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

腸癰,疾病名。癰疽之發腸部者。出《素問·厥論》。腸癰為外科常見急腹症,屬急腹症範疇。多因飲食失節,暴怒憂思,跌扑奔走,使腸胃部運化功能失職,濕熱邪毒內壅於腸而發。因飲食不節、濕熱內阻,之敗血濁氣壅遏於闌門而成。以持續伴有陣發性加劇的右下腹痛、肌緊張、反跳痛為特徵。可發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發病率居外科急腹症的首位。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其他治療,預防,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油膩,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腸胃,濕熱內蘊於腸間;或因飲食後急劇奔走,導致氣滯血瘀、腸絡受損;或因寒溫不適、跌仆損傷、精神因素等均可導致氣滯、血瘀、濕阻、熱壅、瘀滯、積熱不散、血腐肉敗而成癰腫。現代醫學認為,闌尾腔梗阻和細菌感染是腸癰的主要發病原因。

臨床表現

1.輕症
初起上腹部或臍周作痛,陣發性鈍痛,數小時後疼痛轉移至右下腹部,逐漸加重,伴有惡寒發熱,噁心嘔吐,便秘,腹脹,溲赤,苔黃膩,脈洪數。
2.重症
痛處固定不移,痛勢加劇,腹肌緊張拘急,拒按,局部可觸及局限性腫物,高熱不退,屬腸癰重症,應採取綜合療法。

辨證施治

1.瘀滯型
(1)證候初為脘腹悶脹,繞臍疼痛陣作,隨即轉移至右下腹,按之痛劇,腹皮微急,噁心欲吐,噯氣納呆。不寒不熱或微熱,或惡寒,大便正常或便秘,尿清或黃。舌質正常或暗紅,舌苔薄白或微黃,脈遲緊或弦略數。本證相當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輕型化膿性闌尾炎,或闌尾周圍膿腫消散後期。
(2)治則化瘀行滯,清熱解毒。
1)方藥生大黃、牡丹皮、桃仁、厚朴、紅藤、蒲公英、赤芍。水煎服。大便次數增多者,改生大黃為制大黃。
2)中成藥①闌尾靈沖劑,熱開水沖服。②闌尾消炎靈膠囊,溫開水送服。③錦紅新片,溫開水送服。④野菊花注射液,肌注。
3)單方驗方川楝子、延胡索、牡丹皮、桃仁、木香、金銀花、大黃。水煎服。血聚成塊者加紅藤。
2.濕熱型
(1)證候腹痛較劇,右下腹硬滿,按之內痛,或可捫及有壓痛之腫塊。伴有發熱,口乾渴,汗出,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乾,脈弦數。或伴有身熱不揚,頭昏重,嘔惡胸悶,腹脹痛,便溏不爽,尿黃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本證相當於急性化膿性闌尾炎,闌尾周圍膿腫早期或並局限性腹膜炎。
(2)治則清熱化濕,通里攻下。
1)方藥生大黃、紅藤、敗醬草、蒲公英、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黃柏、厚朴、冬瓜仁。水煎服。大便燥結者,加芒硝(沖服)。闌尾包塊形成者,加桃仁、赤芍。濕熱重者,加黃連、黃芩。濕重者加藿香、佩蘭。瘀滯重者,加當歸、莪術。
2)中成藥①闌尾消炎片,溫開水送服;②西黃丸,溫開水送服;③四季青鈉鹽,加入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④黃連素注射液,加5%葡萄糖液靜脈滴注。
3)單方驗方金銀花、蒲公英、牡丹皮、大黃、川楝子、桃仁、生甘草、赤芍。水煎服。濕熱重者,加黃連、黃芩。濕重者,加佩蘭、蔻仁、藿梗、木通。
3.熱毒型
(1)證候腹痛更甚,瀰漫全腹,腹皮硬、手不可近。熱毒傷陰者,伴有高熱持續不退、時時汗出,煩渴欲飲,面紅目赤,唇乾口臭,嘔吐不食,兩眼凹陷,大便秘結,或似痢不爽,小便短赤,或頻數似淋;舌質紅絳而乾,苔黃厚乾燥,或黃膩,脈弦滑數或洪大而數。熱毒傷陰損陽者,見發熱不高,或不發熱,精神萎靡,肢冷自汗,氣促;舌質淡而乾,苔多薄白,脈沉細而數。腸結腑實者,見全腹膨脹,嘔吐頻頻,無排氣排便。本證相當於急性闌尾炎並發局限性或瀰漫性腹膜炎,已形成的闌尾膿腫有擴散趨勢,或由腹膜炎引起的腸麻痹,盆腔膿腫,感染性休克等併發症。
(2)治則清熱解毒。
1)方藥生大黃、玄明粉(沖服)、枳實。厚朴、牡丹皮、金銀花、蒲公英、紅藤、敗醬草、生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赤芍、萊菔子。水煎服。熱毒傷陰者,加鮮生地黃、玄參、天花粉。熱毒傷陰損陽,下利無度者,去玄明粉,加制附子、炮姜、白朮、生大黃改熟大黃。嘔吐不食者,加黃連、姜半夏。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包煎)。
2)中成藥①闌尾消炎片,溫開水送服。②西黃丸,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金銀花、蒲公英、冬瓜仁、大黃、牡丹皮、木香、川楝子、生甘草。水煎服。大熱大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

