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濕困證

脾虛濕困證是指因飲食不節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引起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出現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泄瀉,婦女黃白帶下等症。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syndrome  of dampness stagnancy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病因:飲食不節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
  • 常見症狀: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泄瀉
病因,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

病因

因飲食不節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或年老體弱,久病耗傷脾胃,引起脾運化水濕功能的失常。

臨床表現

常見脘腹痞悶脹痛,泛惡欲吐,納呆便溏,頭身困重,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或短黃,大便溏稀或者泄瀉,婦女黃白帶下等症。

辨證施治

1.脾虛濕困引起的痞滿
病因病機:因飲食不節或者勞累過度,思慮傷脾等引起脾氣不足,脾陽不振,脾失運化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證候:胸脘痞滿,噁心欲吐,頭暈目眩,頭重如裹,身重肢倦,舌體胖大,質淡,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滑。治則:健脾除濕化痰,理氣寬中。方藥:四君子湯合平胃散合二陳湯加減。
2.脾虛濕困引起的嘔吐
病因病機:多因素體脾胃虛弱或者病後體虛,勞倦過度,耗傷中氣,胃虛不能受納水谷,脾虛不能化生精微,停積胃中,上逆為嘔。
證候:嘔吐清水痰涎,頭眩心悸,胸脘痞滿,不思飲食,或嘔而腸鳴有聲,舌淡胖,苔白膩,脈滑。治則:溫化痰飲,健脾和胃降逆。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
3.脾虛濕困引起的泄瀉
病因病機:多因長期飲食失調,勞倦內傷,久病纏綿,脾氣虧虛,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水谷清濁不分從而導致泄瀉。
證候:大便時溏時泄瀉,反覆發作,略有飲食不慎大便次數即可增多,夾見不化水谷,飲食減少,脘腹脹滿不舒,面色少華,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脈弱。治則:健脾淡滲,利濕止瀉。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
4.脾虛濕困引起的水腫
病因病機:因久病纏綿,或素體脾胃虛弱導致的脾健運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濕停聚泛濫,出現的水腫等症狀。
證候: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四肢重,小便少,伴見面色不華,納少便溏,少氣神疲,脘腹脹悶,舌淡,苔白膩或白滑,脈緩或濡滑。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方藥:黃芪補中湯加減。

預防

對於脾虛濕困的患者,平素應忌食生冷油膩,注意腹部的防寒保暖,適當活動,少食容易增加脾濕的諸如夏天少食高熱量的食物(牛羊肉類),尤其是晚上宜食清淡,天黑之後儘量少喝水,否則體內的水濕更不易消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