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熱燔脾證

胃熱燔脾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陽熱體質,胃熱偏盛者,食慾亢進,食量過大,脾運不及,可導致膏脂痰濕堆積所表現出來的多食,消谷善飢,形體肥胖一類病證。常見於肥胖。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常見病,預防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病機

陽熱體質,胃熱偏盛,痰濕積聚。

辨證要點

胃熱脾濕,精微不化,膏脂瘀積,故見多食,消谷善飢,形體肥胖;胃腸有積熱,熱邪傷津,故見口乾;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為胃熱燔脾之象。

臨床表現

多食,消谷善飢,形體肥胖,脘腹脹滿,胃脘灼痛,嘈雜,面色紅潤,口乾口苦,心煩頭昏。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

清胃瀉火、佐以消導。

方劑

小承氣湯合保和丸加減。

常用中藥

大黃、連翹、黃連、枳實、厚朴、山楂、神曲、萊菔子、陳皮、半夏、茯苓。

常用腧穴

脾俞、胃俞、中脘、天樞、大橫、上巨虛、豐隆、陰陵泉、支溝。

常見病

肥胖。

預防調護

患者飲食宜清淡,忌食肥甘醇酒厚味,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維生素的食物,適當補充蛋白質,宜低糖、低鹽、低脂、低鹽;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忌多食、暴飲暴食,忌食零食;必要時有針對性地配合藥膳療法。適當參加體育鍛鍊或體力勞動。如根據情況可選擇散步、快走、慢跑、騎車、爬樓等,也可做適當的家務等體力勞動。勞動不可太過,以防難以耐受,貴在持之以恆。減肥須循序漸進,使體重逐漸減輕,接近正常體重,不宜驟減,以免損傷正氣,降低體力。

轉歸預後

肥胖多為本虛標實之候,虛實之間、各種病理產物之間常發生相互轉化,病久還可變生消渴、頭痛、眩暈、胸痹、中風、膽脹、痹症等疾病,須積極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