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儉

肖克儉

肖克儉,電影《我的1919》中塑造的愛國志士。此君是個愛國留學生,1919年巴黎和會,為抗議列強瓜分中國,肖同志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這把遠隔萬里的火,點燃了中國的五四運動。這一悲壯之舉,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肖克儉
  • 登場作品:《我的1919》
  • 年齡:29歲
  • 性別:男
  • 身份:愛國志士
  • 結局:自焚
人物由來,人物介紹,巴黎和會,肖克儉自焚,人物評價,

人物由來

顧維鈞
肖克儉是個虛構的人物,他的出現是《我的1919》編導為了突出劇片主人公顧維鈞而設定的。
《我的1919》是個“命題作文”,是部獻禮影片,是為紀念五四運動而來。故事的主人公顧維鈞卻是真有其人。作為民國著名外交家和年輕的美國公使,顧維鈞是當時出席巴黎和會的最年輕的中國代表之一。《我的1919》實際上就是《顧維鈞的1919》,編導選擇了顧維鈞的1919,從一個個人的角度來回顧歷史,那便函要使故事具有個性色彩。要突出他的嚴謹、才智等性格特徵,便必須在他身邊設立一組人物關係,由此,肖構儉應內容需要而生。這個虛構的人物,在顧維鈞身邊出現,在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巴黎的華僑、華工和留學生與國內的五四運動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樑。

人物介紹

巴黎和會

肖克儉的出現,來自晚年顧維均的回憶。巴黎警察局,羈押室外的過道,肖克儉(二十九歲)跟著一個法國警察向外走來。 他戴了一副細圓邊眼鏡,臉上的線條精緻而細膩;目光犀利有神,閃出一種逼人的光采;身材修長清瘦,顯得有些嬴弱。他有一種詩人的氣質。顧維鈞的記憶里:“肖克儉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他是我兒時最好的朋友。我離開‘聖約翰’大學後,再沒有見過他,直到這年在巴黎重逢。他的變化讓我吃驚。”
肖克儉為爭取華工與法國工人同工同酬而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他年輕美麗的妻子梅,隻身帶著兩箱沉重的報紙、書籍從國內來到巴黎,顧維鈞受肖克儉的委託,到火車站接梅時,梅暈倒在車站大廳里。
肖克儉獲釋後一直積極投入發動民眾、喚醒民眾的工作。但是,他的偏激也使他和朝鮮的革命者一起採取極端的手段爆炸日本代表團的旅館,恰巧,巴黎發生了刺殺法國總理,巴黎和會執行主席克列孟梭,一時間人們議論的矛頭紛紛指向朝鮮和中國。

肖克儉自焚

和會最終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中國國內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也在巴黎集會抗議。顧維鈞和中國代表團多方斡旋,試團扭轉和會決定,均遭失敗。軟弱的北洋政府竟逼代表團曲從列強旨意,在和約上籤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既不願簽字,又無力抗爭,只好避走巴黎,最後代表團剩下顧維鈞和南方軍政府代表王正廷兩人。
顧維鈞和肖克儉對巴黎和會的前景,採取的鬥爭方式產生分歧。梅處在兩人之間,她從崇拜肖克儉,漸漸轉向同情、支持、繼而贊成顧維鈞。顧維鈞在尋找更好的外交鬥爭途徑時,被肖克儉領導的華工、留學生、華僑誤以為軟弱而遭毆打。肖克儉看到巴黎和會帝國主義列強以犧牲弱國利益換取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他慷慨悲歌,給愛妻梅留下遺書,要她“回祖國去,那裡已經在燃燒,那裡將是一片熱土”。

人物評價

肖克儉是個虛擬人物。他出現的目的是烘托靈魂人物顧維鈞的智慧和外交能力,而大背景是巴黎和會,是五四運動的直接起因。他是個悲劇的人物特寫,他是一代憤青的特寫,莽撞、情緒化、有著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卻沒有應對變化的能力和耐心。中國人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籤字,這在外交上並不能算勝利,但至少表明中國人在世界外交事務中突破了一種心理障礙。我們除了說“是”,還可以說“不”。肖克儉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不是英雄的行徑,但至少表明,像他這樣的愛國志士身為炎黃子孫的尊嚴氣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