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疽

脫疽,中醫病名。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後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為主要表現的脈管疾病。好發於青壯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國北方較南方多見。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常在寒冷季節加重,治癒後又可復發。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脫疽
  • 相關西醫疾病: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 疾病分類: 外科—脈管疾病
  • 發病部位: 後期趾節
  • 多發群體: 青壯年男子、老年人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是以初起肢冷麻木,後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為主要表現的脈管疾病。好發於青壯年男子,或老年人。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四方面:一為寒濕阻絡,二為血脈瘀阻,三位濕熱毒盛,四為氣血兩虛。若寒濕阻絡,陽氣不能外達於四末,則麻木酸脹,觸之發涼;若濕熱入侵,濕熱蘊結,則患肢劇痛;若病邪郁久化熱,熱毒內盛傷陰,陰虛失養,則皮膚乾燥,毫毛脫落。若病久不愈,氣血兩虛,肢體失養,則瘡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鮮。

病機

因先天不足,正氣虛弱,寒濕之邪侵襲,瘀阻脈絡,氣血不暢,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患者多為20~40歲男性。閉塞性動脈硬化症多發於老人。
2、多發於下肢一側或兩側,患者可有受冷凍、潮濕、長期多量吸菸、外傷等病史。
3、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脹痛,行走多時加重,休息時減輕,間歇性跛行,趺陽脈減弱,小腿可有遊走性靜脈炎。繼之疼痛加重呈持續性,肢端皮膚發涼,下垂時暗紅、青紫、皮膚乾燥,毫毛脫落,趾甲變形增厚,肌肉萎縮,趺陽脈消失。進而發生於性壞死,肢端紅腫熱痛,全身發熱。

病證鑑別

1、脫疽與血痹
脫疽20~40歲男性,後期趾節壞死脫落,黑腐潰爛,瘡口經久不愈。血痹多見青年女性,好發於雙手並對稱,由於寒冷或情緒激動可使手指突然變冷,皮色蒼白、紫鉗,誘因去後可恢復常態,脈搏正常。
2、脫疽與消渴並發壞疽
消渴並發壞疽多為濕性壞疽,範圍較大,蔓延迅速,有尿糖陽性,空腹血糖增高,多飲、多食、多尿等。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依據查超聲都卜勒、血流圖、甲皺微循環、動脈造影,X線胸片、血脂血糖等檢查可幫助診斷,並可了解血管閉塞部位及程度。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以寒熱、虛實來辯證。面色暗淡無華,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後疼痛逐漸消失,應考慮為寒濕阻絡證,以寒證為主;患肢皮膚暗紅而腫,趺陽脈消失,患趾如煮熟紅棗,漸變紫黑,破潰腐爛,疼痛異常,伴發熱,口乾,便秘,尿黃赤,應考慮為熱毒入絡,以熱證為主。

治療原則

若寒濕阻絡,宜溫陽通絡、散寒祛濕;若瘀阻脈絡,宜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若熱毒入絡,宜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若氣血兩虛,宜補氣養血。

證治分類

1、 寒濕阻絡證
主證:面色暗淡無華,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後疼痛逐漸消失,趺陽脈減弱消失,局部皮膚蒼白,觸之冰涼,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溫陽通絡、散寒祛濕。
代表方:陽和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肉桂、研粉、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
2、瘀阻脈絡證
主證:患肢黯紅或青紫,下垂則甚,抬高則見蒼白,足背毳毛脫落,皮膚肌肉萎縮,趾甲變厚,趺陽脈消失,靜止痛,尤以夜間為甚,舌紅或紫暗,苔白薄,脈沉細而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
3、熱毒入絡證
主證:患肢皮膚暗紅而腫,趺陽脈消失,患趾如煮熟紅棗,漸變紫黑,破潰腐爛,疼痛異常,伴發熱,口乾,便秘,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洪數或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代表方:四妙勇安湯、顧步湯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
4、氣血兩虛證
主證:病久體衰,面容憔悴,神情倦怠,心悸氣短,患肢肌肉萎縮,皮膚乾燥脫屑,患肢壞死組織脫落後瘡面經久不愈,肉芽黯紅或淡紅不鮮,舌質淡,脈沉細弱。
治法:補氣養血
代表方:人參養營湯、十全大補湯加減。
常用藥:人參、當歸、黃芪、白朮、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遠志、陳皮、杭芍、甘草。

其他療法

外治法:
1、敷貼療法:未潰時選用沖和膏,紅靈油膏外敷,或用毛披樹根100g,水煎,溫浸患肢,1~2次/日。已潰者外敷生肌玉紅膏。
2、手術治療:潰瘍壞死組織難脫者,待炎症消退後可採用手術方法清除壞死組織,對於經治無效的肢、趾壞疽,必要時可採用低位截肢、截趾(指)術。
3、體針療法:上肢取合谷、內關、曲池;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溪為主穴,崑崙、太溪、委中為配穴,強刺激,留針10~15分鐘。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5日。

轉歸預後

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常在寒冷季節加重,治癒後又可復發。

預防調護

1、禁止吸菸,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戶外工作時,注意保暖,鞋襪宜寬大舒適,每天用溫水泡洗雙足。
3、避免外傷。
4、患側肢體運動煅煉,可促進患肢側支循環。方法是,患者仰臥,抬高下肢20~30分鐘,然後兩足下垂床沿4~5分鐘,同時兩足及足趾向下、上、內、外等方向運動10次,再將下肢平放4~5分鐘,每日運動3次。壞疽感染時禁用。 

文獻摘要

《靈樞·癰疽》:“發於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