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村

胡華村

耕地面積3000餘畝。其中大部分為沙地, 民眾收入主要依託發展名特優經濟作物。境內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非常適宜發展農生產。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蘿蔔、地瓜、辣椒、豆類、薯類、瓜類等。經濟作物有水果、蔬菜等,養殖業以養豬、養牛、養雞、養鴨、養魚等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胡華村
  • 別名:鬍子華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
  • 面積:5000餘畝
  • 人口:2100餘人
  • 方言:贛語(南昌話)
村名由來,歷史概況,村組織的成立、歷任支書、村主任概況,大事記要,自挑圩堤,胡華沙庫,胡華桔園與胡華蘿蔔,米粉加工廠,水泥馬路,胡華大橋,胡華速度,胡華族譜,協會成立,村中非遺,村中風俗,

村名由來

胡華村,解放前叫鬍子華村。子華是這個村莊的開基始祖,生於明成戍子年正月廿四日(公元1468年),故於明嘉靖戊戍年八月三十日(公元1539年),享年七十一歲。
子華出生地是在南昌縣涇口鄉小蓮村(原稱龍山司村),現如今龍山司胡氏族譜仍有據可查。因明代戰亂,波及無辜,少年時期的子華,負及行裝,南行至武陽中洲,見其林木茂盛,土沃遼闊,野生資源繁多,四面環水,風光秀麗,便在一棵大樟樹下,憩息片刻,勿得一吉夢,遂其思然,安居在此。居後不久,娶了盧氏夫人。數十年後,人口遂增,從此逐步建成村落。至今已520餘年。

歷史概況

公元1949年5月,南昌解放後,原為武陽中洲的鬍子華村,正式定為中洲胡華村,屬南昌縣二區謝埠管轄。1950年,成立了胡華村農民協會。1951年開始屬桐林鄉管轄。1955年,農村社會主義改造進入高潮,各地相繼成立初級農業合作社。當時的胡華村成立了新華、胡華2個初級農業合作社。一年後,合併為胡華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全國各地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高潮,胡華高級農業合作社同各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併成立了人民公社,稱八一人民公社,胡華稱胡華大隊。
1984年八一人民公社改名為八一鄉人民政府。胡華大隊也因此改名為胡華村。全村現有人口2100餘人。耕地面積3000餘畝。其中近1200畝是在60年代後期“農業學大寨”期間,逐年圍造開墾出來的低洼地。原先村莊沒有圩堤防護,水來水去,靠老天謀生,三年兩無收,出外靠渡船,上街靠肩挑。現有的圩堤,是解放後自力更生,逐年利用農閒時間,靠肩膀一擔一擔挑起來的。在70年代中期,全公社各大隊抽派勞力近千名,奮戰了近一個多月,幫助胡華大隊加高加固圩堤長達十多華里。公社副主任陳柘林同志,親臨坐鎮指揮。從此,胡華村的面貌開始發生大改變,收益得以逐年提高,生活得到逐年改變。先後在這塊土地上栽種了柑桔二千餘畝,取得了可喜的效益,創造了輝煌的成果。

村組織的成立、歷任支書、村主任概況

1950年成立胡華村農民協會,會長由胡三星擔任(已故);
1955年成立新華初級農業合,由胡唐連擔任社長,胡華初級農業合作社由胡水保擔任社長;
1956年成立胡華高級農業合作社,同時建立了胡華黨支部,由胡水保任黨支書,胡唐連任社長(已故);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胡華大隊,書記由胡三根擔任。1969年,胡三根退居二線(已故);
1958年至1960年,大隊長由胡唐寬擔(已故);
1961年至1975年,大隊長由胡隆相擔任;
1969年至1983年,大隊書記由胡仁生擔任。1984年胡仁生調鄉辦企事業任職;
1976年至1978年,大隊長由胡細告擔任。1979年,胡細告調鄉辦企業任職;
1979年至1981年,大隊長由胡隆相擔任(已故);
1982年,大隊長由胡美生擔任。1983年3月至2002年,胡美生任黨支部書記。
1983年3月至2000年,大隊長由胡得田擔,後來,胡得田調鄉辦企業任職;
2000年3月至2002年3月,村主任由胡金順擔任。2003年至2009年,胡金順任胡華村黨委書記。
2002年至2008年,村主任由胡建平擔任。2009年至2011,胡建平任胡華村黨委書記;
2009至2011年,村主任由胡宋江擔任;
2011年12月至今,胡瀚任胡華村黨委書記;
2011年12月至今,胡春俄任胡華村村主任;

大事記要

自挑圩堤

歷史以來,該村依託村莊的地理位置,靠河道和洲地謀生存,以種瓜、種花生、油料、蘿蔔等雜物為主,由於年年洪水,無法防護,收成甚少,生活貧困。為求生存,便在河道捕魚捉蝦,設渡擺船。有空又在河灘淺的地方圍灘捕魚。解放後,自力更生,組織勞力,在村莊周圍,圍起小圩堤保護村莊的大部分,不受洪水俺沒,初見有成效,便逐年在農事稍閒時,安排勞力挑圩堤,直接挑到七十年代中期,公社領導,萬紹鶴等同志高度重視,組織全公社(鄉)各大隊(村)千餘名勞力,幫助我村加高加固加大圩堤範圍。圍成了一條長達近十四華里的圩堤。當時,全靠人用肩膀挑。

