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跡

脾切跡

在脾臟的前緣有1~3個向實質內凹陷的切跡稱為脾切跡。當脾腫大時,該切跡很明顯並可捫及,對於鑑別左上腹腫物是否為增大的脾臟,是一個重要的依據。脾切跡與脾胚胎多原基有關,是脾發育過程所遺留的殘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脾切跡
  • 外文名:splenic notch
解剖結構:,1、脾門:,2、脾臟:,3、淋巴管:,

解剖結構:

1、脾門:

脾門是脾臟面的凹陷處,稱為脾門,有脾血管、淋巴和神經出入。
脾臟面的凹陷處,稱為脾門,有脾血管、淋巴和神經出入。是位於脾臟內面、胃區後部不規則的長形凹陷,是脾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出入脾的門戶。在脾血管的葉支或段支距脾較遠,即呈彌散型時,這些段和葉支即分散出入脾的實質,則屬於分散的脾門,其數不等,手術時應注意。

2、脾臟:

脾臟是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和貯血器官。位於腹腔左上方第9~11根肋骨之間,一般不易摸到,但當患嚴重的肝臟疾病、瘧疾、黑熱病或血吸蟲等疾病時,脾臟常增大。脾呈暗紅色,質軟而脆,受暴力打擊時易破裂。脾的大小和重量隨脾內血量的多少而有改變,成人脾重約150~180克。脾的形狀不規則,外側面隆凸,內側面中部微凹,有血管和神經出入。胎兒時期,脾臟是造血器官,出生後,隨著骨骼不斷生長,造血功能逐漸由骨髓承擔,但脾臟可產生淋巴細胞。到了成年,所有的造血功能全由骨髓承擔,脾臟由造血器官變成具有免疫力的貯血“倉庫”,起著過濾血液、吞噬衰老的血細胞、調節血量和產生抗體的作用。
脾的被膜較厚,由富含彈性纖維及平滑肌纖維的緻密結締組織構成,表面覆有間皮。被膜結締組織伸入脾內形成小梁。脾動脈從脾門進入後分支隨小梁走行,稱小梁動脈。在新鮮的脾切面,可見大部分組織為深紅色,稱紅髓,其間有散在分布的灰白色點狀區域,稱白髓。白髓由動脈周圍淋巴鞘、淋巴小結和邊緣區構成,相當於淋巴結的皮質。紅髓分布於被膜下、小梁周圍及白髓邊緣區外側的廣大區域,由脾索和脾血竇組成。

3、淋巴管:

淋巴管是輸送淋巴的管道。根據管徑和結構的不同分為毛細淋巴管、淋巴管、淋巴乾和淋巴導管四種。毛細淋巴管以膨大的盲端起於組織間隙,彼此吻合成網。管壁由單層內皮細胞構成,其通透性比毛細血管更大,所以一些不易透過毛細血管的大分子物質,如蛋白質、細菌、異物和癌細胞等,則易進入毛細淋巴管內。小腸絨毛內的毛細淋巴管還可吸收脂肪,故其管內的淋巴呈乳白色,所以又稱乳糜管。毛細淋巴管逐漸匯合成淋巴管,淋巴管再合成一些較大的淋巴乾,由乾最後匯合形成兩條淋巴導管。
淋巴管的形態結構與靜脈相似,但管壁比靜脈更薄,故易受周圍組織的擠壓,影響淋巴的回流,所以相互間的吻合比靜脈更豐富,瓣膜更多,以保證淋巴回流通暢。由於淋巴管之間的吻合極豐富,當某局部淋巴回流受阻時,則淋巴可經吻合支向其它方向流動,這也造成了一些惡性腫瘤患者,癌細胞所以能向遠隔的部位轉移的結構基礎。
人體內除中樞神經系、軟骨、骨、骨髓和胸腺及牙外,其它組織和器官都有淋巴管分布。淋巴管一般都與靜脈伴行,可分為淺、深兩種。淺淋巴管收集皮膚和皮下組織的淋巴;深淋巴管收集深筋膜深面各結構的淋巴。淺、深淋巴管之間有小支相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