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武

胡小武,男,博士,副教授。江西省新余市人;1994-1998年就讀於南昌大學英語系,本科畢業、學士學位;2001-2004就讀於南京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研究生畢業、碩士學位,2004-2007年就讀於南京大學社會學,獲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小武
  • 出生地:江西省新余市
  • 出生日期:1976年12月
  • 性別:男
基本信息,學術兼職,科研成果,科研項目,

基本信息

2007年9月始任教於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城鎮化與城鄉規劃、城市問題與治理、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旅遊開發與行銷、房地產開發與行銷、社會行銷、創意產業等。講授《城市社會學》、《社會政策概論》、《社會行銷學》、《貧困與發展》、《後工業時代的社會需求與創業策劃》等課程;自1998年開始,先後在《城市問題》、《江蘇經濟探討》、《南京社會科學》、《西北人口》、《中國青年研究》、《河北學刊》、《重慶社會科學》、《中國名城》、《上海城市管理》、《中國房地產金融》、《住房保障研究》、《農業現代化研究》等刊物發表100餘篇學術文章;出版個人專著6部,編著2部。

學術兼職


學術兼職:現任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IUS)副院長、IUS城鄉文化開發與行銷研究所所長。社會兼職: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南京市人大立法諮詢專家委員、南京市創意產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政策學會會員,中國城市社會學會會員;中新南京生態科技島投資項目評審專家;2010年上海世博會江蘇參展工作顧問專家(2008-2010);美中文化教育經濟基金會副會長;建鄴區政府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 2010.3—2015.2被組織部門派駐南京市建鄴區任科技特派員,先後擔任建鄴區文化局局長助理、副局長,分管文化產業; 2010年獲得“南京大學社會實踐優秀指導老師”,2011年獲得“南京大學中國銀行優秀教師獎”,“2011南京大學社會實踐活動十佳個人”;長期保持對公共議題、弱勢群體的熱切關注,是新華社、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現代快報、新華網、中國江蘇網、澎湃新聞網、江蘇教育電視台、江蘇衛視、南京電視台、house365、新浪樂居、搜狐焦點、搜房網等多家媒體的新聞評論員;

