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華藝術研究室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成立於2000年7月,是以科研促培訓的非贏利學術單位,學期三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松華藝術研究室
  • 成立時間:2000年7月
  • 定義:以科研促培訓的非贏利學術單位
  • 學期:三年
基本介紹,辦學特色,個人簡介,相關信息,

基本介紹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成立於2000年7月,是以科研促培訓的非贏利學術單位,學期三年。第一批已收訓了八個民族的十位學生(含藏、蒙古、彝、佤、納西、瑤、回及摩梭人),他們都來自邊地山寨,是地地道道的邊疆兒女,沒有經過任何修飾的原始歌唱人才,是胡松華老師重走邊疆路進行義務講學並從中親聽、親看、親自選出來的種子學員,胡松華老師對他(她)們實行免費培訓。

辦學特色

經過探索,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辦學特色歸結到人才模式有三點突出之處 :
第一 要有大志
胡松華教導學員們要“樹雪峰志向,拓草原胸懷”。人有了高遠的志向,寬廣的胸懷,在前進的路上不論碰到多大的困難,遭遇多大的風險都能乘風破浪,因為其信念不倒而一切俱在。
第二 要精於技法、善於演唱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室訓就是“廣學古今中外法,紮根邊疆保元真”。胡松華結合自己從藝50多年摸索出的練之有效,唱之有成的實地經驗,創造性地編制了一整套獨特的教材,千方百計地把運用技術方法與保護多族元真性這兩者的矛盾統一起來。胡松華常笑談這是他在聲樂藝術王國里闖了50多年“對立統一的辯證法”之路。如他選用古、今、中、外與各民族的特型音階編創出若干條聲字結合併拔功較快的練聲句段及練聲曲;編用成套的卓有功效的呼吸操;運用氣息的獨特吐納功夫結合練聲解決穩定男女生髮音器(喉器)這一關鍵性難題;進而有效地擴展國際美聲標準的音域,並又較好地運用於多民族演唱的結合技藝中。訓練中強調借鑑國際共通規律中關於調節整體共鳴的功夫及突出重視咽腔共鳴管道功能訓練的獨特觀念與實效測訓。乃至對女聲部多種發聲技法落實不同風格演唱及並放異彩的特殊訓練等都做了顯見成效的實驗性拓進(如對女聲國際美聲技法的多民族化與民族真聲發聲法的藝術化或技巧化嘗試等),並盡力闖出一條以科研促培訓、以培訓促科研的現代實踐方式。如從到邊疆流動義講最初篩選“種子”學員的原真狀態開始,直到培訓中分階分段長進過程都有音像手段的現場實錄資料做對比展示,這同時就解決了教師研究與學生習進雙方的“照像”式自看、互觀等的科研性探討精進的條件。使教與學雙方都能發展明確、足跡清楚,因此進取易速,排除眾多盲目性困擾,並籍此讓學員們能把各種風格歌曲的內涵、張力最大張揚。
第三 要下得去
這與胡松華多年的立藝追求直接相關,即“藝攀高峰,情潛底淵”。胡松華所招收的學員全都來自貧困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他用免費培訓的方式培養這些學員,就是希望畢業後的他們站在自已的故土上,守望、建設、繁榮貧窮的家鄉那並不貧窮的聲樂藝術。為此胡松華教導學員要做“人中人”,而不是做“人上人”,要虛懷若谷,而不是目空一切。胡松華願當苦心孤詣地支撐起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聲樂藝術傳承發揚的志願者。
有一個話題,幾乎在學員每次上課的時候都要被提出,那就是,學員們都來自邊遠的少數民族,家境都很貧寒,聲樂基礎幾乎為零,而學習時間又只有三年,要想在三年後學有所成,必要砥心勵志、克服雜念、勤學苦練、多思巧練。在胡松華苦口婆心的教育下,學員們焚膏繼晷、發奮圖強,以“一萬年久,只爭朝夕”的精神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日夜苦讀。
這裡還有一位連走路都吃力的老人,她用生命演繹著人生的意義。聲樂是門綜合的藝術,鋼琴、樂理、國語、文學都是其支撐知識。它對專門聲樂院校的學生來說或許不成問題,但對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學生來講,就顯得十分艱巨。他們的現狀是大多數開始“哆來咪”不懂,文化功底差,甚至連操持漢語都還不夠熟練。面對這種低起點,不拼足全力,是難見成效的。胡松華的愛人,我國著名舞蹈藝術家,在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面前獻藝過的張曼茹女士,開始了配合丈夫教學的全面攻關。她不顧多病的身體,堅持陪著學生練習,手把手教學員練鋼琴,給學生指導演唱時應注意的表情、動作等等,給學生聘請的樂理、伴奏、文學、英語、咬字讀音課老師,她要一個個挑選。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學習,學生的吃、穿,住、睡他都要細緻地過問,每個月還給學員們發幾百元的助學費,每年過春節,還給學員們家裡寄幾千元,讓學員的家人也過上一個快樂年。又因為年紀大,操心多,曾患過腦血栓的張曼茹經常要打針治療,就在輸液的病床上她都還在問“學員的學習狀態怎么樣了?”
胡松華夫婦甘清淡,耐寂寞,扎硬寨,打死戰,攻城奪隘。“以科研促培訓,以培訓促科研”是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培訓原則。為了讓不同民族和程度的學員們掌握一種新型發聲方法,胡松華經常夜不能寐,挑燈備課。他深入淺出,把高深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漢語講解;他不耐其煩,對基本發聲時如何掌握氣息基礎技法,他就先後用圖解,側臥呼吸,仰臥呼吸,點評示範等不下十種方式講解;他嚴謹細緻,嚴格對學生演唱的每一個細節把關,從音準、節奏到聲字結合、聲情結合多方位要求學生做到聲字同美,聲情並茂。為了保證教學,胡松華不知婉言推卻多少場高額出場費的演出。胡松華夫婦高舉中國美聲薪傳大邊疆的藝術火炬,像丹軻一樣,高舉燃燒的心臟,把滿腔激情,畢生所學傾瀉在了每一個學員身上。

