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澤

微波激射的英文(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縮略語的音譯。後來用‘光(light)’代替‘微波(microwave)’而得出的‘萊塞(laser)’就是雷射。在天體系統中已經發現了好些天然的脈澤。

脈澤
脈澤和雷射都產生於電磁輻射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它們的差別在輻射的波長,微波的波長比光長得多。在雷射和脈澤兩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原子或分子處於合適的能態(激發態),則給定波長的電磁波通過它時,就能觸發它放出更多的波長完全相同的電磁輻射。這樣就增強了通過它的波,後者又能與更多激發態原子相互作用,於是產生一個具有極其一致的單一頻率的強大輻射脈衝。這種受激發射效應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20年代根據量子理論預言的。在一些太空雲中,分子被附近恆星的輻射提升到激發態。如果這些分子的一部分自發地將它們的能量以微波形式發射出去,這些微波就能引起其他同一種激發態分子通過級聯躍遷發射它們的能量,結果產生波長極其單一的強大輻射束。與水(H2O)、羥基(OH)、一氧化矽(SiO)和甲醇(CH3OH)等有關的脈澤活動,已經在分子雲和年老恆星大氣中發現。含羥基脈澤的分子雲現在已知有幾百個,第一個OH脈澤是1965年在獵戶座星雲證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