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濤聲(日本小說家冰室冴子著輕小說)

聽見濤聲(日本小說家冰室冴子著輕小說)

《聽見濤聲》是日本女輕小說家冰室冴子的作品,描寫了不會用語言表達自我感情的高中生們的戀愛和友情。

小說上部起初於1990年1月至1991年12月在月刊《Animage》連載,由近藤勝也繪製插畫。經整理後,由德間書店於1993年2月28日出版單行本。冰室冴子創作的續篇單行本《聽見濤聲Ⅱ因為有愛》由德間書店於1995年5月31日出版發行。《聽見濤聲》文庫版(上下兩冊)由德間書店於1999年6月30日出版發行。原作小說中文版,在台灣由貓巴士出版社於2007年出版發行。

1993年,冰室冴子的小說《聽見濤聲》(改編自小說第一部)被吉卜力工作室改編成劇場版動畫,並於5月5日以TV動畫單元劇的形式在日本電視台播出,收視率高達17.4%。此小說也因此成為冰室冴子最著名的作品。

1995年12月25日,輕小說《聽見濤聲》被改編為電視單元劇在朝日電視台播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聽見濤聲》
  • 外文名稱:海がきこえる;Ocean Waves
  • 作品別名:聽到濤聲,海潮之聲,聽到浪濤(誤)
  • 創作年代:1990-1995
  • 文學體裁:輕小說
  • 作者:冰室冴子
內容梗概,作品目錄,小說插畫,創作背景,作品評價與賞析,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聽見濤聲》
考上東京私立大學的杜崎拓,來到東京自行住宿。在某個巧合之下,他看到了自己保有的一張去夏威夷畢業旅行時,所拍下的武藤里伽子的照片,開始想起自己與她之間的點點滴滴。而拓的大學生活也隨之開始了。
聽見濤聲
《聽見濤聲II~因為有愛》
小說的續篇。拓回到東京,再度展開大學生活。他處於成為有婦之夫婚外情對象的學姐津村知沙,以及父親離婚後,其再婚對象卻懷孕,因此而苦惱的里伽子兩個女孩之間持續成長,迎接冬季的來臨。

作品目錄

《聽見濤聲》
第一章:儘是離愁
第二章:男子漢
第三章:里伽子
第四章:再見里伽子
第五章:溫柔的夜晚
第六章:聽見濤聲
《聽見濤聲Ⅱ因為有愛》
第一章:夏末
第二章:心理康復
第三章:戰爭的理由
第四章:比外人還遠
第五章:因為可憐所以可愛
第六章:因為有愛
最終章:聽見濤聲
特別番外篇:海邊的里伽子

小說插畫

創作背景

本作品是以日本高知縣高知市一所高中為場景,敘述由東京來的轉學生武藤里伽子,和同班同學杜崎拓之間淡淡的戀愛故事。全書以男主角杜崎拓的第一人稱觀點寫成。起初於1989年期間;雜誌《Animage》編輯部提議想讓月刊增加多元化的內容、而非單一偏向動畫方面的報導,而冰室冴子先前也觀看了吉卜力動畫《魔女宅急便》有所感觸、想提筆寫出一篇像動畫結尾中充滿青春洋溢風格的故事促成了連載契機。當時在月刊《Animage》連載的小說插圖,同由《聽見濤聲》動畫版作畫監督近藤勝也繪製。
1995年冰室冴子發表續作《聽見濤聲II~因為有愛》(海がきこえるII~アイがあるから~),與前作不同為直接發行單行本、而非連載在雜誌上。續作的章節插圖則同由近藤勝也負責。
聽見濤聲
《聽見濤聲》文庫版(上下兩冊)由德間書店於1999年6月30日出版發行。

