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扳薯

腳扳薯

腳扳薯。也稱腳板薯,常見的多年生雙子葉植物,草本,其蔓細長,莖匍匐地面。塊根,無氧呼吸產生乳酸,除供食用外,還可以製糖和釀酒、制酒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腳板薯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茄目
  • :旋花科
  • :番薯屬
  • :番薯
植物學特性,生長環境與資源分布,藥理及臨床研究,繁殖方法,栽培方法,整地與施基肥,大田栽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穫儲藏,

植物學特性

腳板薯為薯蕷科薯蕷屬藤本植物。根 (地下塊莖) 肥大, 掌狀或塊狀 (野生的塊莖多為圓形掌狀棒形或圓錐形) , 每株產3~13塊不等, 表面棕黑色, 斷面白色或深褐色 (紫色)。莖向右自旋, 通常有4條狹翅, 基部有時有翅。單葉, 通常在莖下部為互生, 中部以上為對生。葉柄和葉片均為綠色或紫紅色;葉片紙質, 卵形或卵圓形;葉腋內有珠芽, 珠芽通常為球形、卵形或倒卵形。雌雄異花, 雄花淡綠色, 圓錐花序, 雌花為穗狀花序。蒴果具有3翅, 頂端微凹, 基部鈍形, 翅橢圓形, 長2.0~2.5 cm, 寬1.5~2.0 cm, 種子扁平, 著生於果實每室中央, 四周有薄膜狀翅。
腳扳薯腳扳薯

生長環境與資源分布

腳板薯適應性強, 種植分布範圍廣, 廣范分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 主要產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 在我國廣東、江西和福建等地均有栽培。腳板薯耐高溫、耐乾旱氣候, 春季氣溫在10℃以上時塊莖開始萌發不定芽, 生長適溫為25~28℃。20℃以下生長緩慢, 葉蔓遇霜則枯。短日照能促進塊根與零餘子的形成。腳板薯對土壤要求不嚴, 淺土層、多濕黏重地、山坡和平地均可栽植。但以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保水、保肥力強的沙壤土最好, 土層越深, 塊莖越大, 產量越高, 在稍黏的土中, 塊莖較小, 但組織緊密品質好。忌連作, 宜與水稻輪作。
腳板薯生長期短, 從種至收穫4~6個月就可以收穫。腳板薯早熟類型的塊莖在8月份開始增大, 12月初成熟。然而與早熟類型相比, 中熟或遲熟類型的塊莖開始增大得遲一些, 且不斷增大, 直到收穫。腳板薯產量高, 單株塊莖產量一般可達10 kg, 而高產的甚至可達到50 kg。

藥理及臨床研究

腳板薯富含豐富的碳水化合物, 還含有蛋白質、各種維生素、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皂苷及粘質多糖等有益人體健康的元素。在民間藥方中, 腳板薯具有補脾、養肺、固腎和益精的生理療效, 久服耳目聰明, 輕身不飢延年。作為常用中藥, 具有健脾養胃、生津益肺和補腎益精的功效。
腳板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為薯蕷皂苷, 脫糖基反應後得到薯蕷皂苷元, 而薯蕷皂苷元是合成數千種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材料。研究表明, 薯蕷皂苷元還具有鎮咳平喘、降血脂、抗腫瘤、抗血小板聚集和防動脈硬化疾病等多種藥理作用, 在醫藥領域用途廣泛。腳板薯其中皂苷含量較懷山藥高3.5倍以上, 膽鹼也比懷山藥高57.0倍以上。
杭悅宇等對山藥類藥材 (原植物分別為薯蕷、山薯、褐苞薯蕷、參薯) 多糖進行的項藥理試驗表明, 4種藥材多糖均有極顯著的提高小鼠免疫機能的效果。研究表明, 薯蕷植物粗提物對禁食大鼠和兔子有降血糖的作用, 能控制四氧嘧啶引起的高血糖, 其乙醇提取物的水溶液部分與降血糖活性有關。
現代醫藥研究表明, 參薯莖葉中含有的黃酮類活性成分, 具有抗氧化、抗癌、增強免疫、降血脂血糖、抗突變和調節心肺等作用, 在醫學上對治療冠心病、癌症、腦血栓、消除自由基以及抗衰老等效果明顯;在食品工業上可用作抗氧化劑、色素和甜味劑等。

