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內髁骨折

肱骨內髁骨折較少見,好發生於兒童,波及範圍包括內上髁與滑車的大部分。受傷後肘內側和內上髁周圍軟組織腫脹,或有較大血腫形成。臨床檢查肘關節的等腰三角形關係存在。患者表現為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fracture  of the medial condyle of humerus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兒童
  • 常見病因:間接暴力
  • 常見症狀: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防,

病因

大多為間接暴力所致。

臨床表現

本病兒童比成年人多見。受傷後肘內側和內上髁周圍軟組織腫脹,或有較大血腫形成。臨床檢查肘關節的等腰三角形關係存在。患者表現為疼痛,特別是肘內側局部腫脹、壓痛、正常內上髁的輪廓消失。肘關節活動受限,前臂旋前、屈腕、屈指無力。合併肘關節脫位者,肘關節外形明顯改變,功能障礙也更為明顯,常合併有尺神經損傷症狀。
損傷類型與肱骨外髁相似。將骨折分為三度:
Ⅰ度骨折骨折無移位,骨折線由內上髁上方斜向外下達滑車關節。
Ⅱ度骨折:骨折線與Ⅰ度相似。骨折塊有側方或伴有輕度向上移位,但無旋轉。
Ⅲ度骨折:骨塊有明顯的旋轉移位。最常見的是在冠狀面上的旋轉。有時可達180°,致使骨折面完全對向內側。也可在矢狀面上旋轉,導致骨折面向後,而滑車關節向前。有時尺骨可隨骨折塊向內移位而導致肘關節半脫位。

檢查

本病的診斷除了詳細詢問外傷病史、臨床表現及一些體格檢查外,對臨床疑診病人應加拍對側肘關節X線片,有時患側可見肘部“脂肪墊征”陽性,對於骨化中心出現以前,傷後肘關節內側明顯腫脹者應高度警惕,並仔細檢查壓痛範圍及內髁部有無異常活動,必要時可做手術探查,以明確診斷。但需注意,在肱骨內上髁骨骺骨化中心出現之前發生的肱骨內髁骨折診斷則較困難。因為骨骺尚未骨化,其軟骨於X線片上不顯影,通過軟骨部分的骨折線也不能直接顯示,此類損傷於X線片上不顯示任何陽性體徵(既無骨折又無脫位影像)。因此,臨床上必須詳細檢查以防漏、誤診發生。對於診斷確有困難的病例可拍健側相同位置的X線片加以鑑別,必要時可行CT或MRI檢查以明確診斷。
正位X線片可顯示骨折線方向,骨折塊大小和移位的程度;側位X線片能提示骨折塊向前、後方向移位狀況。在X線診斷時必須注意,小兒肱骨內髁骨化中心未出現之前,在該部骨折應根據其他解剖標記加以判斷,如肱骨小頭肱骨內上髁及橈骨小頭骨化中心的位置變化加以鑑別,必要時以相同條件拍攝對側肘關節正側位X線片,以便對比觀察。

診斷

肘關節腫脹、疼痛、伸屈受限,關節內側壓痛明顯,有時局部可觸及骨摩擦感。肘關節正側位X線片,尤以正位片可見內髁骨折。

鑑別診斷

1.肱骨外髁骨折。
2.肱骨內上髁骨折。
一般根據X線檢查可資鑑別,對一些較難診斷的病例,可使用CT和磁共振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

併發症

可並發肘關節半脫位。本病還可以合併其他損傷,如橈骨頭、頸、尺骨鷹嘴骨折等。此外,由於肱骨內髁骨折既是關節內骨折,又是骨骺損傷,因此復位不滿意時不僅妨礙關節功能恢復,而且可能引起生長發育障礙,繼而發生肢體畸形(如肘外翻)及創傷性關節炎。在一些嚴重的情況下,還可以發生骨折塊完全游離,進而導致骨折塊缺血性壞死

治療

無移位的Ⅰ型骨折採用長臂石膏托將肘關節固定於屈曲90°、前臂旋前位4~5周,拆除石膏托進行功能鍛鍊。1周后拍片複查。骨折如有移位應採取相應措施。
1.閉合復位外固定術
Ⅱ、Ⅲ型骨折應閉合復位,用長臂石膏托或超關節小夾板壓墊固定,4~5周后拆除外固定進行功能鍛鍊。
2.經皮撬拔復位固定術
閉合復位失敗者施用此術,用石膏外固定,4~5周后拔除鋼針拆除石膏進行功能鍛鍊。此法失敗者立即施行切開復位內固定。
3.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用於上述治療失敗或再移位的患者。術後用石膏固定,4~5周后拆除石膏進行功能鍛鍊。
陳舊性骨折,復位將是十分困難的操作,由於肱骨下端髁間窩的骨皮質很薄,很難確定其原骨折端,因此手術處理應視其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程度大小,明顯障礙者通常可通過肘關節松解術處理。伴明顯肘內翻畸形者,可做肱骨髁上截骨術。

預防

本病是屬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的疾病,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創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