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膽相照:吳孟超傳

肝膽相照:吳孟超傳

基本介紹

  • 書名:肝膽相照:吳孟超傳
  •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頁數:392頁
  • 開本:16
  • 品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 作者:方鴻輝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13106106, 97873131061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肝膽相照:吳孟超傳》由方鴻輝所著,醫乃仁術,行醫是實踐仁愛之道的修煉過程。因此,要當一名好醫生,必須要有德行,有愛心,有人道,有濟世的品格;凡從醫者必須具備三種精神,那就是無欲無求的獻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務精神,求實求是的科學精神;還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與精湛的技藝,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圖書目錄

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簡介
總序一
總序二
總序三
祖國在我心中是神聖的(代序)
導言
第一章南洋的割膠少年
農家的苦孩子
南洋的割膠少年
腳踏實地的光華學子
赤子愛國拳拳心
回國求學報效祖國
刻骨銘心的西貢受辱
回到祖國懷抱
第二章求學同濟
求學同濟附中
棄工從醫
難忘李莊歲月
留在祖國
師從裘法祖
迎接上海解放
1米62的尷尬
第三章勇敢的拓荒者
遇到識才的知音
三喜臨門
再拜師裘法祖
結緣肝膽
第一部譯著
三人研究小組
第四章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美麗的珊瑚
創立“五葉四段”新理論
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
發明常溫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
發現手術後生化代謝規律
突破“中肝葉”手術禁區
出席第八屆全國外科學術會議
拍攝紀錄片《向肝臟外科進軍》
第五章逆境中的追求
沉重的壓力
從肝膽專家到赤腳醫生
培訓外國專家
人格與胸襟
創立肝膽外科
一刀切下“世界之最”
肝膽學科的戰略思考
第六章科學的春天
出席全國科學大會
出席第28屆國際外科學術會議
培養學有專長的高端人才
提出肝癌外科治療的主要概念
率先開展小兒肝臟外科研究與臨床實踐
“吳氏刀法”沒有專利
“吳氏人才反應堆”
創立肝膽外科醫院
第七章人才培養與基礎研究
模範醫學專家
桃李滿天下的一代宗師
首創國際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的“啞鈴模式”
“肝癌問題的解決最終要靠基礎研究”
建立“吳孟超肝膽外科醫學基金”
國際肝膽外科領跑者
第八章永不停止的腳步
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創建國家肝癌科學中心
永不停止的腳步
吳孟超先進事跡巡講
感動中國
結語吳孟超的學術成長之路
附錄一吳孟超年表
附錄二吳孟超歷年來發表的主要學術著作和論文
附錄三部分重要採集成果目錄
參考文獻

序言

吳孟超先生是一位肝膽外科學家,也是一位醫學教育家。1922年8月31日生於福建閩清,自幼家境貧寒。1927年隨母親赴馬來西亞沙撈越詩巫,與在南洋做苦工的父親相聚,後全家以采橡膠謀生。1931年進入當地華僑辦的光華學校,半工半讀完成國小與國中學業。1940年1月與六位同學一起回國求學,後進入同濟大學附屬高中。1943年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師從裘法祖教授。1949年7月畢業,同年8月到華東人民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前身)工作,又有機會跟隨裘法祖學習普外科手術技法。歷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後改為長海醫院)助教、住院醫師、講師,主治醫師、副教授、教授、主任醫師,肝膽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等,1986年11月起任第二軍醫大學副校長(兩屆八年)。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第二軍醫大學附屬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所長,兼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癌症基金會副主席,軍隊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德醫學協會副理事長、中日消化道外科學會中方主席等學術職務。
