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景

聲景研究人、聽覺、聲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傳統的噪聲控制不同。聲景重視感知,而非僅物理量;考慮積極和諧的聲音,而非僅噪聲;將聲環境看成是資源,而非僅“廢物” 。聲景是一項聽覺生態學的研究,也是營造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於一般的噪聲控制措施,聲景研究從整體上考慮人們對於聲音的感受,研究聲環境如何使人放鬆、愉悅,並通過針對性的規劃與設計,使人們心理感受更為舒適,有機會在城市中感受優質的聲音生態環境。

聲景研究綜合物理、工程、社會、心理、醫學、藝術等多學科,而研究聲景的學者分布於聲學、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生態學、信息學、通信學、人文地理學、法學、語言學、文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醫學、美學、設計學、音樂學、媒體藝術學等各個領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聲景
  • 外文名:Soundscape
  • 同義詞:聲景觀
聲景的定義,聲景的概念框架,概述,背景,聲源,聲環境,聽覺感受,對聽覺感受的解釋,回響,效果,聲景評價,聲景模擬,聲景案例,聲景的標準化,

聲景的定義

聲景(Soundscape)研究人、聽覺、聲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傳統的噪聲控制不同。聲景重視感知,而非僅物理量;考慮積極和諧的聲音,而非僅噪聲;將聲環境看成是資源,而非僅“廢物” 。
聲景是一項聽覺生態學的研究,也是營造健康人居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於一般的噪聲控制措施,聲景研究從整體上考慮人們對於聲音的感受,研究聲環境如何使人放鬆、愉悅,並通過針對性的規劃與設計,使人們心理感受更為舒適,有機會在城市中感受優質的聲音生態環境。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綱明確指出:“要以提高城市聲環境舒適度為目的,基於聲環境對人主觀感受的影響,開展聲景觀設計研究。”
聲景研究綜合物理、工程、社會、心理、醫學、藝術等多學科,而研究聲景的學者分布於聲學、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生態學、信息學、通信學、人文地理學、法學、語言學、文學、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宗教學、醫學、美學、設計學、音樂學、媒體藝術學等各個領域。
不同領域者從各自的視點出發對聲景進行了定義。在1978年出版的《聲音生態學手冊》中,聲景的定義是被個體或社會所感知和理解的聲環境,它取決於人與聲環境之間的關係,這個定義可指實際環境或意象環境(如樂曲和磁帶)。最近國際標準化組織將聲景定義為:個體、群體或社區所感知的在給定場景下的聲環境。
在20世紀60-70年代由加拿大作曲家默里·沙弗(R.Murray Schafer)等率先展開研究,聲景在學術界及實踐界引起極大重視在2002年成立的歐洲聲景年歐盟的環境噪聲法(END)要求每個城市確定並保護安靜區域的政策出台之後。
聲學及噪聲控制領域的各大重要國際會議上均有定期的聲景專題,而且多本國際知名聲學期刊均出版了基於包括約篇學術刊物及會議論文的聲景特刊。在一系列歐盟項目中,如SILENCE、QCity、CALM、RANCH、MINET、ENNAH等,均不同程度地涉及聲景研究。
鑒於聲景研究的多學科特徵,國際上已建立了一系列跨學科、跨行業的研究聯盟,如 2006年成立的英國噪聲未來聯盟(UK Noise Future Network ),2009年成立的歐洲聲景聯盟(Soundscape of European Cities and Landscapes),2012年成立的全球可持續發展聲景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Soundscape Network)等。國際標準化組織亦於2008年成立了聲景標準委員會ISO/TC43/SC1/WG54,旨在制定評價聲景質量的標準方法。

聲景的概念框架

概述

圖1描述了聲環境的感知、體驗以及理解過程,強調7個基本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1)背景;(2)聲源;(3)聲環境;(4)聽覺感受;(5)對聽覺感受的解釋;(6)回響 (7)效果。
注1:圖1說明聲景是人對聲環境的感知、體驗或理解。然而,實際套用中會傾向於強調對聲源和聲環境的管理或改變。與本標準相一致,它的原理是通過人類對聲環境的感知來測量、評估或者評價聲景。
圖1 聲景感知概念中的要素圖1 聲景感知概念中的要素

背景

背景包括在空間和時間中的人、活動以及地點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可能通過聽覺感受、對聽覺感受的解釋以及對聲環境的回響影響聲景。例如:
a) 除了聲環境,可能影響聽覺感受的因素還包括氣象條件(隨季節改變),聽力障礙和助聽器的使用。
b) 可能影響對聽覺感受解釋的因素包括對聲源和發聲體的態度、經歷和期望(包括文化背景,身處某地的意圖或理由),以及其它感官因素:如視覺印象和氣味。
c) 可能影響聲環境回響的因素包括時段、光線及天氣;情緒、處於此種環境下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對暴露其中的聲音的控制能力,以及個人和他人的活動。

聲源

聲景形成於聲源(如:道路交通、鳥鳴、說話聲、腳步聲等)及其空間和時間分布。

聲環境

正如2.2 節中定義給出的,聲環境是所有聲源產生的經環境改變後到達接收處的聲音。環境的改變包括對聲傳播的影響,例如因氣象條件、吸收衍射混響反射造成的影響。

聽覺感受

聽覺感受是一種神經加工功能,它開始於聽覺刺激到達人耳,是人對聲環境認識和理解的第一階段。聽覺感受會受到聲掩蔽作用、聲源頻譜特性、時域模式和聲源空間分布的影響。

對聽覺感受的解釋

對聽覺感受的解釋(聽覺感知)是指無意識和有意識地處理聽覺信號來產生有用信息,從而可能獲得對聲環境的認識和理解。特定背景下,對聲環境的認識代表著對聲環境的一種體驗。
注4:無意識聽覺感知:例如人腦如何在睡眠期間進行聲信號的處理。

