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強(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胡建強(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胡建強,1970年10月出生於江西省定南縣,是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建強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西省定南縣
  • 出生日期:1970年10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納米材料合成、DNA自組裝、化妝品研發
  • 職務:博士生導師
  • 主要成就: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助理、套用化學系主任
  • 學術代表作: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tadpole-shaped gold nanoparticles” J. Am.Chem. Soc. 
人物履歷,研究方向,科研項目,代表性論文,教學情況,

人物履歷

2000年7月,畢業於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獲理學碩士學位;
2003年12月,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導師: 田中群 院士;
2004年8月-2004年11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系任助研;
2005年1月-2006年12月,在清華大學化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合作導師: 李景虹 教授(長江學者);
2006年12月,在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從事科研與教學工作;
2006年12月-2009年12月被華南理工大學聘為“百人計畫”;
2008年9月成為廣東省“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
2012年9月被聘為教授;
2013年6月被批准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助理、套用化學系主任,第十五屆全國催化學術會議副秘書長, 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J. Phys. Chem. B, Chem. Mater., Biosens. Bioelectron.,Cryst. Growth. Des., Langmuir, Nanotechnology 等雜誌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項目、面上項目和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評審,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評審,贛南師範學院兼職教授。

研究方向

1. 新穎納米材料合成、性能研究與套用:金屬/半導體異質結納米材料的合成、生長機理與性能研究;新穎金屬納米材料的合成、組裝、性能研究與套用。
2. 生物功能材料(DNA、胺基酸、蛋白質等)組裝及其醫學(腎功能修復)套用: DNA-金屬納米粒子程式可控自組裝及其腎功能修復研究;蛋白質(如多肽等)程式可控組裝及其腎功能(如腎小球濾過膜)修復研究。
3. 新型化妝品研發與性能研究:熟悉各類化妝品的生產流程與研發,熟悉化妝品生產相關法規和企業品質控制體系;擅長化妝品檢測與檢測標準制訂。
4. 金屬微納材料的製備與套用研究:銀粉(微米粉、微納粉和納米粉)製備及其在薄膜開關和印刷電路中的套用;鈀納米催化劑的製備及其在工業沉銅方面的套用。

科研項目

1. 企事業單位委託技術開發項目,植物提取液在兒童化妝品中的套用研究 (No. 20130442), 50 萬,2013 年 4 月- 2015 年 4 月, 項目負責人。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以腎功能為導向的 DNA-金屬納米糰簇程式可控自組裝研究 (No.51273070), 80 萬, 2013 年 1 月-2016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維金屬/半導體異質結納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與生長機理研究 (No.21173087), 61 萬, 2012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4. 華南理工大學中央高校基金基本業務費重點項目, 一維金屬/半導體異質結納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與電化學性能的研究 (No. 2009ZZ0010), 25 萬, 2010 年 1 月- 2011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金屬 /半導體異質結納米線的液相合成與電學特性的研究 (No.20773040), 30 萬, 2008 年 1 月-2010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6. 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新青年教師項目, 一維金屬/半導體異質結納米材料的液相合成與性能研究(No. 20070561005), 3.6 萬, 2008 年 1 月- 2010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7.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無鉛納米壓電陶瓷的製備與性能研究 (No. 07006555), 5 萬, 2008年 1 月-2009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8. 華南理工大學“百人計畫”啟動基金項目,納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套用 (No. B15-D707002II), 40 萬,2006 年 12 月- 2009 年 11 月, 項目負責人。
9. 製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基於 Ag/TiO2 異質結納米管的造紙廢水處理研究( No. 200904), 2 萬, 2010 年 8 月- 2012 年 7 月, 項目負責人。
10.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鈦酸鉍基鐵電薄膜的溶膠-電泳沉積法製備及其電疲勞過程的原位觀測 (No. DWKF0803), 2 萬, 2009 年 12 月-2010 年 11 月, 項目負責人。
11.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項目,金屬和半導體納米材料在生物活體中的毒性研究 (No. 023205035), 2萬, 2005 年 1 月- 2006 年 12 月, 項目負責人。

