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積

肝積又名肝症《難經·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脈經·平五臟積聚脈證》曰:“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身無膏澤……爪甲枯黑。”

肝積是因多種原因導致肝絡淤滯不通,肝體失卻柔潤,疏泄失職。以右脅痛,或脅下腫塊,腹脹納少及肝瘀證候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

本病即西醫學所說的肝硬變。本病較難治癒,調治不善常並發膨脹或出現大出血、肝厥,還有演變成肝癌之可能。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肝積
  • 其他名稱:肝症
  • 所屬科室:內科 - 內分泌科
  • 傳染性:有傳染性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簡介,診斷依據,鑑別診斷,辨證論治,

簡介

肝積是因多種原因導致肝絡淤滯不通,肝體失卻柔潤,疏泄失職。以右脅痛,或脅下腫塊,腹脹納少及肝瘀證候為主要表現的積聚類疾病。
本病即西醫學所說的肝硬變。本病較難治癒,調治不善常並發膨脹或出現大出血、肝厥,還有演變成肝癌之可能。

診斷依據

1.一般有肝著、蠱蟲病、長期酗酒等原發病史。
2.發病年齡可因原發病不同而異,一般肝癌(肝炎後肝硬變),多發於20~50歲男性,膽癮(膽汁阻塞性肝硬變)以中年女性為多,青壯年發病多為肝熱病後、蠱蟲病患者。發病一般較緩,但肝瘟患者發病快而重。
3.納差,腹脹不適,右脅痛,便溏,乏力,消瘦等為常見症狀,可有肢體紫斑、鼻衄、齒衄,甚至嘔血、黑便等出血症狀。可見性慾減退,男性乳房發育,女子月經失調或閉經。
4.肝臟早期可腫大,晚期縮小,質地均硬,有壓痛,脾腫大,可於頸部、前胸等處發現蜘蛛痣,或見肝掌,面色黧黑晦暗,部分病人可有黃疸。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5.血液檢查見貧血,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早期可正常或輕度改變,晚期絮狀、濁度試驗陽性。血清鹼性磷酸酶多增高。轉氨酶可增高。血清白蛋白減少,球蛋白增加,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例降低或倒置。凝血酶原時間延長,若有腹水呈漏出性。甲胎蛋白(AFP)測定;或可呈短暫陽性,或定量<300ug/L(300mg/ml)。
6.X線鋇餐、食管鏡或胃鏡檢查,可見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B超檢查可顯示門靜脈和脾靜脈增寬,有腹水時可見液性暗區。放射性核素檢查見肝區放射性普遍稀疏,不均勻或見散在的斑點放射減低區,或肝影縮小,脾攝取量增多,脾影增長。

鑑別診斷

1.各種肝症的區別:蟲症有蠱蟲病疫水接觸史,大便檢查有血吸蟲卵或孵化有毛蚴,肝腫大以左葉為主;酒癮有長期飲食而少食的歷史;血症有心悸氣喘、肢體浮腫、脈結代等症;疸症有長期黃疸及“膽疸”特徵,或於肝膽內發現結石,自覺症狀減輕;肝癌有肝瘟、肝熱病、肝著病史。 2.肝癌:右上腹脹痛明顯,病勢進行性迅速惡化,肝大質硬而不平,甲胎蛋白(AFP)持續陽性,或定量>400ug/L(400ng/m1),B超及CT等檢查見肝內占位性病變。
3.肥氣:脾腫大為突出特徵,肝功能檢查常在正常範圍。
4.肝著:常為肝症之早期病變,無明顯脾臟腫大,肝臟未縮小,質地不硬,無食管及胃底靜脈曲張等徵象。
5.鼓脹:常繼發於肝癌,以明顯腹水腹脹如鼓,腹壁青筋顯露等為特徵。

辨證論治

1.肝鬱脾虛證:肋脅脹痛,胸悶腹脹,食慾減退,大便不實或溏,精神不振,舌苔薄白,脈細弦。疏肝健脾。
2.瘀滯肝絡證:右側刺痛,肝臟腫硬,按之痛甚,腹大堅滿,脈絡怒張,面頸胸臂有血痣,絲狀紅縷,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飲,大便色黑,舌質紫紅或有瘀斑,脈細澀。行氣化瘀通絡。
3.寒濕困脾證:右脅疼痛,肝臟腫大,脘腹痞脹,下半身腫,手足不溫,口和不渴,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沉遲。溫中健脾、化濕利水。
4.肝脾氣血兩虛證:右脅疼痛,腹部脹大,面色萎黃,視物昏花,心悸健忘,納少,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健脾益氣、補血養肝。
5.肝腎陰虛證:肝區隱痛,腹脹納差,倦怠乏力,頭暈目眩,口乾口苦,心煩失眠,舌尖紅,苔薄黃,脈弦細或弦數。滋補腎陰、柔肝軟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