作品評價與賞析

解說《聽到濤聲》的浪漫主義
文--東京都立大學助教授 社會學博士 宮台真司
【動畫版《聽到濤聲》的衝擊】
我至今曾經兩次圍繞動畫版《聽到濤聲》寫過文章。這部動畫,於93年5月5日傍晚,在日本電視系列頻道中播放。僅關東地區就達到了17.4%這樣極其少見的高收視率。監督是以《Creamy Mami》著名的望月智充氏,作畫監督與人物設計是《魔女宅急便》的近藤勝也
第一篇評論文刊登在名叫《亞文化群神話解體》的書上。如果說宮崎駿和高田勲的動畫追求[吸菸時打開窗戶]這樣的“動作的真實感”,那么望月·近藤的動畫就是追求少女漫畫一樣的“關係的真實感”。這是我在把這一點作為日本動畫史上史無前例的東西來讚揚。下面將稍做解說。
著眼漫畫,存在著1.描寫普通情況下不可能有的波瀾萬狀體驗的“代理體驗故事”和2.作為描寫自我和他人的關係的“關係性故事”這樣兩種系列。本來漫畫也受少女少年小說的傳統影響,一開始只有“代理體驗故事”。73年以後的少女漫畫裡,“關係性故事”開始盛行。
但是在動畫上,在那之後仍然全是“代理體驗故事”。一部分機器人動畫雖然受到少女漫畫的影響(《MACROSS》等)。但其中描寫到的關係性只有幼兒程度。在經過少女漫畫鍛鍊的女孩子來看,大都是幼稚得可笑的故事。
第二次接觸這個作品是在一本叫《世界末的作法》的書上。上面講了我與剛剛完成《側耳傾聽》的宮崎駿氏對談時,讓他惱羞成怒的事情。我說了這樣的話:一年前同樣在GHIBLI工作室製作的《聽到濤聲》有意思多了,對《側耳傾聽》感動的怕是只有低學年的小學生或是老爺爺老奶奶吧。
宮崎動畫中登場的少女總是又堅強又溫柔,象母性一樣的理想存在(拉娜,娜烏西卡,茜塔...)。哪兒有這樣的傢伙?但是在《聽到濤聲》中,明確的出現了“現實的少女”。對,就是在男孩子的眼光看來,完全不能理解的女孩子的形象。就像武藤里伽子一樣。
過去,不管是在少年漫畫還是在少女漫畫裡,到處充滿著“應該”。開朗堅強正直的少年與清純正直美麗的少女,一定會迎來光輝燦爛的未來。所以“應該”相信未來地去生活...。但是在73年以後的少女漫畫裡“應該”開始消失。我“是”既不美麗不坦誠,而且不聰明的平凡女孩,這樣的我也可以嗎...。“可以的”,少女漫畫這樣回答。
77年以後,被肯定的“是”,不再局限於“內向的我”,而是擴展為描寫雙親不和不倫沒有愛的性等“因為複雜的關係而煩惱的我”。少女漫畫向著[傳達給讀者,在複雜又充滿著不合乎期待的現實里,不會消沉墮落的生活而必要的心理準備與基本智慧]進化了。但是把這一點融入動畫的,至《聽到濤聲》為止從未有過。
【比動畫版更出色的原著的秘密】
可是老實說,我覺得動畫版比起氷室冴子的原作退步了。舉個例子。成為大學生,回到東京的里伽子對高知的友人說,“在東京,有我想見的人,那個人啊,是在浴缸里睡覺的人”。這個是原作里沒有的鏡頭。這種[預定調和](對男孩子來說的拯救)削弱了原作的魅力。
原作魅力的秘密是什麼?追究這一點必須知道少女漫畫的歷史。不是天馬行空的代理體驗,而是描繪在自己身上也可能發生的關係性。少女漫畫70年代以後開始向描寫複雜的關係性進化。其顛峰大概是在86年前後。七繪木宅的《火熱旅途》,矢倉勿總子的《海之天邊》,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
同時,這時候《少年跳躍》發行量也突破了400萬部,少年漫畫也迎來了高潮。一方是打倒敵人,然後出現更加強大的敵人...這樣單純的戲劇性。另一方是唯讀讀漫畫也能體驗到和在現實里生活一樣的痛苦感覺的複雜關係性。少年文化和少女文化從此產生了尖銳的分化。
但是,這樣的少女漫畫87年以後開始急速的下降。一個原因是女孩子從漫畫“畢業”的年齡降低了。另一個原因是這些一直讀漫畫的女孩子明顯的變成了“行不通”的孩子了。這些事情,在90年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統計調查中得到了明確的驗證。