繁殖方法

1.種薯切塊繁殖法:於上年收穫時,選擇生長健壯、個頭較細長、鬚根少、表皮光滑、無外傷的塊莖,晾1~2天后入窖儲藏,翌年栽植前取出,將種薯均勻縱切成兩個長塊,然後再橫切成長約5~10厘米、重約100~120克的小塊,注意確保每小塊塊莖都帶有芽眼,而後將每小塊的切面都沾滿草木灰,並放在太陽底下曬1~2小時,然後放在室內晾1~3天,待切面癒合後再播種,可防止切口腐爛,促使發芽整齊。這種方法出苗早、生長快、產量高,但繁殖係數低,用種量較大。如果擴種面較大,可結合平時食用收集薯蔸子(頂子)作種,即在平時大量食用時,將薯蔸子留到5厘米長,再將切面沾上草木灰,晾乾後入窖儲藏留作種用。用以上方法繁殖2~3年後,品種易退化,會影響產量,生產上常與零餘子繁殖法相結合。
2.零餘子繁殖法:零餘子是藤蔓葉腋處著生的氣生塊莖,這種繁殖法要適當提早移栽,儘量延長其生長期以增加產量。此法收穫的產量可能相對較低,但能改良品種。具體做法是:在零餘子自然脫落前採收個頭較大(雞蛋大小)、鬚根稀少、光滑的零餘子在室內沙藏過冬。翌年在當地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將零餘子取出放在太陽下曬2~3小時,然後放入保溫棚內催芽,棚溫控制在25℃左右,待芽長3~5厘米時即可按常規栽植。

栽培方法

整地與施基肥

腳板薯由於生長期長、塊根大、入土深,栽植地要求深耕,冬閒時深翻地,等表土乾後,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2500~4000公斤,翻耙均勻,整成1.2米(含溝)寬的高畦。

大田栽植

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採用每畦雙行法,在每畦上開兩條8厘米的種植溝,然後在種植溝內撒入石灰以防治地下害蟲,按株距33~40厘米擺好種薯,注意將薯塊切面朝下、皮面朝東(太陽升起的方向),然後覆土起壟,壟高10厘米左右,不催芽栽種出苗較慢,但其先生根後發芽,根系發達,生長健壯。

田間管理

1.搭架引蔓,定苗除萌。當幼苗長至25~30厘米時,用2米長的小雜木直插成獨立架或用小山竹插成人字架,扶莖蔓上架。每蔸只留強健苗1根,其餘全部摘除。莖蔓生長過旺抽生腋芽過多者應摘除。7月間,葉腋中長出的零餘子花蕾,除保留健壯的留種外,其餘應及時抹去,以減少養分消耗,利於塊莖肥大。
2.中耕、培土。腳板薯根多,且多分布於地表,為避免傷根,只需在幼苗期中耕1次,並在蔸間撒上油茶殼。油茶殼是一種很好的肥料,同時還有防草、鬆土與防蟲作用。當莖蔓長到1.2米左右時,結合施肥培土1次,然後全畦蓋上茅草,這樣做既可防止雜草叢生免中耕,又可調節溫濕度。
3.肥水管理。生長期間共追肥3~4次。提苗肥:結合中耕,在行間挖6~10厘米的施肥溝,每667平方米施尿素5~10公斤,覆土並在蔸間覆上油茶殼。壯苗肥:結合培土,每667平方米施鈣鎂磷肥10~20公斤及適量的草木灰、土雜肥;花蕾期、塊莖膨大中期各施一次重肥,每667平方米施人尿500~1000公斤,人尿對塊莖的膨大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產量的形成起關鍵作用。追肥忌施人糞和豬、牛欄糞,因糞肥易引起莖蔓、塊莖皮色發黑,導致病害。腳板薯較耐旱,對水的要求不嚴,7月~8月間遇乾旱,適當澆水1~2次即可。

病蟲害防治

腳板薯病蟲害較少,少量栽植一般很少用藥,栽植多時也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為鋪,主要選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鏽病,可用多菌靈、托布津、粉銹寧等防治。蟲害有鋸葉蜂、地老虎、蠐螬等地下害蟲,可用敵百蟲800倍液灌根防治。採收前一個月一般不用藥。

收穫儲藏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地上部逐漸枯萎時即可陸續採收,收穫後晾2~3天,然後按種薯與食薯分別堆放於窖內儲藏,一直可保鮮到翌年下種前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