科研成果

A.個人專著
1.《傳承與升華——城市旅遊開發與行銷戰略》(22萬字),南京:東南大學 出版社,2008;
2. 《城市張力——咖啡館與生活方式轉型》(25萬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本著作獲2011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
3. 《城市社會學的想像力》(30萬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
4. 《城市社會學:文化、空間與結構研究》(22萬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5. 《中國品牌地產文化素描》(15萬字),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5;
6. 《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新論》(24萬字),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B.主編著作
1.張鴻雁、胡小武主編:《城市角落與記憶I:社會生態視角》(25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鴻雁、胡小武主編:《城市角落與記憶II:社會文化視角》(24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C.學術論文
1. “試論CI理論與中國國情的理想結合”,新余:《新余高專學報》(1998:3)
2. “淺述高校藝術類學生英語學習和教學的主要思路”,新余:《新余高專學報》(1998:4)
3. “論品牌名稱中英互譯規律”,南昌:《外語教學與研究論文集》,江西高教出版社,(2000)
4. “新余市旅遊發展戰略思考與創新選擇”,新余:《新余財苑》(2001:12)
5. “研析CIS運作過程中的信息搜尋、傳播和反饋”,《新余高專學報》(2000:2)
6. “論文化藝術也是生產力”,新余:《新余高專學報》(2002:3)
7. “論品牌的靈性及人性化品牌管理”,南京:《現代管理科學》(2002:8)
8. “論企業組織的危機管理”,南京:《現代經濟探討》(2002:12)
9. “新經濟時代人才的‘七種武器’”,南京:《人事管理》(2002:10)
10. “以美國為例——國家利益的優先性和新聞自由”,長沙:《新聞天地》(2002:10)
11. “城市形象的兩大屬性”,北京:《城市問題》(2003:2)
12. “企業戰略設計的哲學思考”,天津:《經營與管理》(2003:4)
13. “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與本土化同構性”,南京:《東方企業家)(2003:6)
14. “論公共管理與知識管理的媾和”,南京:《公共管理高層論壇》(2005:1)
15. “主題地產的文化嬗變”,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05:1)
16. “紐約CBD:曼哈頓發展研究”,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05:2)
17. “中國商業地產的十大誤區”,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05:3)
18. “論規制失靈及政府規制能力的提升”,(第二作者),哈爾濱:《公共管理學報》(2005:2)
19. “論電視法治節目的策劃理念”(第二作者),南京:《視聽界》(2006:2)
20. “論良好城市意象的構建:以新余市為例”,新余:《新余高專學報》(2006:2)
21. “城市文化如何增值城市與地產價值”,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06:3)
22. “城市居住郊區化的模式、動力與問題”,北京:《中國房地產金融》,(2006:4)
23. “老齡化社會中老年居住產業發展”(第二作者),武漢:《湖北社會科學》(2006:4)
24. “論廣告的社會責任:生活在此處”,南京:《廣告大觀》(2006:10)
25. “企業EQ的經營之道”,北京:《企業管理》(2006:4)
26. “創意經濟時代與城市新機遇”,北京:《城市問題》 (2006:5)
27. “嵌入與融合:城市旅遊行銷的創新理念”,石家莊:《經濟論壇》 (2006:12)
28. “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旅遊開發戰略”,南京:《中國城市評論》,(2007:1)
29. “循環型城市社會發展戰略的理論創新”,《循環型城市社會發展模式——宜居城市創新戰略》第4章(3萬字),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30. “論城市行銷戰略:以新余市為例”,新余:《新余高專學報》(2007:4)
31. “精神的救贖:都市白領義工與社會服務的結構重塑”,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07:12)
32. “論解決住房問題的經濟與社會政策的互動機制”,南京:《住房保障研究》,(2008:1)
33. “論‘五有之鄉’到‘五宜之城’的城市發展理念變遷”,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08:5)
34. “論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機制與管理政策創新”,《文化產業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3)
35. “休閒空間:從都市人內心到咖啡館的距離”,《城市角落與記憶》(2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6. “民生推手:住房公積金管理的制度創新”,南京:《住房保障研究》(2008:2)
37. “老齡化時代城市老年社會政策的理念創新”,北京:《城市問題》(2008:7)
38. “城市意象再造:揚州古運河景觀改造的理念創新”,天津:《城市》(2008:10)
39. “論房地產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模式與動力”,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09:1)
40. “民生理念下保障性住房消費的政策創新”,上海:《城市管理》(2009:1)
41. “城市社區自治的結構創新研究:以社區議事局為突破”,重慶:《重慶社會科學》(2009:4)
42. “論NGOs的發展與全球公民社會的形成”,蘭州:《蘭州學刊》,(2009:07)
43. “萬象之都的歷史縱深度:1949香港社會整合”,張鴻雁等著《1949中國城市:五千年歷史的切面》(第五篇,3萬字),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8.
44. “創意農業與農業發展新思維”,長沙:《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12)
45. “蟻族蝸居與城市住房危機”,鄭州:《當代財經》,(2009:12)
46. “老年地產開發與‘集約化’老年照顧的創新模式”,西安:《西北人口》,(2010:1)
47. “多元交合的文化意象與城市文化定位策略”,揚州:《中國名城》(2010:6)
48. “當代都市“大城管”模式的反思與前瞻”,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0:03)
49. “汽車社會的來臨與城市治理模式的變革”,北京:《城市問題》,(2010:9)
50. “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社會責任的媾和——雨潤集團為例”,南京:《金陵瞭望》(2010:5)
51. “當代中國慈善文化的重構”,北京:《社會與公益》,(2010:03)
