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表里

理論研究,辯證分析,理論驗證,

理論研究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耿堅副主任醫師等人以中醫病機理論為指導,從影像學角度探討了“肝膽相表里”的中醫臟腑理論,並以“中醫肝證病人中合併膽囊結石者較多”的研究結果,證明了這一理論的科學性。
中醫認為,肝位於腹腔,橫膈之下,右脅之內,肝膽不僅解剖部位鄰近,肝經與膽經相互絡屬,而且兩者在生理和病理上存在著密切的聯繫,即“肝膽相表里”。多年來,對這一理論的研究雖然較多,但結合現代醫學技術進行實際研究卻少有報導。

辯證分析

為探索這一研究的新思路,課題組獨闢蹊徑,以中醫病機理為指導,利用現代檢測技術,從影像學角度對肝證病人的肝、膽B超檢查結果進行對照研究。他們將該院2001年以來的119例中醫辨證除膽證以外的各科患者,按照《中醫診斷學》標準,分為肝證組37例、非肝證組82例,並結合他們住院時肝膽超聲檢查的病歷記錄,進行中醫辨證歸類分析。
結果發現,肝證組合併膽囊結石患者的比例明顯高於非肝證組。肝證組脂肪肝、肝囊腫、慢性肝損傷及膽囊壁增厚等8項B超檢出人數的百分比與非肝證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膽囊結石的檢出人數百分比——35.1%(13/37),卻明顯高於非肝證組的15.9%(13/82)(p<0.05)。

理論驗證

研究人員認為,中、西醫理論的肝臟雖然解剖部位一致,但在生理、病理上,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少中醫肝之病證,並無西醫的急、慢性肝臟疾患;同樣,西醫肝病也不完全屬於中醫肝證。從本研究中各項肝臟異常和膽囊壁變化的超聲結果來看,肝證組與非肝證組無顯著性差異,也說明了這一問題。
中醫之肝的功能為泌膽汁,主疏泄,主藏血;膽囊則負責膽汁的貯存和排泄。膽汁由肝之精氣所化生,匯集於膽,泄於小腸,以助飲食之消化,膽汁的化生、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來調節。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會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反之,膽囊功能失常,亦會影響肝的疏泄。
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在病理上其氣血陰陽的失調多表現為肝氣鬱結,陰血不足。而肝臟的氣機郁滯和虛實之火又會影響膽囊對膽汁的貯存和排泄,使膽汁凝結成石或煉汁成石。同時,膽石症患者也會因病致郁,而情志抑鬱則導致肝疏不暢。因此,中醫的肝膽在病理上互為因果,相互影響,謂之肝膽同病,這就是肝膽相表里的相互關係。本研究中,肝證組患者膽囊結石的發生率明顯高於非肝證組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