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氏

職姓,宋代編的《百家姓》中未列,現行的多數姓氏書籍中也不曾見。但該姓的確是現行姓氏的其中之一。獲嘉、溫縣兩地的職姓族譜記載其從漢朝到現在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堪稱古老且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職氏
  • 概述:職姓
  • 補充:宋代編的《百家姓》中未列
  • 資料 考述:周禮受姓歷史久等
那么職姓源於何時、何地?原因是啥?始祖是誰?遷徙流布情況如何?筆者依據檔案、資料分別考述如下:
一、周禮受姓歷史久
東漢應劭著《風俗通義·姓氏篇》中載:“周禮有職方氏,其後因官為氏。望出山陽”。徐俊元,張占軍等編的《貴姓何來》書中說:“職氏是用官職作姓氏的,起源於周代”,“據《周禮》記載,有一種官職名叫‘職方’,是夏官的屬官,掌管地圖和四方交納的貢品。職方官的後代有的就用官名中‘職’字作為自己的姓氏。”“周禮”也叫周官,因此獲嘉縣職王村、溫縣西林肇村職姓的祠堂楹聯都為“周官受姓而仕於漢顯於唐越千秋衣冠入故;山陽分脈伯在溫仲在獲隔百里祭祀相通。”綜上說明,職姓最早出現是《周禮》上所載,起於夏朝,且是以官職為姓的,距今將近四千年。
二、職洪顯要稱先祖
職洪是職姓最早的先祖。據獲嘉職王村職姓家譜中所載的明朝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撰寫的碑文,以及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雍正甲辰年(公元1724年)兩次續譜時的序文中均記有“職姓在漢朝元帝時已有趾跡”。所說“址跡”是指職洪在西漢元帝時(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曾任山陽(現在的焦作市)縣令,且他在任時,“一方面打擊奸邪,一方面發展生產。又遍訪民間,有耕而無牛犋者、婚姻而無財聘者,皆重為資給;流民自外來者,量免差徭稅糧;留心在學校,暇則課其勤惰,策其甲乙。由是仁政聞於上,升兗州太守,不數年擢為諫議大夫”,出入朝廷上下,身顯位重,實為職姓的驕傲。
三、山陽分脈祖根地
在西漢元帝時,職洪任朝中諫議大夫,因諫太子事被謫,遂掛冠朝門,回歸山陽縣文真山(在今修武縣境內)。後居家由山陽分別遷往獲嘉(當時稱修武)、溫縣兩地居住,這就是職姓歷史上有名的“山陽分脈”。到宋朝末年,黃河兩岸戰事頻仍,職姓避難山西省洪洞縣,居住在南券橋,這時原來的家譜已遺失。時隔九十多年,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鞏固江山,組織了歷史上有名的“山西大槐樹移民”。依照“招撫流民各歸原籍”的移民政策,職姓兄弟四人有三人需離開山西洪洞縣。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獲嘉職王村職姓族譜中載:“吾祖在洪洞時,兄弟四人聯名富、貴、榮、華,富祖遷於溫縣記曰‘故址’;貴祖遷於獲嘉亦曰:‘故址’;榮祖遷於天津衛今職家胡同是也;華祖仍在洪洞縣南券橋居住。自漢至明一千四百餘年,因前已無譜可考,故以洪洞復遷故里為始雲。”獲嘉縣的職王村和溫縣的西林肇村的兩職姓從明初開始一直往來頻繁,關係密切,並在族譜中規定“每逢子、午、卯、酉年互相車往祭祖”,且規定“祭禮不過千文,祭者不過十人”。因此,不論從“山陽分脈”,還是從“復遷故里”都說明獲嘉縣的職王村、溫縣的西林肇村均是天下職姓的祖根地。
四、異姓同源本一家
“職”其繁體字為“職”,寫起來不太方便,職姓族人有的因凶荒變亂而流離外地,加上文化有限,不識幾個字,因此,出現了族人用“智、只、直、支、郅等筆劃簡單的異字音彷的字來代替“職”字而成姓。職姓在清朝康熙甲午年(公元1714年)續譜時序中稱:“職姓除‘職’字外,又有‘智、只、直、郅’等姓字,異字而間彷佛者,輒以凶荒變亂,流離外郡,亦或目不識丁,從人呼喚。以致一本之根,不相聯屬。”故“智、只、直、郅、支”等姓與“職”姓為異姓同源,本是一家。
五、遷徙分布海內外
職姓人經數千年的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遷徙頻繁、名人輩出。僅獲嘉職姓,歷史上有8個舉人,24個貢生,仕有通判、知縣等,今有副高以上職稱者38人,副縣級以上領導者10人。職姓在獲嘉、溫縣、洪洞、天津均成了名門望族。今職姓人口分布很廣,僅獲嘉一支就分東、西、南、北四門,現已繁衍27代分布在全縣13個村莊以及武陟、輝縣、南陽、方城、漢口、太康等6個市、縣,也有僑居美國、加拿大、法國、菲律賓等國者。
六、遺址勝跡蜚聲遠
獲嘉職姓宗祠創建歷史悠久。1993年又重新仿古擴建。祠中陳列的明朝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九世裔人職鳴皋創修的家譜及清朝舉人職廷聘的畫像堪稱珍貴之極。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職姓是以法制族的典範,清朝修建的“家法堂”,現存還有兩處。1840年以前的古墓保存完好。明清時期的石碑字跡清晰,序文是編史修志不可多得的寶貴地方史料,被定為縣級文物。
綜上所述,對職姓的研究倍感資料不足,加上筆者水平有限,謹作引玉之磚,以與同仁共同商榷。 獲嘉縣檔案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