代表性論文

共發表科研論文 70 余篇,其中 SCI論文 50 余篇,二區以上的 SCI 論文有 20餘篇 (其中一區的 SCI 論文有 10 篇), 影響因子大於 4.0 的 SCI 論文有 18 篇, 被國內外同行引用 1000餘次,單篇引用次數達 227 次,他引 209 次):
1. Bingsheng Yin, Jianqiang Hu*, Songyuan Ding, An Wang, Jason R. Anema, Yifan Huang, ZhichaoLei, Deyin Wu and Zhongqun Tian*. “Identifying mass transfer influences on Au nanoparticles growthprocess by centrifugation” Chem. Commun. 2012, 48, 7353-7355 (SCI, IF=6.378, Cited: 3)
2. Huan Guo, Cui Ye, Hanchang He, Zhiwu Chen, Jianqiang Hu*, Guanqi Hu and Aiqing Li. “InlaidNd-substituted bismuth titanate nanoplates for protein immobilization and Nd-controlled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Biosens. Bioelectron. 2012, 33, 204-210 (SCI, IF=5.437, Cited: 1)
3. Xiumei Feng, Guanqi Hu, Jianqiang Hu*. “Solution-phase synthesis of metal and/or semiconductorhomojunction/heterojunction nanomaterials” Nanoscale 2011, 3, 2099-2117. (SCI, IF=6.233, Cited:13, Invited Review).
4. Xiumei Feng, Fangxiong Ruan, Ruijin Hong, Jianshan Ye, Jianqiang Hu* ,Guanqi Hu, Zhilin Yang.“Synthetically directed self-assembly and enhanc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property oftwinned crystalline Ag/Ag homojunction nanoparticles” Langmuir 2011, 27, 2204-2210. (SCI,IF=4.187, Cited: 16)
5. Jianqiang Hu* ,Ying Yu, Huan Guo, Zhiwu Chen, Aiqing Li, Xiumei Feng, Baomin Xi, Guanqi Hu.“Sol–ge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enhanced biosensing properties of nanoplatedlanthanum–substituted bismuth titanate microspher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 21,5352-5359. (SCI, IF=5.968, Cited: 9)
6. Jingsi Xie, Xiumei Feng, Jianqiang Hu*, Xiaohua Chen, and Aiqing Li. “Al3+-directed self-assemblyand their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three-dimensional dendriform horseradish peroxidase/polyacrylamide/platinum/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 film” Biosens.Bioelectron. 2010, 25, 1186-1192. (SCI, IF=5.437, Cited: 10)
7. Xiaohua Chen, Jianqiang Hu*, Zhiwu Chen, Xiumei Feng, and Aiqing Li. “Nanoplated bismuthtitanate sub-microspheres for protein immobilization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direct electrochemistryand electrocatalysis” Biosens. Bioelectron. 2009, 24, 3448-3454. (SCI, IF=5.437, Cited: 27)
8.Jianqiang Hu, Yong Zhang, Bo Liu, Jinxuan Liu, Haihui Zhou, Yunfeng Xu, Yuxiong Jiang, ZhilinYang, and Zhongqun Tian.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tadpole-shaped gold nanoparticles” J. Am.Chem. Soc. 2004, 126, 9470-9471. (SCI, IF= 10.237, Cited: 91)
9.Jianqiang Hu, Qing Chen, Zhaoxiong Xie, Guobin Han, Ruihong Wang, Bin Ren, Yong Zhang, ZhilinYang, and Zhongqun Tian. “A simple and effective route for the synthesis of crystalline silver nanorodsand nanowires” Adv. Funct. Mater. 2004, 14, 183-189. (“Most-Accessed Articles: January2004-Octomber 2005” WILEY-VCH VERLAG GMBH,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 Funct.Mater. 2005, 15, 1569-1570) (SCI, IF= 9.765, Cited: 169)
10. Jianqiang Hu, Zhenhai Wen, Qiang Wang, Xin Yao, Jianhua Zhou, and Jinghong Li. “Controllablesynthesis and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ultifunctional AucoreCo3O4shell nanocubes” J.Phys. Chem. B 2006, 110, 24305-24310. (SCI, IF=3.607, Cited: 26)
11. Xiumei Feng, Jianqiang Hu*, Xiaohua Chen, Jingsi Xie, and Yuying Liu. “Synthesis and electrontransfer property of sulfhydryl-containing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gold nanoparticleheterojunctions” J. Phys. D Appl. Phys. 2009, 42, 042001. (Highlighted by Journal of Physics D:Applied Physics as one of the most excellent 30 articles in 2009) (SCI, IF= 2.528, Cited: 10)
12. Jianqiang Hu, Zhiwu Chen, Jingsi Xie, and Ying Yu. “A shortcut hydrothermal strategy for thesynthesis of zinc nanowires” J. Phys. D: Appl. Phys. 2008, 41, 032004. (Highlighted by Nature China, doi:10.1038/nchina.2008.10) (SCI, IF= 2.528, Cited: 11)

教學情況

1. 主講本科生專業必修課《分析化學》、 《分析化學實驗》、 《儀器分析實驗》和研究生學位課《分析與納米科學前沿》等課程,教學質量總體評價為優,其中《儀器分析實驗》教學在 2011 年學生評教中,全院排名 第一;
2. 曾擔任本科生應化 2005 級(2)班的班主任;
3. 指導博士生 2 人,碩士生 17 人,本科生 12 人;
4. 指導的馮秀梅博士 2009-2011 年連續 3 年獲得華南理工大學優博創新基金; 葉翠博士 2012 年獲得華南理工大學優博創新基金; 陳曉華和郭歡碩士論文獲得廣東省優秀碩士論文和華南理工大學優秀碩士論文;
5. 承擔“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創) 1 項和科國家學生研究計畫( SRP)項目 3 項,共接納本科生 19 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