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疾病

肝血管疾病是指發生於肝臟內和肝臟周圍動靜脈的血栓性、閉塞性和炎症性疾病,包括肝動脈、肝靜脈及門靜脈系統疾病。各種肝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可無症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肝衰竭。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可因先天性、化學、生物等因素引起
  • 常見症狀:症狀不一,輕者可無症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動、靜脈位置異常或畸形。
2.化學性因素
藥物是造成繼發性肝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某些藥物對肝臟有很強的損害,繼而導致肝血管疾病;過量的酒精攝入可導致酒精性肝病;過量黃麴黴毒素也可導致本病。
3.生物因素
腹部感染可引起門靜脈炎,進一步導致感染性血栓;動脈感染造成動脈炎可導致動脈閉塞。
4.誘發因素
腫瘤、肝硬化、手術、外傷、血液高凝狀態、放化療等均可以誘發本病。

臨床表現

各種肝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
1.肝海綿狀血管瘤
最常見的一種肝臟良性腫瘤,瘤體內充滿血管腔,外觀呈紫紅色或藍紫色,質軟。大多數患者無症狀,當腫瘤直徑大於4cm時出現腹部包塊或胃腸道症狀,也可出現脾大和腹水。
2.門靜脈血栓形成
驟然起病者,出現劇烈腹痛、腹脹和嘔吐;如血栓形成發生在腸系膜靜脈,可出現腹瀉、血便、腹膜炎或麻痹型腸梗阻症狀。
3.肝動脈瘤
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嘔血或黑便,還可出現黃疸、腹痛、發熱等症狀。
4.其他
化膿性門靜脈炎可有發熱、寒戰、腹痛、肝大等表現;腹瀉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可有白細胞和血小板計數減少。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膽紅素也可升高。
2.影像學檢查
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的正確率高,不同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現。
3.血管造影
肝血管造影不僅可以確診疾病,還可以確定病變的範圍和程度,但屬於有創檢查,危重患者應慎用。
4.組織病理學檢查
肝靜脈疾病可通過活組織檢查確診,推薦經肝靜脈活檢或腹腔鏡直視下活檢。

診斷

有動脈炎、動脈硬化、靜脈疾病等病史,或有腹部手術史;出現腹痛、腹部包塊、發熱、黃疸等表現;實驗室檢查顯示肝功能異常,結合影像學檢查及血管造影的特徵性表現即可診斷。大多數肝血管疾病通過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確診,但需要與其他疾病相鑑別。

鑑別診斷

1.原發性肝細胞癌
影像學檢查都有占位病變,需結合病史、甲胎蛋白等鑑別,原發性肝細胞癌部分患者甲胎蛋白顯著升高。
2.繼發性肝癌
繼發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一般為陰性,二者的鑑別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和存在肝外原發性腫瘤證據。
3.肝囊腫
有家族遺傳傾向,通過影像學檢查可以鑑別。

治療

及早明確病因,針對不用病因進行對症治療。
1.一般治療
去除病因,停止服用引起本病的藥物。病情嚴重需及時補充有效循環血量,糾正酸鹼失衡,防止水、電解質紊亂。
2.藥物治療
根據病因針對性套用藥物。對潛在血栓形成者一般不推薦使用抗凝治療;對已知的血栓前狀態或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者,在胃腸道出血的情況下,可考慮抗凝治療。
3.手術治療
根據不同類型選擇相應手術方式,如肝靜脈系統疾病患者可套用內鏡下止血,肝血管瘤患者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

預後

預後與疾病的種類、患者的身體狀況、有無適當的治療措施及措施採取是否及時有關,不同的肝血管疾病預後差異很大。

預防

定期體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注意休息,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等),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