個人簡介

胡松華,1932年元月生於北京,滿族。歌唱藝術家、詞曲作家,並具書畫專長。1949年畢業於華北大學。歷任中央民族歌舞團藝委會副主任,合唱隊長,中國交響樂團一級演員。榮獲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常務理事,四屆至九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事跡載入英國國際劍橋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和國內多種藝術家辭典。兼任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數十年他堅守“藝術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源深游”的自勉信條。曾深入40多個民族地區,出訪20多個國家,為發展和弘揚眾多民族聲樂藝術做出貢獻。多年堅持繼承多民族傳統聲樂技藝,又廣泛吸收世界性精華,而進行創造性繁難結合的成功實踐。中外權威李凌、湯雪耕、梅紐因等評譽他“闖出了一條寬廣多彩的歌路”,“鑄造了一種博熔眾長獨匯絕藝的新型唱法”。“其風格濃郁、技法科學、演域寬廣、生氣常存的歌聲在中國整整影響了兩代人”。被各族人民愛稱為“我們自己的歌唱家”。(《人民日報》《人民音樂》《中華英才》等報刊語。)老一代音樂家時樂蒙等評說他是“中國式的美聲唱法”。並書幅題詞“納江河溪流百千,釀中華美聲甘泉”。共和國三代領導人都親聽、讚賞過他的歌聲。
其代表作是1964年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作詞編曲及首唱的《讚歌》,成名曲是五十年代自編自唱的《森吉德瑪》、《豐收之歌》,久傳海內外。至今罕見的是擅長演唱多民族歌曲的歌唱家,還能同時應中央歌劇院邀演洋為中用形式的大型歌劇《阿依古麗》,並成功地飾演了男主角阿斯哈爾,給新型歌劇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為中國首部音樂故事影片《阿詩瑪》錄唱了阿黑全部歌曲,為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音樂故事片《神奇的綠寶石》錄唱了男主人達戈全部唱段,還為《雷鋒》、《祖國啊,母親》、《但願人長久》、《啊,搖籃》等20餘部影片錄歌。1980年創演了《胡松華、張曼茹獨唱獨舞晚會》反響強烈,並被中央電視台錄製了該晚會的專題節目《並馬高歌》。他創作、改編影響大的歌曲還有:《馬背上的祝願》《高原酒歌》《努爾哈赤的駿馬》《重歸阿佤山》《我家牆上掛滿刀》、《歡騰的苗山》等。首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馬兒呀快快跑》等。