其他治療

1.外敷
各種證型均可選用
(1)雙柏散、金黃散、玉露散水蜜調製外敷右下腹,每日1~2次。
(2)大蒜糊劑大蒜頭、芒硝、大黃粉。大蒜、芒硝共搗爛如泥,敷腹部最痛處,敷2小時後去藥;再用大黃粉用醋調成糊狀,敷6~8小時。以上為1個療程;必要時隔數小時後,重複使用。在敷藥前,局部皮膚應塗上一層凡士林,以保護皮膚。適用於瘀滯證。
2.灌腸
可採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的中草藥,如大黃牡丹湯加減煎湯作保留灌腸,每日l~2次。
3.手術療法
腸癰之熱毒證一經診斷,一般應首先考慮手術治療。手術療法適應證:小兒、妊娠、老年人的濕熱證、熱毒證。手術方法有闌尾切除術和闌尾膿腫切開引流術。
4.針刺療法
(1)體針取闌尾穴,上巨墟、合谷、足三里等穴。留針1小時,每15分鐘捻轉1次,強刺激,每日2~3次。噁心嘔吐者加中脘,發熱者加曲池,腹痛者加天樞、氣海。
(2)耳針取闌尾、交感、神門、大腸等穴。選上述反應明顯的穴位2~3個,強刺激,留針30分鐘,每日2次。
5.飲食療法
(1)三色豆湯黃豆、綠豆、赤小豆、生甘草,加水適量煮至爛熟,加入食鹽調味,食豆飲湯。適用於腸癰未成膿者食用。
(2)薏苡桃仁粥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粳米,白糖適量。將牡丹皮、桃仁、冬瓜仁水煎去渣留汁,加入薏苡仁、粳米,文火煮至爛熟,調入白糖溫食。適用於腸癰釀膿期患者食用。
(3)桃花餛飩鮮毛桃花、麵粉。以桃花為餡,作餛飩,空腹食。適用於腸癰腑實證。
(4)苡仁附子敗醬粥薏苡仁、附子、敗醬草、粳米。附子、敗醬草同煎取汁,加入粳米、薏苡仁,適量加水煮粥,空腹食。適用於腸癰反見虛寒證者。

預防

1.飲食有節,勿暴飲暴食,勿嗜食高粱厚味和辛辣刺激、醇酒生冷之品,以免腸道功能受損而誘發本病。
2.起居有常,勿飽食後暴急奔走,寒溫失攝,情志郁怒,以免氣血失調而誘發本病。
3.初期及釀膿期腸癰(急性單純性、輕型化膿性闌尾炎和闌尾膿腫),可根據食慾情況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潰膿期腸癰(並發腹膜炎),應根據病情輕重給予流質飲食或禁食。
4.除初期腸癰(急性單純性闌尾炎)外,一般應臥床休息,並發腹膜炎及闌尾周圍膿腫的患者,應取半臥位,防止過早下床活動,以免病情反覆。
5.測體溫,脈搏,呼吸每日4次,對嚴重患者要定期測量血壓。服藥後因嘔吐而將藥物吐出者,必須補足藥量。服通里攻下藥後大便每日3~5次以上者,應及時改變藥物的炮製方法或減少劑量,以免過下傷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