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國(惠城區作協主席)

肖建國(惠城區作協主席)

肖建國,籍貫湖北襄陽人,現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委調研室工作,大專文憑,中級職稱,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客座教授,惠州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惠城區委黨校公文寫作特聘講師、惠城區作家協會主席,1999年從湖北襄陽市南下廣東,先後在外資企業和地方黨委部門工作。2000年開始文學創作,已出版長篇歷史小說《東江商魂》,中短篇小說集《男人都是膽小鬼》,小小說集《那年大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建國
  • 民族:漢
  • 職業:作家、公文寫作講師
  • 代表作品:《那年大雪》《東江商魂》
個人簡介,創作概況,小說創作,散文創作,編撰圖書,個人經歷,個人報告,個人作品,個人榮譽,人物言論,

個人簡介

肖建國,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客座教授,惠州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惠城區委黨校公文寫作特聘講師。西湖文藝主編。

創作概況

小說創作

2012年2月在《天津文學》發表短篇小說《我本善良》,同年《小說月報》4期轉載;
2012年3月在《鴨綠江》發表短篇小說《縣長的釣竿》;
2013年11月在《鴨綠江》發表中篇小說《父親是條河》;
2015年8月在《紅豆》發表短篇小說《地炮仗》;
2017年10月在《章回小說》發表中篇小說《落伍者的最後結局》。

散文創作

《蟹洲紅樹林》刊於2016年《南方日報》副刊版;
《紅旗渠的風》刊於2017年11月《南方日報》副刊版,
《母親和一座城》刊於2018年8月《紅豆》,

編撰圖書

2014年編輯出版《惠州市委政法委發展史》;

個人經歷

2015年4月10日,執筆和整理採訪記錄《少女壯志不言愁—湯帶》。
2017年06月05日,應邀參加文學與傳媒學院首屆創意寫作班第五次交流會。
2017年11月8日,在2017年惠城區公務員初任班教學計畫中主講《機關公文與信息綜合工作》
2018年3月23日,參加江北街道辦事處組織召開的公文寫作培訓會並授課。
2018年4月4日,參加惠州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舉辦的“公文寫作芻議——在市城管執法局一席談”的培訓課。
2018年10月20日,參加由文學與傳媒學院與惠州市閱客文學院主辦,廣東閱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崔紹懷博士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同名出版物《多維視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版)研討會。
2018年12月,參加由惠州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東廣電網路惠州分公司共同舉辦的“禮讚40年 謳歌新時代——‘廣電網路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徵文”活動。

個人報告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個人作品

小小說集《那年大雪》
中短篇小說集《男人都是膽小鬼》
長篇歷史小說《東江商魂》
大學生專用教材《公文寫作實訓手冊》
《幸運的來福雞》

個人榮譽

作品《1974年的黃頭繩》獲得“東江書院杯”粵港澳地區小小說大賽三等獎。
作品《我與女兒的“擂台賽”》獲得“禮讚40年 謳歌新時代——‘廣電網路杯’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徵文”活動一等獎。
2007年9月,作品《那年大雪》被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評為第五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二等獎
2010年12月1日,作品《珠江河畔那盞燈》被《作品》雜誌社、廣東省文化館評為廣東省第三屆“珠江情”徵文大賽三等獎
2010年12月13日,作品《爺父子》被第二屆中國(浙江)廉政小小說大獎賽組委會評為第二屆中國(浙江)廉政小小說大獎賽特等獎
2010年12月,作品《街坊》被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全國微型小說年度評選評審會評為第八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三等獎
2012年10月,作品《祝福》被中國微型小說學會評為第十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二等獎
2013年10月,作品《兵》被中國微型小說學會、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評為黔台杯·第二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賽優秀獎
2014年4月,作品《小偷奇遇》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2013年度廣東省民眾文藝作品小品類金獎
2016年12月3日,作品《天獵》被中國·瀟湘法治微小說全國徵文大獎賽組評審員會評為首屆中國·瀟湘法治微小說全國徵文大獎賽優秀獎
2017年7月15日,作品《爺父子》被廣東省小小說學會評為廣東省30年優秀小小說一等獎
2017年8月1日,作品《我是一條槍》被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梅州日報社評為“梅縣客家村鎮銀行杯”全國小小說大賽二等獎

人物言論

肖建國:紀委書記(紀檢組長)由“兼職”變為“專職”,關鍵就是要有所作為。這個“作為”並不是說一定要查處多少幹部,辦多少案件,而是要認真履行職責,在其位謀其政,敢於擔當,敢於負責,使公眾對紀檢機關更加信任。“專職”後的紀檢幹部在抓好單位黨風廉政建設的同時,著重要走好民眾路線,對民眾舉報的違法違紀事件要一查到底,不忽悠,不隱瞞,給個明確答覆。對敢踩“紅線”、闖“雷區”的黨員幹部做到“零容忍”,堅決查處,形成“殺傷力”。否則,再“專職”,派下去的人再多,反腐效果未必就能立竿見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