相關信息

追蹤太陽的足跡由東往西,在雄雞版圖與他國的分界線上,居住著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兄弟。由於大山的阻隔和路途的遙遠、艱難以及歷史的原因,時至今日,那裡幾乎還是貧困落後的代名詞。然而,文化的發展並不是與經濟的發展同步進行的,就象唐詩宋詞達到的高度就連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也只能望其項背一樣,那神秘而多彩的少數民族歌舞藝術世界也是無數藝術家神往的伊甸園。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儘管少數民族地區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可有些地區還是深受貧困落後的困擾。因為貧窮,一些有民族志氣和靈氣的孩子走不出來;因為落後,一些少數民族的演唱方式沒與科學拉手,只是出於一種歌唱的本能——這種“本能”一方面讓他們說不清演唱肌能持久的法則,其間的理論也就無法留傳;另一方面,因為遠離科學,他們大多數人的歌喉得不到保養,有些人的歌聲也就如曇花一現了。面對這種現狀,新中國第一代歌唱藝術家胡松華教授心急不安。為此,他身體力行,不遺餘力地開始了第二次默默的耕耘。
20世紀90年代,胡松華夫婦為完成縱橫馳騁十餘萬里的電視音樂藝術巨片《長歌萬里情》的系統工程而身心極度疲憊,女兒們便誠盡孝心在空氣清新的邊城珠海為父母安排了康復之所。然而,年近古稀的胡松華不甘靜養,因為半個世紀的邊疆藝術生涯早使他深悟到,是幾十個民族用生活和藝術的乳汁哺育了他的成長乃至走向了世界。懷著一種虔誠的感恩心理,胡松華決定在自己嗓音狀態最佳時要“淡出小舞台,環抱大天地,繼續磕長頭,邊城樂傳藝”。要把自身從“紅花”逐步化成扶孩子們成長的“綠葉”,要為國家培養更多的少數民族有志的歌手乃至表現領域寬廣的歌唱家。
在世紀之交,胡松華結識了“俠客”。“俠客”是我國一位傑出的企業家,此人頗具善良心和文化心,是胡松華多年誠摯的知音。當“俠客”得知胡松華的這一著眼於中國民族美聲藝術的傳承的計畫後,立馬表示願意援資扶助。在“俠客”不圖名利回報地支持下,2000年7月,“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終於成立了,胡松華聘請了自己的老團長費孝通教授作為研究室的特別顧問。之後不久,胡松華開始了重走邊疆萬里路,北至內蒙古大草原,南至雲貴高原,到處都留下了胡松華“送藝術教育上門”的足跡。在義務講學中,胡松華從民族聲樂主體觀念到技藝法則“一條龍”地講來唱去,激發了各族青年專業、業餘歌手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接下來紛紛上台“打擂”般的演唱求教活動中,胡松華在第一線親聽實看,進而選出“可塑之材”,把他們帶回珠海進行免費教育。在第一批選訓學員中已有藏、佤、納西、蒙古、彝、瑤、回等民族成員,還有來自母系社會的摩梭人。胡松華藝術研究室的一切工作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後正式啟動了。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胡松華藝術研究室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胡松華藝術研究室
胡松華藝術研究室胡松華藝術研究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