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

胡平(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

胡平,男,1956年出生,九三學社。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曾任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車身與模具工程研究所所長,吉林金格線模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塑性力學專業組副組長,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等職務。2007年至今擔任大連理工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博導。1990年以來,出版專著4部(含譯著),發表學術論文208篇,其中126篇被SCI、EI和ISTP檢索系統以及Appl. Mech. Rev.,Physics Abstracts收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吉林長春
  • 出生日期:19560131
  • 職業:教授、博導
  • 畢業院校: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工業大學
  • 信仰:九三學社
  • 主要成就: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人物經歷,研究領域,獎勵榮譽,科技獎勵,學術職務,主持項目,出版著作,教學工作,

人物經歷

胡平教授1956年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分別於1982年、1984年和1993年獲原吉林工業大學數學力學專業和計算力學專業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94年在日本神戶大學工學部從事博士後研究;1991年和1993年先後破格晉升副教授和教授;1995年聘為博士生導師。2003-2004年分別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韓國科學與技術研究院(KAIST)、美國UGS公司技術中心訪問教授。

研究領域

  1. 車身造型與CFD一體化;
  2. 汽車車身約束變體技術及CAD/CAE集成系統;
  3. 概念車身CAD/CAE數位化集成設計與最佳化;
  4. 碰撞仿真安全性;
  5. 車身覆蓋件製造工藝與模具設計;
  6. 汽車輕量化設計與成形工藝。

獎勵榮譽

  • 2002年 國家人事部優秀留學人員創業帶頭人基金獲得者
  • 2002年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總理基金)獲得者
  • 2000年 中國汽車工業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個人單項獎)
  • 1999年 國家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
  • 1998年 吉林省首批、第二批及第三批省管優秀高級專家
  • 1997年 長春市“蔣築英杯”科技英才
  • 1996年 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
  • 1995年 機械工業部青年科技專家
  • 1992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科技獎勵

  • 汽車車身結構概念設計智慧型CAE系統-2011年 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車身結構及部件快速精細設計、製造分析KMAS軟體系統-2006年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汽車覆蓋件衝壓成形模擬技術與模具設計CAD/ CAE/CAM一體化系統 -2000年 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 GM中國科技成就一等獎-1998年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
  • 金屬塑性變形宏、微觀理論及其在成形過程數值模擬中的套用-1996年 原機械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材料塑性變形力學行為的巨觀與微觀理論研究-1995年 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 金屬塑性屈服、失穩與斷裂的理論研究-1993年 原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學術職務

  • 計算力學學報》編委,2008~2012.
  •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編委,2004至今
  • 中國力學學會固體力學專業委員會塑性力學專業組副組長,2003至今
  • 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4至今
  •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2004至今
  • 中國力學學會促進工程套用與產業結合工作委員會主任(2007~2010年)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和材料與工程學部項目評審專家,2003至今
  •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車身技術分會理事,2005~2012年
  •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組技術分會理事,2005至今
  • 國際學術刊物Int. J.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echanics編委,2006~2010年
  • 國際學術刊物Int. J. Automotive Technology編委,2005~2010年
  • 韓國現代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機械工程系全球顧問部成員,2006至今
  •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全國模具設計專業委員會 副理事長, 2008~2012

主持項目

  • 2011-2013年 國家工信部04重大專項-《超高強度汽車結構件熱衝壓技術和裝備生產線》;
  • 2010-2013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高強度鋼板熱成形關鍵力學問題研究》;
  • 2010-2014年 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複雜裝備研發數位化工具中的計算力學和多場耦合若干前沿問題》子課題;
  • 2010-2011年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汽車概念車身數位化設計新方法與新技術》;