肝臟疾病特別是肝癌,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我國是肝癌高發的國家,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新增的肝癌病人中約一半發生在我國大陸。由於肝癌難發現、難治療、發展快、(手術後)復發多,已成為影響我國人民生存的主要腫瘤殺手;同時我國有龐大的肝癌高危人群(約1.2億B型肝炎病毒攜帶者)。因此,肝癌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國醫學界面臨的重大難題。我國的肝臟外科起步較晚,20世紀50年代肝臟手術尚屬探索階段,那時肝癌的防治研究還處於空白狀態。作為我國肝臟外科的主要創始人,吳孟超先生自1956年起就投入肝臟外科事業。為了建立肝臟外科的基礎,他帶領“三人研究小組”進行了肝臟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體肝臟灌注腐蝕模型並進行詳盡觀察研究和外科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五葉四段”的解剖學理論;為了解決肝臟手術出血的難題,在動物實驗和臨床探索的基礎上,開創了“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的肝臟手術止血技術;為了掌握肝臟術後生化代謝的改變以降低手術死亡率,通過臨床和肝臟生化研究發現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臟術後生化代謝”的規律,並據此提出了糾正肝癌術後常見的致命性生化代謝紊亂的新策略;為了進一步擴大肝臟外科手術適應證,提高肝臟外科治療水平,他又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葉切除為代表的一系列標誌性手術。以上述工作為基礎,吳孟超先生建立了獨具特色的我國肝臟外科理論和技術體系,創立了我國肝臟外科的學科體系,並使之逐步發展、成熟、壯大。
針對肝癌發現時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點,吳孟超先生提出了巨大肝癌先經綜合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行手術切除(即“二期手術”)的概念,為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開闢了一條新的治療途徑;針對肝癌手術後復發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療的特點,他率先提出“肝癌復發再手術”的觀點,顯著延長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時間;針對我國肝癌合併肝硬化多,術後極易導致肝功能衰竭的特點,他又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療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療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機統一。上述研究使肝癌術後5年生存率由20世紀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來的48.6%。吳孟超先生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我國肝臟外科的理論與臨床實踐。
作為一名醫學教育家,吳孟超先生自1979年起帶頭招收肝膽外科研究生,構建人才梯隊,至2012年由他本人帶教的碩士生85名,博士生研究生67名,博士後研究員23名,絕大多數已成為目前我國肝臟外科隊伍中的中堅力量,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已成了我國肝膽外科人才培養的搖籃。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學科還為國內外各院所培訓了數千名肝膽外科專業人才,其中70%以上的人員已成為各單位肝膽外科的學術帶頭人,推動著我國肝膽外科整體水平的提高。