小時候讀《好夥伴》《ribbon》,國小3年級以後增加《別冊marguerite》,到了中學自己也憧憬擁有美妙的戀愛...。但是到了中學,就要面對自己是善於戀愛還是不善於戀愛的現實。善於戀愛的女孩子從漫畫畢業走向現實,不善於的則成為《花與夢》派,而繼續讀《別冊marguerite》的是體育系...。基本形成了這樣的局面。
像這樣,對許多孩子來說,從中學時代開始戀愛與性已經成為現實的東西,少女漫畫本身所描寫的關係性也漸漸倒退為單純的事情。因為不懂得戀愛才去讀漫畫?我想不是這樣。正好相反,正因為現實變得自由,自己能夠去戀愛了,複雜的浪漫主義才變得無法實現。
第一,浪漫主義的成立需要差異,但是這個差異卻在失去。因為許多東西變得自由了,境界開始消失。
第二,作為浪漫主義的成立條件,情報的不完全性非常重要,但是隨著情報化社會越來越向完全情報化接近,這一點漸漸變得不可能。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失去浪漫,少女漫畫就將衰退】
別居婚與事實婚的增加,使結婚與非結婚的境界變得曖昧。安樂死開始得到人們接受,使自殺與非自殺的境界變得曖昧。為了快樂的性增加,使做愛與自慰的區別變得曖昧。
像這樣境界變得曖昧,當然禁忌也就消失了。因此,寄託於婚姻的希望,寄託於性的希望,寄託於死的希望,寄託於交流的希望...這樣的浪漫也就隨著失去依託的對象。結婚和不結婚沒什麼大差別,性與不是性沒有什麼大差別,死與不死也沒有什麼大差別...等等。
在這樣的境界喪失之上,又加上了完全情報化。在複雜的社會,不可能存在“大家都一樣”。什麼是幸福的,必須自己一邊重複著錯誤,一邊自己去決定。可是,自己決定的事物中,也有像中絕或自殺一樣的無法回頭的東西。所以,為了不弄錯,就需要正確而且充分的情報,也就是完全情報。
隨著社會走向複雜,自我決定就愈顯得重要,隨著自我決定變得重要,完全情報就變得重要。這是不可迴避的趨勢。那么怎么辦?諷刺的是,無論什麼都給予了完全情報,人們反而會失去生活的動機。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人們正需要通過不斷地去體驗未知,才能濃密地生存。
我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就是70年代前半時期,不管是戀愛還是性對我們來說全都是些不知道的事情(壓倒的不完全情報)。因為我在男子學校,女孩子們的感覺,在想些什麼完全搞不懂(壓倒的男女界限)。不過也因此,可以自由地產生誤會。正因為有誤會,才產生了浪漫。
現在不一樣。在做什麼之前,怎樣去做結果會怎樣,只要想知道隨時可以知道。發形,服裝,說話方式甚至行為模式都在走向中性化,不論自己是男還是女都變得不再重要。如此一來,支撐少女漫畫複雜關係性的浪漫主義的強度就只有逐漸失去。
【不可能的浪漫就在這裡】
氷室冴子的《聽到濤聲》,連載自少女漫畫最盛期之後過了5年的90年2月至92年1月。不過比最盛期的少女漫畫更加高水準,更令人心痛。從女孩子到男孩子,眾多讀者被這部作品吸引住了。以這個為原作的93年的動畫版,再次強調,從播放時間帶來看,獲得了難以想像的高收視率。
在作為少年漫畫專家的我看來,氷室冴子女士就像是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一樣。然後摸索其中的奧秘,可以洞察到在這個作品裡創造出「不自由」的獨特設定。用剛才的話來說,就是在作品世界中特意加入了一個「不完全情報」和「境界」的發生裝置。
具體說來有很多,這裡讓我們注目以下三點。1.把地方作為舞台。2.以回想為基本展開。3.採用男孩子的視角。如果讓這三點相反,1.以東京為舞台 2.描述現在 3.使用女孩子的視角。這樣的話,《聽到濤聲》的戲劇性就完全無法成立了。
在地方有東京沒有的人間關係的濃密性,避不開人目所以沒有自由。正因為如此,不可以做的事和可以做的事之間的境界必須有所意識才能活下去。再加上因為東京遠在他方,只有有限的斷片式的情報傳進來。所以對在地方的人來說,對東京懷有幻想。武藤里伽子是「東京少女」,就是因為如此。