52. “城鄉一體化的‘圈層結構’與‘梯度發展’模式研究——以江蘇省為例”,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10:9)
53. “城市性:都市‘剩人社會’與新相親時代的來臨”,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0:9)
54. “城市永續發展的密碼:評張鴻雁《城市文化資本論》”,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10:12)
55. “區域價值的最佳化之道:2014青奧機遇與建鄴區發展的戰略思考”,南京:《金陵瞭望》,(2010:10)
56. “生態可持續理念下的現代城市新發展觀”,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0:06)
57. “社會企業家:慈善家之外的新公益群體”,北京:《社會與公益》(2011:04)
58. “現代金融與閒暇生活”,南京:《江蘇金融業》(2010.12)
59. “人口就近城鎮化:我國城市化戰略新選擇”,西安:《西北人口》,(2011:01)胡小武.人口“就近城鎮化”:人口遷移新方向[J].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文摘),2011,(第2期).
60. “第四弱勢群體:‘蟻族’大都市就業與可能的前景”,南昌:《社會工作》(2011:2)
61. “向下的青春之隱憂——兼評廉思《蟻族2:誰的時代?》”,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1:5)
62. “中國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高頻與消費心理的博弈機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1(4);
63. “過程低碳化:城市低碳經濟的創新之路”,南京:《科技與經濟》(2011:3);
64. “透過金融觸摸時尚生活的臉”,南京:《江蘇金融業》(2011:6);
65. “保持低生育率是否中國的福音?”,南京:《南京社會科學》(第二作者)(2011:9);
66. “廣義城市福利的內涵及其指標體系研究”,濟南:《東嶽論叢》(2011:3);
67. “Do not blame city officers alone”,China Daily, 2011.7.18.
68. “城市規劃建設與市民需求的錯位與糾謬”, 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1(5);
69. “房地產調控的矛盾前行與房價變遷之分析”,南京:《中國房地產評論》,2011(02);
70. “中部崛起之惑:南昌後發城市發展之戰略批判”,揚州:《中國名城》,2011(11);
71. “北京宋莊文化產業集聚區與區域增長路徑研究”,揚州:《中國名城》,2012(2);
72. “科普NPO到網路新貴——‘果殼傳媒’商業反哺‘科學松鼠會’公益的路徑分析”,南京:《科技與經濟》,2012(2)
73. “城市更新中的古韻流失與新反哺機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2(2);
74. “搖擺的青春: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的白領困境”,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2(3)
75. “品質之城已變味:杭州城市文化批評”,揚州:《中國名城》,2012(4);
76. “社會變遷與出生性別比轉折點來臨”,第二作者,北京:《人口與發展》,2012(2);
77. “互補與反哺: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第一課堂的增益機制”,南京:《江蘇社會科學》(綜合版),2012年7月;
78. “輝煌與落魄:洛陽歷史文化戰略批判”,揚州:《中國名城》,2012(11);
79. “傳承與再生:南通新江海文化發展批評”,揚州:《中國名城》,2013(2);
80. 城市“社區化”產住一體的新回歸模式,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3(2)31-35
81. “集聚與擴散:合肥區劃調整與城鎮化戰略批判”, 揚州:《中國名城》,2013(3);
82. “候鳥型白領:大都市陷阱與漂族綜合症”,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3(2)
83. “強區之策:建鄴區文化品牌建設提升區域人文品質”,南京:《金陵瞭望》,2013(4);
84. “蘇州:如何嫁接新加坡社會管理經驗”,合肥:《決策》,2013(5)
85. “均衡的城鎮化:讓青春隨處安放”,北京:《中國青年報》理論版,2013-5-13;
86. “老齡化時代城市智慧型養老體系的嵌入機制”,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3(3)
87. “城鄉一體化發展批判——以徐州市城郊朱窩村為例”.揚州:《中國名城》,2013(8)
88. “集中與離散:縣域城鎮化發展路徑的批判性研究:以江蘇省寶應縣為例”.揚州:《中國名城》,2013(10)
89. “中國式‘城管之痛’與‘區間思維’的理念變革”.南京:《民眾》,2013(10)
90. “江蘇新型城鎮化與城鄉一體化發展空間落點戰略路徑”,南京:《南京社會科學》,2013(9)【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大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91. “先發優勢?:常熟特色城鎮化道路批判”,揚州:《中國名城》,2013(12)
92. “青春嘆老:何以形成?何以成型?”,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4(1)【本文獲《中國青年研究》2013年度優秀論文獎】
93. 新型城鎮化中人的現代化發展批判:以淮安為例”, 揚州:《中國名城》,2014(4)
94. “包容性增長: ‘農民上樓’與新型城鎮化的邏輯建構”,南京:《民眾》,2014(2)
95. “重拾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專業主義精神”,南京:《民眾》,2014(3)
96. “城市大事件需有城市大行銷”,南京:《民眾》,2014(4);
97. “迎接閒暇時代的到來”,南京:《民眾》,2014(5);
98. “不可盲目‘看高’國家級新區的作用”,南京:《民眾》,2014(6)
99. “‘老年友好型’ 城市宜居空間與建構邏輯”,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4(3);
100. “城市中低收入老年人口消費心理與行為”, 北京:《中國科技投資》,2014.3;
101. “大都市青年‘房怒族’生成的社會化邏輯”,北京:《中國青年研究》,2014(10);
102. “新型城鎮化之中心鎮空間增長路徑——以常熟市支塘鎮為例”,重慶:《城市地理》,2014(4);
103. “ 南通‘博物館之城’與城市文化意象的提升”,重慶:《城市地理》,2014(9);
104. “港口型城鎮化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轉型——以啟動呂四鎮為例”,揚州:《中國名城》,2015(1)
105. 民族互嵌型社會的動力結構及最佳化模式,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5(5);【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106. 新常態下的城市風險規避與治理範式變革,上海:《上海城市管理》,2015(4);
107. 中國小城市的死與生:一種城市問題的視角,石家莊:《河北學刊》,2016(1);
108. 城市中央文化區的概念、功能及其體系研究,揚州《中國名城》,2016(3);
109. 新型城鎮化與城市中央文化區發展戰略,北京:《中國國情國力》,2016(3);

