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實驗診斷

肝豆狀核變性(HLD),也稱Wilson病(WD),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銅代謝障礙疾病,也是至今少數幾種治療效果較好的神經遺傳病之一。臨床上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症狀、肝硬化、精神症狀、角膜色素環及腎功能損害等,本病患病率為0.5~3/10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豆狀核變性實驗診斷
  • 臨床意義:用於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 
實驗診斷,

實驗診斷

1.血常規
肝硬化伴脾功能亢進者血常規出現血小板計數、白細胞或(和)紅細胞計數減少。
2.尿常規
可見鏡下血尿、微量蛋白尿、高尿鈣。
3.肝功能檢查
除某些WD患者早期肝功能正常外,多有不同程度肝功能異常,如轉氨酶升高、膽紅素升高,血清總蛋白降低,γ-球蛋白增高等。
4.腎功能檢查
腎功能損害表現為血清尿素氮、肌酐增高,尿蛋白等。
5.銅代謝相關的生化檢查
(1)血清銅藍蛋白:正常值為200~400mg/L,患者一般低於150 mg/L(多數低於100 mg/L),女性患者妊娠或接受雌激素治療,或WD患者同時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其血清銅藍蛋白可大於200mg/L。某些情況如出生後至2歲、20%的WD基因攜帶者以及慢性嚴重消耗性疾病等,血清銅藍蛋白可低於200mg/L。如<80mg/L是診斷WD的強有力證據。
(2)24小時尿銅:正常人為100μg以下,未經治療WD患者多數尿銅量在200~400μg之間,個別高達1200μg。慢性活動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肝病,尿銅量可增高。典型的WD患者24小時基礎尿銅量>100μg,若發現尿銅>40μg/24h,提示WD可能,應行進一步檢查;當懷疑WD,但尿銅檢查<100μg時,應行青黴胺負荷試驗。WD患者服排銅藥後尿銅可增高,銅大量排出後尿銅量漸降低,24小時尿銅量測定有助於WD的診斷,也可作為臨床調整排銅藥劑量參考指標。
(3)血清銅:血自由銅的檢測,能用於WD患者的篩查、診斷和監測。
(4)肝銅量測定:高肝銅是診斷WD重要指標,不作為常規檢查。對於生化檢查不能確診的病例,測定肝銅量是必要的,正常肝銅含量50μg/g(肝乾重),WD患者多為250μg以上/g(肝乾重),雜合子及肝病患者肝銅含量可在100~250μg/g(肝乾重)之間,注意肝穿刺取組織活檢存在一定的創傷風險。
6.基因檢測,本病的致病基因位於13q14.3,可用聚合酶鏈反應(PCR)分析技術,變性高效液相色譜(DHPLC)分析技術進行ATP7B基因突變檢測,WD基因全序列檢測是目前WD基因診斷中最常用、最準確、最直接的的方法。還可用WD 基因突變的DNA 微陣列晶片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