胡華沙庫

1967,在新洲西側河道中,組織勞力挖河沙,銷售給電桿廠,後因沙質量不高,停了一段時間。1971年,又組織勞力在大河道中用船隻篩河沙,供銷給南昌市沙石公司。到70年代中,南昌縣成立了沙石公司,我村在謝埠和村旁設立了沙石銷售點。在河道中不斷擴大了經銷範圍,到80年代初開始對沙庫實行了責任承包制。

胡華桔園與胡華蘿蔔


1974,我村同市、縣副食品公司掛勾,在新洲栽種了320畝柑桔,抽了30名勞力,成立了果林專業隊。3年後初見成效。由此認定氣候,土壤可適應柑桔生長。 1978年,又有縣林業局的幫扶,解決買購苗木的經費,栽種了柑桔近千畝。在沒有正式投產前,市、縣在物資上都逐年給予了極大的扶助。並請派了技術人員,常年在實地指導。到80年代初、柑桔開始大豐收,僅一百畝面積,產量就接近60萬斤,畝產達到6000斤。早在80年代,胡華村民人均年收入就達1500餘元。可觀的收入,村莊的名聲傳開。村民實惠可佳。1991年,一場冰凍災害,給胡華村民帶到了一場噩夢,當時氣溫低至零下8℃,千餘畝柑桔樹全部凍死。村民並沒有怨天尤人,次年又買來樹苗重新培育,又遇1998年的一場洪水災難,洪水衝破圩堤,肆虐整個村莊,全村95%以上的旱地都被洪水淹沒,年經濟損失達千萬餘元。此後,胡華村一直以種植蔬菜為主,其主要農作物有蘿蔔、地瓜、辣椒等。其中蘿蔔曾被原縣委書記肖玉文同志稱讚為“南昌縣的一張名片”。中央、省、市、縣各級媒體都來胡華村採訪報導過蘿蔔的栽種與銷售情況。

米粉加工廠

1974年,村裡的第五生產隊辦起了米粉加工廠,投產後不久米粉就向塔城、渡頭、武陽、蓮塘以及南昌的幾個糧站(店)銷售。接著第六生產隊,第四生產隊又辦起了米粉加工廠,效益可佳,大家勁頭十足。可好景不久,1976年遇上了社教運動,認定搞米粉加工場是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準辦,予以取締,就這樣被關閉消失。

水泥馬路

2003年8月,我村村民開始籌備集資修建水泥馬路, 北起村委會,南與蓮塔線胡華大橋相接,全程長1980米,並於當年10月建成通車。

胡華大橋

2008年3月,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下,胡華渡口撤渡建橋,開始在村南面蓮武路上圩堤壋處建造胡華大橋。2009年9月建成通車。胡華人從此拋開了數百年出入靠過渡的日子。

胡華速度

2011年11月,縣政府規劃我村重新加固全部圩堤。新圩堤全長4008米,設計堤頂高高程24.95米。堤面寬12米,內邊坡1:2。外邊坡1:3。新圩堤與武陽鎮管轄的圩堤相接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防洪能力。同時,安葬在村莊圩堤周圍的先人墳墓,於2011年農曆11月冬至日開始,先後全部遷葬在確定的祖墳山地上。遷墳前,由政府按每遷墳一座補償遷墳費用800元給墳主後人。由於新任村“兩委”幹部工作得力,三天內遷墳近千座,受到縣縣委、政府及鄉黨委政府的高度讚揚,並被冠以“胡華速度”的美譽,號召全縣學習“胡華速度”。

胡華族譜

2011年底,胡華村開始撰寫華林胡氏南昌八一中洲、子華派世系族譜。南昌縣政協主席鄧炳根同志,給予極大支持和重視,村里組織了撰寫人員。由老書記胡仁生同志及胡火保同志等負責安排,經過3個月的工作,順利完成了這項民心工程。從族譜記載上統計,胡氏子華派至今總人口有3600餘人。

協會成立

2014年年1月12日上午,八一鄉胡華村老年協會成立。縣政協副主席熊明泉、縣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主席王火生、縣老年體育協會主席張軍、縣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主席黃本香等出席揭牌成立儀式。這幾年來,我村緊緊抓住武陽中小創業園的發展機遇,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大力改善民生事業。村里每年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人發放1200元的生活補助;在村中心廣場增設了體育健身器材,以方便老年人鍛鍊身體;同時成立了老年人鼓樂隊,豐富了村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村中非遺

鑼鼓十八番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明代中後期開始在南昌縣廣為流傳。 迄今,該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其曲牌眾多,打法獨特,氣氛熱烈,表演豐富,形式多樣。既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歌舞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度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世代相傳演奏技藝。2013年我村十八番已被列入江西省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

村中風俗

六月初六為我村楊泗將軍聖誕,按照慣例村里會請縣裡的採茶戲班子來祝賀。屆時全村人都來看戲。正月初四晚我村舉行“抬菩薩”,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前來,隊伍氣勢浩大,每人手裡拿著點著的蠟燭,敲鑼打鼓,圍繞村莊,每到一戶人家就聽見“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以這種方式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