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蒲隆地行動,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在確定蒲隆地局勢繼續對該區域國際和平與安全構成威脅後,依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根據其2004年5月21日第1545號決議,決定建立一次行動,叫做聯合國蒲隆地行動(簡稱聯布行動),以便支持和幫助實施蒲隆地人民為恢復如《阿魯沙協定》所規定的持久和平和實現民族和解所作的努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 主管單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 時間:2004年5月21日
  • 期限:6個月
聯布行動,背景,任務規定,事實和數字,下達檔案,蒲隆地,摘要,介紹,國家政要,自然地理,人口,經濟,文化教育,首都,簡史,外交,

聯布行動

背景

2004年5月21日安全理事會依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決定授權部署聯合國蒲隆地行動,首次期限6個月。
根據決議,2004年6月1日開始部署聯布行動,以便支持和幫助實施蒲隆地人民為恢復如2000年8月28日在阿魯沙簽署的《阿魯沙蒲隆地和平與和解協定》所規定的持久和平和實現民族和解所作的努力。
根據其一致通過的第1545(2004)號決議,安理會還決定聯布行動由負責《阿魯沙協定》執行監測委員會的秘書長特別代表領導,並且起初由現存非洲駐蒲隆地特派團部隊組成。它請秘書長與非洲聯盟協作,確保將對非洲駐蒲隆地特派團的權力移交給他的特別代表。
安理會進一步決定,聯布行動最高編制為包括200名觀察員和125名參謀人員在內的5650名軍事人員、120名人員和適當數量的文職人員。它授權聯布行動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確保通過監督和調查違反情況遵守停火協定;執行國家戰鬥人員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方案中的解除武裝和復員部分;以及監測跨越國界非法武器流動。
聯布行動的任務還包括協助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建立必要安全條件和促進難民及境內流離失所人員自願返回,以及通過保證自由、透明和和平選舉的安全環境協助成功完成《阿魯沙協定》中規定的選舉進程。
安理會對於武器非法流入武裝團伙和運動,特別是流入那些不是和平進程一方的人手中深表關切,籲請各國在無損於蒲隆地國民軍和正在開展整合的警察力量的前提下制止此類流入。安理會還請秘書長與蒲隆地鄰國締結協定,使聯布行動部隊能夠在執行任務可能需要時為追擊武裝戰鬥人員跨越它們的國界。
此外,安理會要求秘書長保證,他的蒲隆地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特別代表協調各自特派團的活動,分享各自所有軍事情報,特別是有關武裝分子跨界行動和販運軍火的情報,以及聯合他們的後勤和行政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
安理會強調必須充分和無條件地執行《阿魯沙協定》,並要求各方履行該協定義務,使選舉進程,特別是立法選舉在2004年10月31日前舉行。
安理會還重申需要促進和平和民族和解,並推動問責制和尊重人權,以及敦促政府、專門機構、其它多邊組織、民間社會和各會員國按照《阿魯沙協定》加緊努力,成立事實與和解委員會。
聯合國秘書長在由其發言人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歡迎安理會有關建立聯布行動的決定,並說這一決定為蒲隆地和平進程翻開了新的一章。秘書長讚揚蒲隆地人民為推動阿魯沙和平進程所做的決定性努力,並籲請他們及其領導人抓住這一獨特機會,進一步尋求民族和解和促進籌備全國選舉。
欲了解聯布行動建立前蒲隆地事態更多背景情況和聯合國在和平進程中的作用,請參閱2004年3月16日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的報告(S/2004/210)。
欲了解最新聯布行動的情況,請參閱2005年5月19日秘書長的報告(S/2005/328)。

任務規定

聯布行動在其能力範圍內和在其武裝單位部署區,並在同人道主義和發展界協調下,使用一切必要手段執行下列任務:
通過監測停火協定的執行情況並調查違反協定事件,確保停火協定得到遵守,
促進當前蒲隆地各派部隊之間重新建立信任,在其解除武裝前集結點進行監測和確保全全,收繳和保管武器和軍事物資以便適當處置,並協助根據停火協定的要求解散民兵,
進行戰鬥員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國家方案的解除武裝和復員部分,
監測蒲隆地武裝部隊及其重武器進駐營地的情況,並監測須解除武裝和復員的人員解除武裝和復員的情況,
同聯合國組織剛果民主共和國特派團(聯剛特派團)合作,並酌情同第1533(2004)號決議第10段所述專家組合作,儘可能監測跨國界、包括跨越坦噶尼喀湖的非法武器流動,
協助創造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必要安全條件,便利難民和國內流離失所者自願回返,
協助順利完成《阿魯沙協定》規定的選舉進程,辦法是確保為舉行自由、透明及和平的選舉創造安全的環境,
在不妨礙蒲隆地過渡政府的責任的前提下,保護面臨緊迫的人身暴力威脅的平民,
確保聯合國人員、設施、裝置和設備受到保護,以及確保ONUB人員的安全和行動自由,並酌情協調和進行排雷活動以支持它執行任務規定;
決定ONUB應在其能力範圍內,並在不妨礙其執行上文第5段所規定的任務的前提下,向過渡政府和當局提供諮詢和協助,以協助它們努力:
監測蒲隆地的邊界,特別注意難民的情況和戰鬥員的動向,尤其是在錫比托克省的動向,
進行體制改革以及組建統一的國防部隊和國內治安部隊,尤其是對警察進行訓練和監測,同時確保它們是民主的、充分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部隊,
進行選舉活動,
根據《阿魯沙協定》完成司法和懲罰教養系統的改革,
同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密切聯繫,確保促進和保護人權,尤其關注婦女、兒童和弱勢人員,並調查侵犯人權行為以杜絕有罪不罰的現象;
還決定ONUB應同蒲隆地政府和當局及其國際夥伴合作,確保它們的工作協調一致,以期協助蒲隆地政府和當局:
在該囯全境恢復國家權力和公用事業,包括和司法機構,
同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和聯剛特派團聯繫,執行戰鬥員及其家屬、包括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戰鬥員及其家屬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國家方案,尤其注意婦女和兒童的特殊需要;