出版著作

出版著作和論文
論文:
  1. 1. P. Hu, An experiment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residual stress in the electrothemal expanded covering of Bus 97D, Int. J. Vehicle Design, Vol.11, 1990:385-389.
  2. 2. P. Hu, D. Zhou and J. Lian, A new modified algorithm for elastic-plastic FEM: Quasi-chord Modulus Method, Mech. Research Commun., Vol. 17, No.6, 1990:365-374.
  3. 3. P. Hu and D. Zhou, Elastic-plastic Hybrid/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non-uniform tension of square sheet metal, Commun. Appl. Num. Meth., Vol. 6, 1990:247-257.
  4. 4. P. Hu, and et al., Nodular iron joint welded with nickel-iron electrodes: Hybrid/Mixe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J. Strain Anal., Vol.26, No.3, 1991:175-180.
  5. 5. P. Hu and Q. Zhang, New way f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Mises materials, Sci. Sin., Vol. 21,1991:1676-1679.
  6. 6. P. Hu and Q. Zhang, An improvement of the Prandtl-Reuss theory and the Hybrid/Mixed vari-stiffness method of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Vol.4, No.4, 1991:174-181.
  7. 7. P. Hu and et al., Improvement of the common elastic-plastic FEM and Hybrid/Mixed quasi secant modulus method, Comp. & Struct., Vol.44, No.5, 1992:1073-1081.
  8. 8. P. Hu and et al.,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analysis of sheet metal under uniaxial tension with a new yield criterion, J. Mater. Proc. Tech., Vol.31, 1992:245-253.
  9. 9. P. Hu, Y. X. Li, J. W. Chen and J. Lia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forming the limit of hydrostatic bulging for ductile materials, Comp. & Struct., Vol.50, No.5, 1994:677-684.
  10. 10. P. HU, J. Lian and Y. X. Li, Quasi-flow theory of elastic plastic finite deformation, Acta Mechanica Solida, Vol. 26, No.3, 1994:275-283(in Chinese).
  11. 11. P. Hu, and et al.,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train-hardening parameter and of an initial imperfec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s under plane strain tension, J. Mater. Proc. Tech., Vol. 49, 1995:33-39.
  12. 12. P. Hu, Cross-section deformation ratio of cavity sensitive materials in finite deformation,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Vol.17, No.1, 1996:81-84.
  13. 13. 胡平,大型覆蓋件衝壓成形CAE軟體系統,<<走向21世紀的中國力學>>,中國科協第九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報告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26-134。
  14. 14. P. Hu, Y. Q. Liu, W. Guo and F. Tai,Quasi-flow corner theory on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ductile metals and its applications, Appl. Math. Mech. Engl.,Vol.17, No.11, 1996:1067-1074.
  15. 15. P. Hu and Y. Tomita,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for plane strain tension of polymers, Acta Mech Sinica, Vol.28, No.5, 1996:564-574(in Chinese).
  16. 16. P. Hu, Y.Q. Liu, Y.X. Li and J. Lian, Rigid visco-plast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gas-pressure constrained bulging of super-plastic circular sheets into cone disk shape dies, Int. J. Mech. Sci., Vol.39, No.4, 1997:487-496.
  17. 17. P. Hu, D. Y. Li and B. Cui,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and shear band fracture in strong anisotropy sheet tension, Acta Mech Sinica, Vol.13, No.2, 1997:143-152.
  18. 18. P. Hu, X.Y. Liu and J.X. Na,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large plastic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amorphous glassy circular polymeric bar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Vol.10, No.2, 1997:138-147.
  19. 19. P. Hu, J. Lian, Y.Q. Liu and Y.X. Li, A Quasi-flow corner theory of elastic plastic finite deformation, Int J. Solids & Struct., Vol. 35, No.15, 1998:1827-1845.
  20. 20. P. Hu, Y. Cao and X.Y. Liu, Damage evolution for the constrained bulging of super-plastic sheet metals into cone-desk shape dies, J. Mater. Proc. Tech,Vol.74, 1998:36-43.

教學工作

現指導博士研究生23人,碩士研究生15人,已畢業人數80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