為了提高我國肝臟外科的科學研究水平,使肝臟外科事業能持續、深入地發展,吳孟超先生組建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臟外科專業研究所,牽頭指導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基礎研究工作,研製了細胞融合和雙特異性單抗修飾兩項腫瘤疫苗,發明了攜帶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載體等,研究結果相繼發表於Science、Nature Med、Hepatology、Oncogene、CancerResearch等學術刊物。
吳孟超先生從事肝臟外科研究逾50年,已發表學術論文796篇,主編《黃家駟外科學》、Primary Liver Cancer等專著15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和省部級科技一等獎10項,各種榮譽26項,12次擔任“國際肝炎肝癌會議”等重要學術會議的主席或共同主席。由吳孟超先生領導的學科規模從一個“三人研究小組”發展到目前的三級甲等專科醫院和肝膽外科研究所,成為國際上迄今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通過他和同行們的共同努力,推動了國內外肝臟外科的發展。畢竟大多數肝癌外科治療的理論和技術原創於我國,使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和診治水平居國際領先地位。2006年由吳孟超先生牽頭並聯合六名院士提出的建立“國家肝癌科學研究中心”的構想已獲國家發改委批准,2011年已在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億元,建設周期3年。
為表彰吳孟超的突出成就,1996年中央軍委主席簽署命令,授予他“模範醫學專家”稱號;2006年初榮獲(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2年榮獲中央電視台“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
二、採集過程
2010年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正式啟動後,吳孟超被列入第二批採集對象。項目於2011年7月啟動,得到他所在單位——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以及第二軍醫大學檔案館的大力支持,根據工程的要求隨即成立了採集小組,為提高工作效率,在協同採集的基礎上,將任務作了適當分工。
採集小組於2011年8月份正式開始運作。那時,吳孟超已年近九旬,依然精神矍鑠,肩挑臨床醫學、科研、教學和行政管理數副擔子,天天處於“高速運轉”之中,這同一般老科學家年逾八旬往往處於“隱退期”完全不同。因此,要儘快切入對他的訪談,他的秘書邱福建先生攤開雙手表示無奈——時間安排上有困難。事實也確實如此,當年8月5日他夫人去世,悲痛依然籠罩著他,畢竟相濡以沫近70年,恩愛之情難以割捨。10月12日,“國家肝癌科學研究中心”於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在建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新院的園區開工建設;主旋律影片《大醫》、紀實影片《吳孟超》和相關話劇等緊鑼密鼓地籌拍(排)……而吳孟超雷打不動的每周二上午的專家門診以及每周親自上台的幾台手術、行政例會、研究生的指導與答辯、學術出訪以及重要病人的會診……把他每天的時間安排得密不透風。有鑒於此,採集小組的工作只能先從外圍做起,即採訪吳孟超周圍的人物(他的同事、學生、病人和家屬等)以及分頭搜尋凡能找到的各類資料(論著、傳記、信件、題詞、報導和檔案資料等)。採集小組成員還見縫插針地尋找機會,儘早接近吳孟超先生。好在採集小組成員中有曾同吳老相識20多年的媒體記者和編輯,2011年9月19日,獲吳孟超同意,全程拍攝了這位耄耋老人為一位肝癌患者手術的全過程,積累了近400張高清晰度的近期工作照片。11月17日,我們又在吳孟超家裡將他這些年所獲的各類獎章、獎盃、獎牌一個不漏地從三個維度予以拍攝,作為圖片資料。
