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

胙肉

胙肉,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zuò ròu,指的是祭祀時供神的肉。如:宋 陸游 《入蜀記》卷五:“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胙肉
  • 解釋胙肉:祭祀時供
  • 拼音:zuò ròu
  • 示例:《東周列國志》
詞目,拼音,出處與詳解,詳細信息,

詞目

胙肉

拼音

zuò ròu

出處與詳解

祭祀時供神的肉。
1、宋 陸游 《入蜀記》卷五:“招頭蓋三老之長,顧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眾人。”
2、《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及祭之期,定公行禮方畢,即便回宮,仍不視朝,並胙肉亦無心分給。”
3、《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個母舅,一口長齋,後來進了學,老師送了丁祭的胙肉來……只得就開了齋。”
4、清昭槤《嘯亭續錄·貴臣之訓》:“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5、毛澤東 《尋烏調查》第四章三:“肉有四個項目:一是‘胙肉’,從前是秀才、舉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後頭加上‘畢業生’。”

詳細信息

中國人一直很重視祖宗,古時候掃墓對於孝子賢孫來說是一件非常緊要的事情,全族男丁齊齊出動,帶好香燭寶帛來到祖墳祭祀,打掃乾淨墓地四周的雜草,用紅漆描寫墓碑的文字,然後用燒豬肉等供品拜祀先人。拜祀前後,宗親集中在某人家裡,用各家交納的錢買豬肉,再分發給各家,俗稱“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古稱“分胙”。胙,即胙肉,祭祀供神之肉。生豬肉一般不帶上山,上山以燒肉居多,燒肉分餉各房子孫,意在勉勵子孫墨守祖業,謹尊孝道。分胙肉也有多有少,在家族中財大氣粗者,拜山後會大排宴席,凡屬子孫均可列席痛飲,當然此僅對男丁而言,女子無從過問。 我們在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中,多次看到乾隆賜紀曉嵐和侍衛一樣吃胙肉,就是這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