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衝星研究方法

脈衝星研究方法是用射電望遠鏡接收來自天體的脈衝信號研究天體的科學方法。1967年,英國天文學家休伊什(Antony Hewish)和他的研究生貝爾用一架特殊的射電望遠鏡,在3.7米波段上,偶然接收到來自狐狸座的射電脈衝信號,且方向確定,周期極短暫而穩定。經系統觀測分析後,確定為第一顆脈衝星——CP1919。脈衝星是60年代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引起天文界極大興趣,榮獲197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脈衝星是一種高速自轉的恆星,射電輻射僅由恆星的一小部分區域發出,所以在空間形成一個輻射帶或輻射束,隨恆星同步轉動,故在地球上接收到的信號,便以脈衝的形式出現。脈衝周期從0.03秒到4.3秒都有,脈衝寬度為其周期的百分之幾到十分之幾。輻射頻率幾乎是全波段。射電波段用射電望遠鏡很易接收,有些較強的信號可用螺旋天線接收。光波段的輻射可用光電倍增管接收。

分析脈衝星的脈衝信號周期和寬度,很容易會提出以下問題:①為什麼脈衝星會有如此高的自轉速度?②為什麼脈衝星的輻射僅僅是一個帶?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研究,發現脈衝星就是早期理論上預言的中子星。當恆星的核反應結束後,出現引力塌縮,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發生電子簡拼現象(電子被擠入原子核內),恆星的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由角動量守恆原理可知,體積縮小,自轉必然加速。脈衝星既已無核反應,為什麼會有電磁輻射?一般認為是由自轉的動能轉換而來的。這種轉換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至於為什麼僅僅在某一區域發生電磁輻射,尚需探討。脈衝星的發現為研究恆星的晚期演化提供了充分依據,並為研究高能天體物理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觀測脈衝星也為尋找黑洞創造了條件。通過脈衝星的分布和數量的分析,有可能為估計黑洞的分布和數量提供參考。如能準確記錄下脈衝星的周期變化,以及脈衝信號的強度變化,有可能為研究脈衝星的能量轉換機制提供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