在瀏覽了初步蒐集到的各種資料後,我們擬寫了兩份訪談提綱:與吳孟超對話的提綱(66個主幹問題,打算訪談三次)以及與吳孟超周圍人物(25位)訪談的提綱。我們於2011年年底前,先逐個開展了對吳孟超周圍人物的訪談。排除了原計畫採訪對象中已故的、無能力接受訪談的(主要是年事已高或患病者),從2011年12月8日至2012年4月1日,我們先後採訪了吳孟超的同事和學生:王紅陽院士、郭亞軍教授、施樂華教授、楊甲梅教授、錢其軍教授、衛立辛教授、叢文銘教授、程月娥護士長、葉志霞護士長,以及吳孟超大女兒吳玲、病人費新根等11位,積累了6個多小時的訪談資料(包括錄音、攝像和文字整理資料)。2012年2月10日,我們也獲得了與吳孟超連續訪談達3個半小時的機會。針對我們提出的問題,他興致很高並思維清晰地一一予以答覆和解釋,提供了大量不可多得的背景與資料,讓我們了解了吳孟超的青少年時代以及在同濟大學醫學院求學時代的主要經歷,了解了他在肝膽外科領域所作出一系列驕人成績背後的動力與艱辛,了解了他對醫患關係處理的思想和見解……我們與吳孟超院士建立了互信、坦誠的關係,吳老也了解了我們這項工作的意義,為進一步深入訪談與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份研究報告初稿寫成後,我們將它遞呈吳老審改,對撰稿過程中留有疑問的地方,我們都擇機進一步當面向吳老討教,吳老本人也同筆者多次電話溝通,確認這個流程的必要性。
2012年10月10日凌晨,筆者將研究報告的結語寫畢。由於月底課題要結題,必須交出完整的研究報告和匯總所有的採集資料,因此得抓緊時問將這份研究報告(即傳記)先呈吳孟超院士本人確認。11日(周四)上午,筆者將列印好的研究報告及相關的說明材料直接快遞至吳老家,想占用吳老周六和周日的休息時間協助審改。誰知道,那幾天吳老感冒了,天天在掛抗生素。事後想想實在內疚並有一種負罪感。可是,可敬的老人沒有半點怨言,收到快遞後,立即與筆者電話溝通,還風趣地說:“你稿子送來正是時候,我可以趁打吊針的時候定定心心地看……”這真讓我深感罪過。
10月27日(周六),吳老又來電,說:“稿子看好了,能否同你交換一些想法。明天是禮拜天,下午到我醫院來行嗎?禮拜天醫院辦公室安靜,干擾少,我們可以仔仔細細地聊……”
我當然答應。當獲悉這些天我為趕稿子也累病了,為治療耳鳴、眩暈和嘔吐,也在天天掛藥吸氧,他便派車接我,於28日下午到上海東北角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從3點直到5點半,整整花了兩個半小時,逐頁對文稿中的一些提法、事件細節、發生日期及背景,一口氣作了仔細解說。為確保這番審稿事件能真實展現,在徵得吳老首肯的前提下,除他老人家對本研究報告的讚揚之語外的工作交談全過程,我都用錄音機錄了下來,畢竟其中涉及不少事件的細緻過程、補充材料和他的一些看法,這些在學術記載上也是極有價值的。現在,我把這兩小時的錄音材料(約4GB),以及由他親手撰寫的小浮簽也歸入匯總材料中。當然,對吳老的意見和建議,眼下都已逐條體現在本研究報告之中了。
三、採集成果
本次採集,我們盡力蒐集目前已有的資料,從吳孟超周圍的同事、學生、家屬和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第二軍醫大學及同濟大學檔案館等渠道,收集到對我們重建傳主生平經歷起到很大幫助的各類資料,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傳記性資料,其二是檔案性資料。其種類、數量詳見各類統計表,本文不再贅述。
關於前者,由於吳孟超從醫至今已63年,成就很多,榮譽也很多,已經出版的關於他的傳記類作品就有:中國科學院學部聯合辦公室編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1996)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編的《科學的道路》(2005)中都有他親自撰寫的自述;張鵬著的《吳孟超畫傳》(2007);桑逢康著的《遊刃肝膽寫春秋——吳孟超》(2008);汪建強著的《吳孟超傳》(2009);方正怡、方鴻輝著的《院士怎樣做人與做事》中的《肝膽相照——吳孟超院士的人生選擇與事業追求》(2011)以及王宏甲、劉標玖著的《吳孟超傳》(2012)等。但這些傳記或報告文學畢竟屬於純文學作品,藝術性較強,與我們強調的要撰寫的吳孟超學術道路的研究報告有較大的距離。但這些傳記類作品給了我們重要的借鑑,並提供了部分撰稿和採集時的思路與資料。在此,對上述作者曾付出的辛勞,我們表達衷心的感謝。
另外,反映吳孟超科學歷程和人文情懷的影視作品也有不少,包括中央電視台“大家”專欄的人物採訪;吳孟超榮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的專題採訪;2012年榮獲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之一後,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對他的採訪實錄。此外,還有央視訪談——《師徒情深》等。還有50多年前曾為吳孟超的“三人研究小組”所拍攝的《向肝臟外科進軍》的(故事性)紀錄片;眼下又正在拍攝的故事影片《大醫》、紀實影片《吳孟超》和排演關於吳孟超大醫情懷的大型話劇《吁命》等。 應該說,這些人物傳記類的影視作品對我們撰寫吳孟超的研究報告也提供了寶貴的可資借鑑的參考。當然,由我們採集小組親手獲得的訪談資料、實物性資料和檔案性資料,是撰寫這份研究報告必須依賴的基礎和主要根據。