在東京生活的主人公·杜崎拓回想在地方的高校時代生活這一點也很重要。在地方,而且年輕的時代,被境界圍繞,處於不完全情報中。所以從現在來看以前簡直不可思議的頓感,因為頓感所以曾經敏感。現在境界的圍繞解除了,接近完全情報,因為變得敏感了所以變得頓感了。所以,回憶才讓人如此心痛。
當然不使用回想,完全以地方高偏差值校為舞台的戀愛故事或許也能寫出來。但是和十年前不同,現在就是地方的高校,境界的圍繞也同樣被解除,向著完全情報接近。所以,完全這樣做有些勉強。哪怕只有一年兩年也好,採用這樣的回想形式就能夠凸現這些發生在過去的不自由。
【因為自由,所以不自由的我們的遺憾】
最後,用第一人稱敘事的主人公是男孩子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與已經熟悉了像少女漫畫這樣的複雜關係性題材亞文化的女孩子比起來,對適應了[少年跳躍]式的單純的升級題材亞文化的男孩子來說,理解人際關係的契機壓倒性的少。與女孩子相比,男孩子處於不完全情報的狀態。
所以男孩子達不到像女孩子理解他們那樣地理解女孩子。87年階段,高校男子的性體驗率是女子的1.5倍。可是到了94年,反而是女子的性體驗率超了過去,達到了男子的1.4倍。因為相當多的女孩子和年齡相差不小的成年男性交往的緣故。同年代的男孩子根本不是對手。
如果拿當代風格的高中生的女孩子作為主人公的話,由於掌握過多的情報接近了完全情報,戀愛故事就變成了泡沫劇,連滑稽喜劇都稱不上了。除非拿個實在不怎么樣的女孩子來做主角。而用男孩子作主角的話,換在女孩子身上就只有10年以上的不自由的程度,所以戀愛故事必須的浪漫成分就產生了。
比如有一段很典型的情節。杜崎拓因為懷著一種鄉下式的友情重於愛情的善意,對喜歡上里伽子的好友-松野豐總是退讓。因為這種心理作怪,所以拓完全不明白里伽子的真實心情。所以讀者就無法想到,里伽子的心情,不明白里伽子的拓的心情,和能夠明白他們兩人的松野的心情。
不過對於這種局限在鄉下小圈子的,處於不完全情報下的主人公·拓,讀者們應該不會認為他好傻好可憐,反而會覺得羨慕和覺得他很耀眼。「是啊,在不久前呆過的地方都市裡,這樣的男孩子好多,我也是其中一個」,象這樣想的男性,還有「我與這樣的男生戀愛過呢」這樣想的女性應該很多。
我們從「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局限中解脫出來,關於同性與異性的情報變得可以充分得到。也就是說隨著都市化逐漸變得自由。但是仔細回味一下,會感到因為自由反而變得不自由了。溫馨的回憶,又酸又甜的心情,焦急不安的火熱的浪漫在離我們遠去。
讓我們回憶起因為不自由所以自由的時代,對,就是能夠聽到濤聲的時代,讓讀者回憶起「自己也應該聽到過濤聲」的感覺。氷室冴子女士的《聽到濤聲》的魅力就在這樣的地方。回顧這些時,有種難以名狀的,令人心痛的感覺滯留在胸口,讓人禁不住流出眼淚。
--------------------
一些詞語的註解及原文對照:
亞文化群--[subculture]
氷室冴子——冰室saeko
[預定調和]--〔哲〕〔(法) harmonie préétablie〕
事實婚--沒有履行相應的法律或宗教形式的結婚。在日本屬於合法的婚姻形式。
做愛與自慰--[sex]與[masturbation]
“行不通”的孩子——いけてないこ
《火熱旅途》——《ホットロード》
《好夥伴》——《なかよし》
《ribbon》——《りぼん》
《別冊marguerite》——《別冊マーガレット》

作者簡介

冰室冴子(1957年1月11日-2008年6月6日),日本小說家,北海道岩見澤市人,是80到90年代集英社的看板作家,其輕快的寫作風格影響了後來的輕小說,作品多為少女小說。
聽見濤聲(日本小說家冰室冴子著輕小說)
中文名:冰室冴子日文名:氷室冴子(ひむろ さえこ)本名:碓井小恵子(うすい さえこ)生日:1957年1月11日1993年,冰室冴子的小說《聽見濤聲》被吉卜力工作室改編成劇場版動畫,成為她最出名的作品。2008年6月6日,因癌症51歲早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