回響

回響包括短期反應、情緒和行為,這有可能改變背景。
示例1:甲某坐在城市公園的噴泉旁,可能會有喜悅和放鬆的情緒反應,因為噴泉掩蓋了周邊的道路交通噪聲,所以,甲某可能選擇停留更長的時間;乙某在公園散步時經過噴泉可能會有煩惱的情緒反應,並會選擇立即離開。

效果

效果是由聲環境促進或造成的一種整體的,長期的結果。它包括態度、信仰、價值觀、行為習慣,訪問者/用戶的體驗(例如:活動,行為和心理狀態)、健康狀況、幸福感、生活品質,以及對社會成本的降低。
示例2:示例1中的甲某可能會決定下周末或“經常”來該公園活動,乙某則可能決定再不會來該公園。

聲景評價

聲景研究的一個關鍵課題是了解聲環境是怎樣在給定場景下影響其使用者的。在現場或實驗室條件下,已有大量多學科、跨學科的研究工作就空間/功能而言,研究了城市街道、城市公共開放空間、公園、學校、公車站、主題街道、腳踏車道、戶外音樂場、賽車場、考古遺址,以及各種室內空間如地下購物街;就聲源而言,研究範圍包括噪聲(如工業、飛機、鐵路、道路、風力發電機等)、積極的聲音(如自然聲)、中性的聲音(如嬰兒啼哭聲)等。聲源特徵影響(如低頻成分、音調和脈衝特性等)方面亦有較多研究;就使用者而言,考慮各種人群,包括特定群體如兒童、聾人、聽力受損的人和盲人,針對社會和人口特徵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研究。
我國高校學者在聲景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實際套用方面已開展大量研究工作。2004年聲景理念引入中國,並明確了聲景的研究範疇;對《詩經》中描述的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活動聲景;中國古典園林聲景意象營造的研究;山地城市公共空間聲景對人群健康的影響機制的探討;將聲景理念引入到中國城市公園設計中,提出聲景的設計三要素;對城市公園中各種聲音的最適宜聲壓級的研究;。
雖然大部分聲景評價基於社會和心理學的方法,一些聲景評價也使用了生理學的方法,例如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探討對人們安靜度的感知,利用心率、呼吸速率和額肌電圖等指標比較聲景元素對愉悅度和興奮度的影響等。聲景評價和其他物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特別是視聽互動作用。研究發現,景觀和聲景滿意度之間,以及在選擇生活環境時景色和安靜度之間均有顯著相關性。語言分析,包括有關辭彙和敘述的語義學研究,亦是聲景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針對聲音和場景感知多樣性的情感層面的分類。
儘管聲景評價方面已經開展了大量工作,但在聲景認知科學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如研究感官知覺中信息組織的方式,以及個人特徵如何決定此方式、注意力如何影響聲景評價、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聲音的含義對聲景評價的影響、心理健康與聲景評價的關係等。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利用腦成像、神經成像、神經信息等領域的方法非常有效。除此之外還包括:視覺和聽覺的互動作用機制;聲景在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套用;不同區域、不同人群的特徵聲音和特徵景觀;聲景遺產保護;聲景圖。

聲景模擬

聲景的計算機模擬包括從物理聲景模型到感知模型等各種類型。在聲環境模擬方面,基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大氣狀況和城市要素),已發展出一系列模型。而聲景感知模型方面還有待發展,其一種模型探索識別在聲景感知中發揮作用的個體感覺、認知和情感機制,並對聲景的趨勢進行再現和解釋。聲源識別與聲景模型亦密切相關,有的模型探索用人類己憶模式來預測聲音被錄製的位置,並確定在給定的位置上聲音事件的組成。另一種方法是人工神經網路,已經用於預測給定場景聲景案例下聲景的感知。

聲景案例

世界各國已經實施了很多實際的聲景項目,如倫敦、柏林、安特衛普、斯德哥爾摩等城市都推進了聲景範例項目:在葡萄牙里斯本某大橋下嘈雜的城市空間,基於自然聲掩蔽效應,利用電聲系統加強自然聲的方法來改善聲景;在英國謝菲爾德市火車站廣場,不鏽鋼的嗓聲屏上設計了流水幕,一方面降低噪聲,另一方面加強自然聲;在英國布萊頓市中心的步行街上,通過播放音樂來舒緩人們的情緒,減少犯罪率。目前歐洲聲景聯盟正在系統地收集聲景案例,總結設計手法。

聲景的標準化

國際標準化組織將聲景定義為:在特定背景情景中下,被一個人或一群人所感知、體驗或理解的聲環境。雖然有人認為標準化會限制聲景的創意設計,但從規劃、設計的角度來看,標準是非常有用的。這些標準不一定是用來給不同的聲景分級,但至少可以為描述和整合各種關鍵因素提供一個標準化的方法。聲景的標準化對於聲景的可比性和再現性,以及可行的測量過程都有重要的意義。
聲景數據的統一性亦至關重要。目前聲景研究使用的方法的不同造成了利用現有數據測試發展新理論的諸多困難,因此在聲景數據的收集中,應採用統一的可比較的格式。就資料庫而言,決定哪些數據可以被納入資料庫非常關鍵,儘管數據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呈現,如視聽記錄、訪談、社會調査得到的表格、使用不同設備和程式逬行的聲學測量等。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聲景標準委員會正在制定統一的聲景調査研究方法,包括問卷調査、聲漫步、深度訪談等,以更利於今後不同研究結果的相互比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