至於檔案性資料,也是我們這次採集工作的重點,我們確實得到了一些比較重要的收穫。吳老早年的求學生涯,尤其是許多早年發生的事件和經歷,畢竟時過境遷,又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折騰,吳老的工作日記都被造反派收走,再也不知去向了,因此對大事年表中一些事件所發生的具體年月,吳老坦誠地表示“記不起來了”。好在他的一些人事檔案中,有他早年寫就的材料,這就讓研究報告的真實性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同濟大學檔案館中找到的學籍檔案等,還是有很大學術價值的。二軍醫大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對浩如煙海的吳孟超學術檔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可謂一絲不苟,他們的敬業奉獻也給採集成果增光添彩。
總之,這次採集我們確實獲得了不少重要成果。其中書信類,採集到198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給吳孟超“關於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的感謝信;1987年裘法祖對未能參加肝外科學習班給吳孟超的致歉信;1989年吳孟超提出新建一幢研究用房給總後首長的請示函;印尼華僑患者林維萬對於治癒疾病向吳孟超致謝之函,以及裘法祖給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成立10周年的賀信,等等。手稿類,採集到1984年吳孟超在青島醫學會衛生系統的講稿——肝切除術治療原發性肝癌;1985年吳孟超參加德國海德堡舉行的“中德惡性腫瘤學術討論會”的小結;為本次採集工程吳孟超的題詞:採集工程,益國益民(實物原件);吳孟超題詞:梳理學術傳承脈絡造福科學後繼人才(實物原件);吳孟超對本研究報告——《肝膽相照——吳孟超傳》寫作內容提出的意見(實物原件),等等。檔案類,採集到1940年北婆羅州薩拉瓦國第二省詩誣坡中華商會為吳孟超回國求學所開具的證明;1983年推薦吳孟超為第六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的推薦表;1989年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吳孟超為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的檔案;1991年建議推薦吳孟超等三人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候選人的檔案;以及1996年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吳孟超“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的檔案,等等。照片類,採集到1940年吳孟超決定回國參加抗戰所拍攝的護照照片;1958年,吳孟超與張曉華、胡宏楷組成了向肝膽外科攻堅的“三人研究小組”,確立了從肝臟解剖入手,向肝膽外科的高地進發時的科研場景照片;1960年3月,作為主刀的吳孟超與外科主任鄭寶琦以及張曉華、胡宏楷共同配合,為一位中年婦女成功切除了長在右肝葉上拳頭般大小惡性腫瘤的照片;1963年底,因吳孟超闖過了中肝葉禁區,總後勤部給他榮記一等功時,在慶功大會上發言時的照片;以及1975年2月8日,在同事張曉華等大力協同下,經過12小時的手術,成功為安徽農民陸本海切除了特大海綿狀血管瘤,康復後的陸本海與吳孟超的合影,等等。證書類,採集到吳孟超26歲時從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的畢業證書;1983年,吳孟超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醫學)學科評議組成員的聘書;1985年,吳孟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證書;1991年,吳孟超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證書;以及1996年軍委主席批准授予吳孟超“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的獎狀,等等。