或打嗝。
(3)膈下和季肋區有叩擊痛、壓痛 膿腫表淺時該處皮膚有可凹性水腫
(4)患側之呼吸動度變小,肋間隙不如健側明顯。
(5)肝濁音界升高。
(6)約25%的病例膿腔中含有氣體 可叩擊出四層不同之音響區,最下層為肝濁音或膿腔的濁音,上層為氣體之鼓音,再上層為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萎縮肺的濁音,最上層為肺之清音。
(7)患側肺底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8)白細胞計數升高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加。
盆腔膿腫的全身症狀較輕而局部症狀卻相對明顯。在腹膜炎過程中,或盆腔手術後,弛張發熱不退,或下降後又復升高,並出現直腸和膀胱刺激征。表現為下腹部墜脹不適、里急後重、便意頻數、糞便帶有黏液;尿頻、尿急,甚至排尿困難。直腸指檢可發現肛管括約肌鬆弛,直腸前壁膨隆、觸痛。
腹膜炎後,膿液被腸管、腸系膜、網膜包裹,可形成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膿腫。表現為低熱,腹部隱痛。較大的膿腫可捫及痛性包塊,並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狀。

檢查

1.X線檢查
病人取立位,從前後和側位拍片,可發現病側之橫膈運動消失或減弱,示有膈下感染,但不一定積膿。還可發現病側橫膈抬高和肋膈角消失,肺野模糊,表示有反應性胸腔積液或肺突質變化,可以看到膈下有氣液面,胃、十二指腸穿孔之氣體,左膈下膿腫可見胃受壓移位。
2.B超檢查
B超可明確顯示膿腔之大小、部位、深淺度,又可在B超引導下做穿刺抽膿,或將穿刺點標於體表做診斷性穿刺。
3.CT
可行定性定位診斷。
4.診斷性穿刺
可在X線或B超定位引導下穿刺,若抽出膿汁則立即切開引流。

治療

1.膈下膿腫的治療
治療腹膜炎時患者取半坐臥位,合理選用抗生素,胃脾切除後仔細止血、放置引流管,能有效地預防膈下膿腫的形成。即使在膈下膿腫形成的早期,通過抗生素和支持療法,炎症也可能消退吸收。但在治療數周后,發熱不退,病人體力消耗較大的情況下,仍宜及時引流。B超定位下穿刺引流對位置較深、膿腔較小、膿液稀薄的膈下膿腫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治療方法。對膿腔較大、膿壁較厚、或呈多房性者仍宜行手術引流。
2.盆腔膿腫的治療
經直腸前壁或陰道後穹隆切開,放置軟矽膠管引流,術後3~4天拔除導管。繼續套用抗生素、熱水坐浴、會陰部理療等治療措施,促使炎症消退吸收。
多發性小膿腫經抗生素治療常可自行吸收。較大的膿腫則需剖腹手術,吸盡膿液,清除膿壁,並用大量鹽水或抗生素溶液沖洗,通常不需放置引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