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果

脫果

螺旋壓榨提取棕櫚油的工藝流程:鮮果穗→殺酵→脫果→搗碎→加熱蒸坯→螺旋壓榨→澄油→乾燥→粗油。

脫果是將殺酵後的果實自然冷卻,人工從果穗上脫離果實,便於搗碎和榨油。

果實的出油率大約為35%~38%,果實的出油率遠遠高於果穗的出油率。因此,將果穗經過脫果得到果實後搗碎,再進行油脂榨取,有利於提高出油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脫果
  • 外文名:Take off fruit
  • 屬於:棕櫚油提取工藝
  • 學科:食品加工工藝學
  • 內容:從果穗上脫離果實
  • 目的:便於搗碎和榨油
棕櫚油,螺旋壓榨提取棕櫚油的工藝流程,工藝流程,操作要點,油棕出油率的計算,棕櫚油理化指標的檢測,

棕櫚油

油棕(Elaeis guineensis Jacg),棕櫚科油棕屬,熱帶地區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有“世界油王”之稱,是一種經濟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熱帶作物,其主要產品為棕櫚油和棕仁油。棕櫚油是全球第二大食用植物油,也是生產生物柴油最有競爭力的原料,在油脂、化工、輕紡等方面用途廣泛,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關注。

螺旋壓榨提取棕櫚油的工藝流程

工藝流程

鮮果穗→殺酵→脫果→搗碎→加熱蒸坯→螺旋壓榨→澄油→乾燥→粗油。

操作要點

(1)殺酵。殺酵的目的是破壞果肉組織中脂肪酶的活性,通常要求在果穗採摘後24h內進行。殺酵後的果實易於從果穗上脫落下來,果實也變得鬆軟易於搗碎。將常壓電加熱蒸煮機預先加熱至沸騰,將果穗放入蒸煮機內,在100℃條件下殺酵3h。由於蒸煮機容量有限,一次只能放入3~6串果穗。
(2)脫果。將殺酵後的果實自然冷卻,人工從果穗上脫離果實,便於搗碎和榨油。
(3)搗碎。撕碎果實表皮,使果肉與果核分離;利用搗碎機搗爛果肉組織,破壞細胞壁,有利於油脂從果肉組織中析出。
(4)加熱蒸坯。加熱的目的一是破壞果實組織中油和水所形成的乳化狀態,降低油的粘度,有利於油脂流動和析出;同時對料胚進行蒸坯處理,降低料胚中水分含量。參考K.G.BERGER的處理,將料胚溫度控制在95℃左右。將搗碎後的果肉組織置於電加熱蒸汽機內,加熱1h,使整個料胚的溫度達到設定溫度。
(5)榨油。將殺酵後的果穗和加熱後的果肉組織分別進行壓榨。物料加入到螺旋榨油機進料口內,主軸轉速預先調至80r/min。在螺旋壓力的作用下,油脂從果肉組織中析出,流入收集桶內,纖維和果核從另一端排出。
(6)澄油。將收集到的油水混合物過濾除雜,然後加入適量水後煮沸1h,停止加熱後靜置3h,待油、水和雜質分層後,將上層的油倒出。
(7)乾燥。將澄油後的棕櫚油再次加熱至沸騰並保持0.5h左右,此時油中不再有氣泡產生,表明油中殘存的水分已經基本被去除,將油倒出即得棕櫚原油。

油棕出油率的計算

出油率=M1/M2×100%式中,M1-棕櫚原油的質量(kg);M2-油棕果穗/果實的質量(kg)。
果穗的出油率大約為16%~18%,這與K.G.BERGER得到的22%的數據相差較大。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一,國內油棕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選育的油棕品種含油量相對較低,而馬來西亞的油棕品種選育成熟,含油量高;二,由於油棕產量少,採摘到的油棕果實成熟度不一,果實含油量稍低;三,試驗中使用的小型提油設備尚處於樣機調試階段,性能還不穩定,有待於進一步改進,而K.G.BERGER實驗中使用的設備為性能穩定的中型設備。果實的出油率大約為35%~38%,果實的出油率遠遠高於果穗的出油率。因此,將果穗經過脫果得到果實後搗碎,再進行油脂榨取,有利於提高出油率。

棕櫚油理化指標的檢測

熔點,參照GB/T12766-2008測定;
鐵的含量,參照GB/T5009.90-2003測定;
銅的含量,參照GB/T5009.13-2003測定;
水分及揮發物含量,參照GB/T5528-2008測定;
不溶性雜質含量,參照GB/T15688-2008測定;
酸值,參照GB/T5530-2005/ISO660:1996測定;
碘值,參照GB/T5532-2008測定;
皂化值參照GB/T5534-2008測定;
不皂化物參照GB/T5535.1-2008/ISO3596:2000測定。
油通常熔點隨著油脂中脂肪酸不飽和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螺旋壓榨提取得到的棕櫚油熔點為35.0℃,在質量指標範圍內偏低,表明棕櫚油的不飽和程度較高,營養價值也相對較高。銅和鐵可以加速油脂的氧化。因此,必須將油脂中這部分物質的含量降低到最低底限。研究中提取的棕櫚油完全符合質量指標,表明棕櫚油加工過程中機械磨損的影響較小,除雜效果較好,這有利於提高油脂的氧化穩定性。
水分和雜質是衡量棕櫚油質量的重要理化指標。水分的存在可以引起油脂的氧化變質。不溶性雜質是指油脂中不溶於石油醚等有機溶劑的殘留物,主要是泥土、沙石、餅屑、鹼皂等。雜質存在油脂中,不僅使油脂品質降低,而且會加速油脂劣變,影響油脂的儲藏穩定性。試驗提取得到的棕櫚油中水分及揮發物含量、不溶性雜質含量均在國標要求範圍內。
酸值(AV)指中和1g油脂中游離脂肪酸所需氫氧化鉀的毫克數。酸值指示油脂中游離脂肪酸的含量,是評定油品酸敗程度的指標之一,也是油脂“鹼煉”時加鹼量的依據。棕櫚油的酸值為5.7mgKOH/g,完全符合國標要求。這可能與果穗采後的及時殺酵有關。因為如果採摘下來的果穗不及時殺酵,脂肪分解酶使油脂水解酸敗,會導致油的酸值迅速上升,嚴重影響油的品質,降低出油率。
碘值指100g油脂所能加成碘的克數,碘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油脂的不飽和程度。棕櫚油的碘值優於國標要求,這說明棕櫚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或不飽和程度高。
皂化值是指在規定條件下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要的KOH毫克數。皂化值的大小與油脂中所含甘油酯的化學成分有關,因此,通過測定皂化值可對油脂的種類和純度進行鑑定。棕櫚油的皂化值為200mgKOH/g,符合國標要求。
不皂化物是指油脂皂化時,與鹼不起作用的、不溶於水但溶於醚的物質。不皂化物包括:甾醇、高分子脂肪醇、碳氫化合物、蠟、色素和維生素等,其中最重要組成部分是甾醇。大部分植物油中約含1%的不皂化物。植物油中不皂化物含量的大小,是鑑定油脂品質指標之一。棕櫚油中不皂化物的含量很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