視頻類,則採集到1966年拍攝的探索肝膽領域早期的“三人小組”的科研攻關紀錄影片——《向肝臟外科進軍》;1996年吳孟超獲得“模範醫學專家”榮譽稱號命名大會時所拍攝的影像資料;介紹吳孟超在肝膽領域先進事跡的電視片《他在禁區攀登》、《衝破禁區的人》,等等。其他重要採集成果還包括1951年吳孟超為抗美援朝捐而捐贈的證明——捐獻武器運動正式收據;吳孟超在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所穿的白大褂、醫院工作證以及所用的手術刀等珍貴實物。具體情況可參見本書附錄三。
我們的採集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吳孟超本人認真的配合和細緻的作風。他對我們撰寫的“吳孟超大事年表”逐條審改,還請他的學術秘書協助核對資料,這種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也感染並影響了採集小組每一位成員的工作態度。對這份研究報告,吳孟超也是逐字逐句予以細緻審定,提出不少修改意見的。①在此,我們要表達對吳老的深深敬意。
四、研究思路與寫作框架
作為吳孟超學術歷程的真實記錄,這份研究報告(吳孟超傳)擬以“肝膽相照——吳孟超傳”為標題,是鑒於這樣的思考:在吳老從醫60多年的歷程中,他全身心撲在肝膽外科的臨床、科研和人才培養上,可以說他一生都在為我國的肝膽事業嘔心瀝血並鑄就輝煌,無疑是我國肝膽醫學事業最主要的奠基者和開拓者。用成語“肝膽相照”作傳記的書名,旨在形象、通俗、易理解。肝與膽關係太密切了,互相照應,彼此忠誠。因此,常用於比喻互相之間的坦誠互信。縱觀大醫吳孟超的一生,為了早日征服肝癌這個頑凶,他始終與科學精神“肝膽相照”,始終與肝膽病患者“肝膽相照”,始終與肝膽事業的學術追求“肝膽相照”,也始終與肝膽醫學人才培養及梯隊造就“肝膽相照”。
這份研究報告旨在以史實還原傳主吳孟超的學術成長曆程,即以本次採集工作所獲得的資料為基礎,適當借鑑其他旁證或間接資料,力求準確、清晰地描述傳主吳孟超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係,以及對他日後的學術風格、科學成就產生深刻影響的工作環境、學術交往中關鍵人物、重大事件和一系列重要的學術節點;也力求能清晰地勾勒出吳孟超關於肝膽學科的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和學術理念產生、形成、發展的過程以及不少具有科學史上留腳印的重要事件,並以簡練的語言提煉並總結對其學術成長的特點以及對其科學歷程有影響的重要因素。
《肝膽相照——吳孟超傳》通過傳主“個人學術成長曆程”這一主線,以吳孟超所從事的醫學領域肝膽外科門類的國際發展和國內發展狀況為背景,真實展現由他所開創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在臨床、科研和人才培養諸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創新和成果,把傳主吳孟超的學術生涯和貢獻,與肝膽醫學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發展結合起來,按大背景(世界上肝膽外科領域的發展狀況、階段特點、前沿水平等,即傳主的學習背景與學習過程)、中背景(國內肝膽外科領域的研究基礎與發展狀況,即傳主的研究背景與研究過程)、小背景(傳主所在單位的工作環境與科研條件,包括研究基礎、團隊結構、研究方向等)、項目背景(即傳主所從事相關科研題目的來龍去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或傳主對科研課題的選擇等)以及個人成就(即傳主工作的前沿性、重要突破點等)按時間發展順序加以敘述。
《肝膽相照——吳孟超傳》力圖緊扣吳孟超的科學生涯和有關活動,這樣能使傳主學術生涯的步履更凸出、形象更豐滿、性格更生動、內容更濃縮。筆者力求將發生在傳主人生道路上的家事、政事或其他社會活動等與其人生的科學道路關係不大的“枝權”打掉,以免喧賓奪主,讓讀者更明晰地看到這棵挺拔偉岸學術大樹的風姿。
《肝膽相照——吳孟超傳》的寫作遵循以真實為準繩,不推測,不虛構,凡引述的內容儘可能註明出處,且都經過傳主親自審定;對稍有疑問的地方,在文稿送審時筆者都用紅筆清楚地勾畫出來,敬請傳主特別要費神細細查核。《肝膽相照——吳孟超傳》中的議論、評述均尊重史實,即論從史出。力求做到史料翔實,評價公允;不溢美、不拔高,不掩過,不推諉。凡引用他人的評論也都準確註明出處。
