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癰

大腸癰,病名。發於位多因大腸癰疽相連結之化膿性感染。

基本介紹

  • 別稱:大腸癰
  • 常見發病部位:大腸
  • 常見症狀:腸癰、少腹癰、小腹癰等
  • 性質:病名
大腸癰  病名。發於位多因大腸癰疽相連結之化膿性感染。見《聖濟總錄》卷一百二十八,該書認為:“天樞隱隱而痛者,大腸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腸癰也。”其證多由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濕熱凝結大腸而成。初起發熱惡寒,自汗腹痛,繼則天樞穴處微腫痛,手不可按,大便有墜脹感,或見右腿不能直伸,久則飲食無味,精神不振,膚肌甲錯粗糙,甚則於天樞穴處形成膿腫、潰爛難愈。該證與腸癰、少腹癰、小腹癰等,或即同病異名者。內服可選用清腸飲化裁,後期若見氣血兩虛者可以八珍湯加減治之。或參腸癰等條之診治原則與方藥。
腸癰是腸內發生癰腫的急性腹部疾患。是因飲食不節,濕熱內阻致敗血濁氣壅,遏於闌門而成。文獻有“大腸癰”和“小腸癰”之分。認為大腸癰最為多見,指出: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曰“闌門”,屈曲變化之處,最易壅塞,腸癰生此為多。大腸癰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性闌尾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