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濕疹

本病又稱為脂溢性皮炎。是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慢性丘疹鱗屑性、淺表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頭面、軀幹等皮脂腺豐富區,成人和新生兒多見,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基本介紹

  • 別稱:脂溢性皮炎
  • 英文名稱:seborrheic eczema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症狀:皮損為油膩性鱗屑性黃紅色斑片
病因,臨床表現,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礎上發生的一種炎症,可能與皮脂分泌增多和其化學成分的改變有關。亦有認為在脂溢性濕疹的患者表面類脂質分泌並不增加,而是其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和石蠟增加,而角鯊烯減少。近年來有學者認為與正常人群共生的馬拉色菌可能與脂溢性濕疹的發病和加重有關。馬拉色菌抗原可以使脂溢性濕疹患者致敏,並誘發機體產生特異性IgG、IgM及IgA抗體,還有認為馬拉色菌的過度生長極其代謝產物進入表皮導致免疫炎症反應。易患脂溢性濕疹的患者,可因疲勞、情緒緊張或感染所誘發。愛滋病患者常表現為嚴重的播散性脂溢性濕疹,可能與免疫缺陷而致馬拉色菌過度生長有關。

臨床表現

本病往往局限,初發於頭部,加重者可向面部、耳部、腋窩、上胸部、肩胛間部、臍窩、外陰部及腹股溝等部位發展。初發皮損為毛囊周圍炎症性丘疹,隨病情發展,丘疹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斑片,邊界清楚,上覆蓋油膩性鱗屑或結痂。重者可呈輕度滲出性濕疹樣皮炎,局限於某一部位或泛發,甚至發展為紅皮病。由於部位和損害輕重的不同,臨床表現亦有差別。
頭部的輕型損害為小片狀白色糠秕狀或油膩性鱗屑性斑片,以後擴展融合成邊界清楚的大斑片,基底稍紅,輕度瘙癢,可擴展、融合成為油膩性鱗屑性圓形斑片,重者可累及大部分頭皮,可伴有滲出和厚痂,伴有腥臭味。
面部皮損常由頭部蔓延而來,以前額、眼瞼、鼻唇溝為重,呈黃紅色或油膩性白色鱗屑及痂皮。眉及其周圍瀰漫性紅斑、脫屑,眉毛因搔抓而稀少。眼瞼受累呈瞼緣炎表現,瞼緣由紅的細小的白色鱗屑覆蓋。鼻唇溝及鼻翼多表現為黃紅色鱗屑性油膩性斑片。男性鬍鬚部位的皮損除可表現為片狀油膩性鱗屑性斑片外,常伴有毛囊炎。單側或雙側耳後可出現紅斑、腫脹和皸裂。脂溢性外耳炎多見於老年患者。
軀幹皮損好發於胸前和肩胛之間,最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以後融合成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黃紅色或淡紅色油膩性斑片,有時可見斑片的中央消退而周邊形成環狀或多環狀損害。
 腋部,腹股溝,乳房下和臍窩的皮損以播散性摩擦紅斑形式存在,上有油膩性鱗屑,紅斑的邊緣界線清楚,往往呈急性濕疹樣改變。
 脂溢性濕疹的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有不同程度瘙癢。由於瘙癢而搔抓,可以引起繼發感染。外用藥物不當,可引起接觸性皮炎或濕疹樣改變,嚴重者可發展為紅皮病。
嬰兒脂溢性濕疹炎發生於嬰兒出生後2~10周,頭皮、前額、耳、眉、鼻頰溝及皺褶等處出現圓形紅斑,邊界清楚,上覆有鱗屑,紅斑可擴展融合併有黏著油膩性黃痂,間有糜爛滲出,炎症比較顯著,對稱發生,微癢,一般患兒可在3周到2個月內痊癒。若持續不愈,常與嬰兒異位性皮炎並發,也可繼發細菌感染或念珠菌感染。

診斷

根據本病好發於成人和嬰兒,有皮脂溢出體質,在皮脂溢出基礎上發生,典型皮損為油膩性鱗屑性黃紅色斑片,常自頭部開始向下蔓延,好發於皮脂溢出部位,診斷不難。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頭皮銀屑病、玫瑰糠疹、濕疹、體癬、紅斑型天皰瘡等鑑別診斷。

治療

1.生活規律
少吃脂肪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用熱水和鹼性肥皂洗頭。避免搔抓。
2.全身治療
內服維生素B2、B6、複合維生素B、維胺脂膠囊,炎症明顯或炎症範圍擴大時,可服用抗生素,如四環素族抗生素、紅黴素等。瘙癢劇烈時可用具有鎮靜作用的第一代抗組胺藥或具有抗炎作用的第二代抗組胺藥。
3.局部治療
以溶解脂肪、角質剝脫、消炎止癢為主。常用藥物有煤焦油、硫磺、水楊酸、硫化硒等。可根據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皮損選擇不同的劑型。對紅斑、鱗屑性皮損,面積不大者可選用弱至中小糖皮質激素霜劑。有糜爛、滲出部位用呋喃西林溶液、依沙吖啶溶液、高錳酸鉀溶液濕敷,然後選擇合適的劑型。也可以選擇含糖皮質激素和抗生素的複方製劑,如複方咪康唑霜、複方益康唑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