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

能仁寺(江西省九江市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南路,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紅色的山門圍牆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唵齧”八個大字。是江西省九江市三大叢林之首,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能仁寺舊名承天院。據載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唐大曆年間重建。北宋慶曆間,南宗南嶽法系十二世白雲端禪師來院主持。他一面鳩工庀材,擴建殿宇,一面開堂示講,傳燈闡教,一時眾如雲集,承天院亦聲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戰火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為今名。清鹹豐間又毀。現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能仁寺
  • 地理位置:江西省九江市庾亮南路140號
  • 榮譽: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 始建時間: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
寺廟簡介,寺廟建築,

寺廟簡介

能仁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庾亮南路,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座古老的寺院,深紅色的山門圍牆上,書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唵齧”八個大字。是江西省九江市三大叢林之首,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
能仁寺舊名承天院。據載始建南朝梁武帝年間(502—549),唐大曆年間重建。北宋慶曆間,南宗南嶽法系十二世白雲端禪師來院主持。他一面鳩工庀材,擴建殿宇,一面開堂示講,傳燈闡教,一時眾如雲集,承天院亦聲名藉甚。元至正十二年(1352)因戰火而毀。明洪武十二年(1379)又建,弘治二年(1489)改為今名。清鹹豐間又毀。現建築多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是1983年國務院確定的漢地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九江能仁寺九江能仁寺
據《九江能仁寺同戒錄》和《德化縣誌》載:能仁寺原名承天院,創建於南朝梁武帝時代(502-527)。唐大曆元年(766),有位白雲法師雲遊至此,見寺院一片瓦礫,就結茅為居,募捐修整了大雄寶殿和大勝寶塔,從此香火不斷。宋哲宗元祐六年,增建鐵佛寺。元代以來廢於戰火。明代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弘治二年(1489)改承天院為能仁寺。明萬曆元年(1573)重建了藏經樓。直至清代,乾隆皇帝又賜給能仁寺《大清三藏經》,同治年間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現存的寺院建築,多為同治九年(1870)所建。
能仁寺的建築依坡就勢。寺內地勢平坦,局部略有起伏。三面環坡,紫煙作屏。寺院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前中後三個院落,在中軸線上展開。
寺中的大勝寶塔,是江西省九江市的標誌。它始建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明洪武十二年(1379)重建。同治三年(1864)又修建。塔高43米,分七層六面,石鑿成栱,磚砌牙檐。登高遠眺,潯河風光盡收眼底。
能仁寺除了每日暮鼓晨鐘外,還組建了佛樂團,拍攝過電視片《天音》。它的佛樂融南、北佛樂為一體,保持了肅穆、淡雅的風格。

寺廟建築

能仁寺建築依坡就勢,縱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雙陽橋、大雄寶殿、鐵佛殿、藏經樓等建築,寺內殿宇櫛比,佛像莊嚴。猶為引人入勝的是富有神奇特色的“能仁八景”。這八景是:大勝塔、石船、雨穿石、雙陽橋、誨爾泉、鐵佛、冰山、雪洞。
大雄寶殿是寺內最具特色的建築。磚木結構,單層重檐,八角高翹,朱柱迴廊,顯得古樸莊嚴。殿內供有釋迦牟尼佛摩訶迦葉阿難陀三尊木雕金佛像,威嚴安詳,光輝普照。左右兩邊塑有十八羅漢,形態各一,栩栩如生。
寺中的大勝寶塔是九江市的標誌。大勝塔,明洪武十二年(1379)建。清鹹豐三年(1853)被拆毀三層,同治九年(1870)由九江兵備巡道景福倡修。塔為磚石結構,七級六面樓閣式,通高42.26米。塔門朝西,從第二層起,每層六面均有門,三實三虛。塔內有磚砌梯階,如此可盤旋而上。此種塔梯結構在我國眾多的古塔中,僅為一例。登塔眺望,潯城風光盡收眼底,匡廬雄姿歷歷在目。
九江能仁寺大勝塔九江能仁寺大勝塔
石船,槽狀。長一丈五、寬尺余,側面有銘記,鑿於北宋慶曆六年。相傳宋元祐間,寺僧夢見一面目奇古的鐵佛託夢於他,將乘石船浮江至潯陽。次日寺僧至江邊迎接,果有鐵佛乘石船泊岸,遂找人搬入寺內供奉。鐵佛渡江便成為能仁寺一個有趣的佛教故事。現飛來石船放在天王殿東側的水池中,船上坐一赤膊跣足,面貌奇古的鐵佛。鐵佛,生鐵鑄就。十年浩劫中被毀,現置於石船中的鐵佛,是用水泥雕塑而成。
雙陽橋
據傳是宋元佑年間(1086-1093)所建,後來僧人在天王殿迦依泉開鑿一長方形放生池,面積240平方米,深3米,池上有三孔石橋一座,石刻雕欄,飛龍走獸,花草卷紋盤刻其上,池水清澈,游魚可數。每當紅日當空,池中出現二個倒影,堪稱奇觀。
雨穿石
雨穿石,是一塊位於大雄寶殿石廓檐下的長高各80厘米、寬50厘米的花崗岩石,呈長方形,長、寬二尺余,高三尺。正面雕有雲頭花飾,底部有銘文,為北宋慶曆三年所鑿。上面一漏斗形洞穴,傳因久置檐下為雨水滴成,故名。這種雨滴石穿的奇物,是鼓勵人們鍥而不捨的一面鏡子。
誨爾泉
在大雄寶殿的背後,有一口直徑為40厘米的小泉,深達10餘米,水質清涼甘甜,沁人肺腑,被稱為“仙水”。寺內的僧人認為飲此泉水可益智生慧,增進悟性,他們常在住持的帶領下來泉邊懺悔禮佛,飲水受誨,故名誨爾泉。除此之外,能仁寺還有飛船、鐵佛、冰山、雪洞等景觀,合稱 “八大奇景”。
冰山、雪洞
冰山、雪洞原為兩座小山。傳說一座能噴凍雨,一座能冒雪花。1931年法國傳教士強占寺院東邊土地建修道院時被破壞。寺僧搬來兩塊殘石,沿用原來名稱,置於鐵佛殿院內。
有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以及金剛殿、鐵佛殿、左右禪房及藏經樓等古建築。此外,寺內原有“大勝塔”、“漢陽橋”、“飛來石船”、“雨穿石”、“冰山”、“雪洞”等八景,如今大部遺蹟尚存。寺院建築整體依坡就勢,布局顯得自然寬宏幽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