科研項目

個人主持研究課題
1. 江蘇中小城鎮發展動力研究,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15JD35,2016,主持人;
2. 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空間落點及其形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3CSH089;2013,主持人;
3. 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的實踐與路徑研究,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013ZDAXM001; 2013,主持人;
4. “大城市新挑戰:蟻族蝸居與大學畢業生之生存模式研究”,2010,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840033;主持人
5. 我國人口城市化體制機制研究.2009,國家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國家“十二五”人口發展戰略規劃課題;主持人
6. 江蘇省城鄉一體化發展改革實驗研究(09JD020).2009,江蘇省社科基金規劃項目;主持人
7. 江蘇省農民有序遷入城市的政策研究.2010, 江蘇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 主持人;
8. 江蘇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研究.2009,江蘇省人口與計畫生育委員會;主持人
個人主持橫向諮詢項目
9. 建鄴區“錦繡建鄴、走讀新城”旅遊文化品牌策劃,2016,主持人;
10. 江心洲社會精準治理與和諧鄰里建設研究,建鄴區政協,2016,主持人;
11. 新加坡南京生態科技島“十三五”規劃,南京生態科技島管委辦,2015年,主持人;
12. 浦口區老舊小區物業管理與社會治理研究,江浦街道辦事處,2015,主持人;
13. 新南京人生活方式調查,南京市三六五網路有限公司,2015,主持人;
14. 江東門歷史文化片區發展戰略定位與規劃研究, 建鄴區政協,2015,主持人
15. 建鄴區推進全民閱讀“悅讀好生活 閱享每一天”品牌策劃,建鄴區圖書館,2015,主持人
16. 建鄴區文化產業“十三五”規劃規劃,建鄴區文化局,2015,主持人;
17. 南京市建鄴新城公共文化活動品牌運營設計與評估,建鄴區文聯,2014,主持人
18. 河西新城“設計師中心”開發與運營模式研究,建鄴區文化局,2014,主持人;
19. 江心洲中新生態科技島產業發展定位與產城融合區研究,建鄴區政協,2014,主持人;
20. 建鄴區打造南京都市圈文化體育中心的發展規劃,建鄴區委宣傳部,2014,主持人;
21. 文聯的組織定位與結構功能再造研究,南京市文聯;2013,主持人;
22. 華譽悅港城”商業綜合體定位與開發策劃調查研究,南京華譽悅港置業有限公司,2013,主持人;
23. 南京市建華房地產綜合開發總公司企業轉型發展戰略規劃,建華公司,2013,主持人;
24. 南京現代傳媒產業集聚區發展路徑研究,建鄴區文化局,2013,主持人;
25. 南京國稅文化現代化路徑研究,南京市國稅局,2013,主持人;
26. 演藝文化市場的管理機制與創新模式研究,建鄴區文化局,2013,主持人;
27. 鼓樓區民國歷史文化街區產業布局與規劃定位研究.鼓樓區文化局,2013,主持人;
28. 建鄴區文化產業暨南京遊戲谷發展戰略研究,建鄴區委宣傳部,2012,主持人;
29. “鼓樓區文化產業發展十年規劃”,鼓樓區委宣傳部,2012,主持人;
30. 幸福建鄴“文化場所普查與文化圈規劃”,建鄴區文化局.2012,主持人;
31. 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研究.藝蘭齋美術館.2011.主持人;
32. 傳統文化的復興與文化產業的介入機制. 江蘇國風御品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2011.主持人;
33. “南京市浦口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2010,南京市浦口區委宣傳部;
34. “南京市浦口區城市管理創新戰略研究與規劃”,2009,南京市浦口區市容局、城市管理局;
35. 社區“社會投資”與居民素質提升研究,2009, 揚州市民政局;
參與研究課題
36. “特色城市文化研究”,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2&ZD0029,主持人:張鴻雁教授)子課題“特色城市文化形象建構與行銷研究”負責人胡小武。
37. “南京市公益行動的制度障礙與最佳化機制研究”,南京市社會建設委員會,2012. 方文暉,胡小武;
38. “科教結合協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研究”,國家科技部,2012.李成,吳聰萍,胡小武等;
39. “非盈利組織社會企業化運作模式”,國家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編號:11CSH053;田蓉、胡小武,2011;
40. 《自下而上的社區自治與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的互動機制研究》,2008,白下區民政局:張鴻雁、方文暉、閔學勤、胡小武;
41. 《中國城市本土化理論與城市發展戰略》(2007)(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循環型城市社會的理論創新”(5萬字):張鴻雁、胡小武等;
42. 《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2005)(教育部重大課題)子課題“西方典型城市化國家的社會問題”(10萬字):張鴻雁、 胡小武等;
43. 《文學的社會場域與功能生成:轉型時期中國中產階層的文化觀念變遷的實證研究》(南京大學2006年度博士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何同彬、胡小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