筆者認為:根據無限資料以構成的傳記,還應體現其藝術性。資料蒐集的艱辛繁難以及考證的瑣碎艱難,到傳記成文,若所見者為渾如天成的藝術品,不著人工痕跡,則該傳記可算是比較成功了。因此,我理解“所以傳記學家系自史學家始,以文學家終。自史學家始,傳記才不流於虛誕。以文學家終,傳記才顯現其神奇”。這是杜維運先生在《史學方法論》中很有見地的表述,也是筆者在本研究報告撰寫過程中較深刻的體悟。為撰寫《肝膽相照——吳孟超傳》,早期的資料蒐集和查核考證確實是下了好大工夫的,只有如此,真正落筆時才似乎有了渾然天成的可能。在文字表達上,筆者力求流暢;在內容安排上,儘可能線索清晰。眼下,撰文雖屬白描而語言不至太貧乏,雖含議論但還是適量的和客觀的,而且是基於事實有感而發,是筆端的自然流瀉,並力免對傳主作不切實際的評價或拔高。尤其是對市面上已出版的有些傳記中,把吳孟超的不少科研與臨床實踐寫作“第一例”、“首創”,我們經過查證,發現有誤,在追索、甄別後,力求以準確的表達,還事實以真相,使《肝膽相照——吳孟超傳》具有較強的文獻價值。
目前,採集工程所選定的這些老科學家,他們的人生經歷,大體上是相似的,往往可分為:初始期,學習期(大多數人可分為國內、國外二期),活躍期(大致可分為新中國成立後的17年建設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復出時期)和退隱期。
所謂“初始期”,包括傳主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中國小時期一般也被納入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對人的一生髮展至關重要。吳孟超院士是歸國華僑,他5歲時隨母親從福建閩清老家到馬來西亞詩巫去尋找在那裡打工的父親,因此他的國小與國中是在馬來西亞詩巫完成的。1940年回國時本欲赴延安參加抗日,但由於當時無法從昆明赴延安,只能留在昆明以“讀書救國”。
吳孟超在“學習期”的高中和大學均是在因抗日戰爭而遷移至昆明和李莊的同濟大學附中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完成的,並沒有國外留學的人生歷程。他大學畢業那年,剛好迎來新中國的誕生,以後便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當上了一名夢寐以求的外科醫生。
至於“活躍期”的前17年,尤其是在吳孟超決定走攻克肝癌的學術道路後,確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本研究報告在這一段敘述中是花了相當筆墨的。正當他的創新思維噴薄欲出之時,“文化大革命”爆發了,他被戴上了“反動學術權威”帽子,並有“裡通外國”之嫌,專事肝膽科研的“三人研究小組”被勒令解散……這對處於從學術發展高峰一下子跌到谷底的吳孟超來說,畢竟是一段痛苦的回憶。事實上,在這段時期,反映他的學術步履的資料也比較少。好在他處於軍隊院校,較快從動亂中恢復了醫療秩序。二軍醫大遷到西安後,吳孟超從一名肝膽外科手術的高手一下子成了“一根銀針一把草藥”的“赤腳醫生”。不過,這段人生經歷讓他真真切切地接觸了中國最廣大的農民,知道了他們的疾苦,感受到肝膽疾患對百姓生命的損害,認識了讓肝膽外科從普外科中獨立出來的必要性。正是這種生活積澱,為構建嶄新的肝膽外科學科體制,帶來了創新的動力,才有了日後“復出期”創造的幾次人生事業上的大飛躍一創建獨立建制的肝膽外科、獨立建制的肝膽外科的“院中院”,創立三級甲等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和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創建現代化的嘉定新院和實現正在構建的“中國肝癌科學研究中心”的宏圖。
至於一般科學家年逾八旬後往往由於精力體力諸方面的因素而退居科研二線,即所謂的“退隱期”,吳孟超卻是個特例。誠如上述,他目前已年逾九旬,還精神矍鑠地在科研、臨床、教學和行政管理第一線,依然堅持每周二上午的吳孟超專家門診,依然每周安排幾次重大的甚至高難度的手術,依然參加重大的學術會議並親自作報告,依然帶教研究生和指導東方外科研究所的各項工作,依然擔任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的院長,還要經常跑上海北部(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約50公里)的嘉定區在建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新院和“中國肝癌科學研究中心”的工地……他的一切行為是超乎常人想像的。
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耄耋老人,卻依然叱吒風雲,圖的是什麼?
因為他心中有一個非常之志:早日征服肝癌!
有鑒於我們的傳主吳孟超的“超人”風格和“超強”勁頭,他這一路走來也確實是很不容易的。
為文獻記錄和文化積累計,《肝膽相照——吳孟超傳》是按年代順序展開的,分為八個時間段(即八章):割膠少年(1922—194-0)、同濟求學(1940—1949)、勇敢的拓荒者(1949—1958)、理論與實踐的創新(1958—1966)、逆境中的追求(1966—1977)、科學的春天(1978—1996)、人才培養與基礎研究(1996—2006)、永不停止的腳步(2006—2012)。
筆者力求抓住重大事件和學術節點來真實記錄吳孟超的科學步履。在前期的肝膽學術生涯中,傳主側重於戰術上的逐項創新,由臨床問題發現導致的科研攻關,對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一次次創新發展的線條比較明晰;而在“復出期”後,由於傳主作為團隊或學科的領軍人物,思考和實踐的各項活動往往都是巨觀上的和戰略上的,諸如人才培養、學科構建、基礎研究的統盤籌劃等,要將這些多因素多牽連的大事件寫清楚,若以具體年份來敘述,會呈現斷斷續續的“量子化”眉目,故只能以該事件的起始作為敘述的發端,放在相應的(以時間發展為主線的)章節中,並將這些事件的後續進展也一併予以敘述,這樣看似沒有嚴格遵循時間段劃定的表達,實在是為了閱讀理解以及敘述的方便與合理。為此,必須在這裡作個交代,敬請讀者朋友予以諒解。
筆者在采寫中始終記住:“往事因親歷而鮮活,歷史因細節而生動”的格言,落筆重資料和實據,該鋪陳的地方不粗糙,儘可能文字細膩、生動,以方便理解並呈現形象。凡能鋪陳細節而又有根據的,儘可能有些故事性,以增添可讀性,少留下因抽象而造成令人費解的遺憾,也為歷史留下一些生動:畢竟“文無定法”,寫作手法要服務於本研究報告的目的和傳主所從事科研的特色。
為便於讀者梳理吳孟超所走過的科學歷程,在每一章的起首,筆者還專門提綱挈領地書寫了“學術背景與科學足跡”的導言,這興許是我所撰寫的這部研究報告的特色。所謂的“學術背景”提供了同時期肝膽外科國內外有代表性的進展狀況。筆者不可能細細地逐項羅列,畢竟這部研究報告不是專門探究肝膽外科史的專著,只能讓讀者建立起對這門學科發展腳步的大致印象,起到能與傳主的科學歷程有所勾連的作用。要說明的是,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的肝膽外科還是一片空白,由於吳孟超和他的同伴的努力,經過短短20年的奮鬥,作為國人重要疾病譜中的肝癌的外科診治,我國已在不少方面跑到學科領頭的地位了,只要將“學術背景”中所羅列的與正文中敘述的內容稍作分析和比對,讀者就能一目了然了。
所謂的“科學足跡”乃是指我們的傳主吳孟超在這一時間段中最有代表性事件的串聯式簡述,更兼具這一章導讀的功能。倘若將八章起首的“科學足跡”集成起來,應該就是吳孟超的學術簡歷了吧!
歷史不會重演,也無法還原,筆者只能憑所掌握的材料,在筆下盡力去接近它,呈現它。但限於筆者調研的深度、材料掌控的廣度、對學術理解和把握的準確度,又限於時間要求,文中肯定會有瑕疵或記錄不到位的地方。好在我們的傳主吳孟超對本研究報告是細細審核了的,這就讓我鼓起勇氣把《肝膽相照——吳孟超傳》交出來,懇請讀者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