事實和數字

地點:蒲隆地
總部:蒲隆地布瓊布拉
持續時間:2004年6月至2006年12月31日
目前授權期限:2006年12月31日(見第1692號決議)
代理秘書長特別代表:
紐雷丁·沙蒂(蘇丹)
秘書長副特別代表, 聯合國駐地和人道主義協調員, 聯合國開發署駐地代表:
優素福·馬哈穆德 (突尼西亞)
部隊指揮:
德里克·穆布依塞洛·穆戈維比少將(南非)
警察專員: Ibrahima Dialo(馬里)
編制:
受權總編制:5650名軍事人員,包括200名軍事觀察員;120名聯合國警察,434名國際文職人員,170名聯合國志願人員和446名當地文職人員。(S/2004/210/Add.1)
目前編制(2006年11月30日):共1745名制服人員,包括1656軍人,75名軍事觀察員和14名聯合國警察,外加256名國際文職人員,339名當地文職人員和98名聯合國志願人員。
軍事人員提供國:阿爾及利亞、比利時、貝寧、波札那、荷蘭、布吉納法索、查德、中國、埃及、衣索比亞、甘比亞、加納、瓜地馬拉、印度、約旦、肯亞、馬拉威、馬來西亞、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尼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巴拉圭、菲律賓、葡萄牙、大韓民國、羅馬尼亞、俄羅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南非、泰國、多哥、突尼西亞、烏拉圭、葉門和尚比亞。
人員提供國:貝寧、布吉納法索、喀麥隆、馬達加斯加、馬里、尼日、澳大利亞、甘比亞、馬來西亞、烏拉圭。
死亡人數:
21名軍事人員
1名聯合國警察
1名國際文職人員
1名當地文職人員
________________
總計24人
籌資辦法
財政方面:特別賬戶分攤
擬議臨時預算: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8239萬美元。

下達檔案

2004年5月21日安全理事會依照《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決定授權部署聯合國蒲隆地行動,首次期限6個月。
根據決議,2004年6月1日開始部署聯布行動,以便支持和幫助實施蒲隆地人民為恢復如2000年8月28日在阿魯沙簽署的《阿魯沙蒲隆地和平與和解協定》所規定的持久和平和實現民族和解所作的努力。
根據其一致通過的第1545(2004)號決議,安理會還決定聯布行動由負責《阿魯沙協定》執行監測委員會的秘書長特別代表領導,並且起初由現存非洲駐蒲隆地特派團部隊組成。它請秘書長與非洲聯盟協作,確保將對非洲駐蒲隆地特派團的權力移交給他的特別代表。
安理會進一步決定,聯布行動最高編制為包括200名觀察員和125名參謀人員在內的5650名軍事人員、120名人員和適當數量的文職人員。它授權聯布行動使用一切必要手段,確保通過監督和調查違反情況遵守停火協定;執行國家戰鬥人員解除武裝、復員和重返社會方案中的解除武裝和復員部分;以及監測跨越國界非法武器流動。
聯布行動的任務還包括協助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建立必要安全條件和促進難民及境內流離失所人員自願返回,以及通過保證自由、透明和和平選舉的安全環境協助成功完成《阿魯沙協定》中規定的選舉進程。
安理會對於武器非法流入武裝團伙和運動,特別是流入那些不是和平進程一方的人手中深表關切,籲請各國在無損於蒲隆地國民軍和正在開展整合的警察力量的前提下制止此類流入。安理會還請秘書長與蒲隆地鄰國締結協定,使聯布行動部隊能夠在執行任務可能需要時為追擊武裝戰鬥人員跨越它們的國界。
此外,安理會要求秘書長保證,他的蒲隆地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特別代表協調各自特派團的活動,分享各自所有軍事情報,特別是有關武裝分子跨界行動和販運軍火的情報,以及聯合他們的後勤和行政資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
安理會強調必須充分和無條件地執行《阿魯沙協定》,並要求各方履行該協定義務,使選舉進程,特別是立法選舉在2004年10月31日前舉行。
安理會還重申需要促進和平和民族和解,並推動問責制和尊重人權,以及敦促政府、專門機構、其它多邊組織、民間社會和各會員國按照《阿魯沙協定》加緊努力,成立事實與和解委員會。
聯合國秘書長在由其發言人發表的一份聲明中歡迎安理會有關建立聯布行動的決定,並說這一決定為蒲隆地和平進程翻開了新的一章。秘書長讚揚蒲隆地人民為推動阿魯沙和平進程所做的決定性努力,並籲請他們及其領導人抓住這一獨特機會,進一步尋求民族和解和促進籌備全國選舉。
欲了解聯布行動建立前蒲隆地事態更多背景情況和聯合國在和平進程中的作用,請參閱2004年3月16日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的報告(S/2004/210)。
欲了解最新聯布行動的情況,請參閱2005年5月19日秘書長的報告(S/2005/328)。

蒲隆地

摘要

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

介紹

國名:蒲隆地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rundi)
獨立日:7月1日(1962年)
國慶日:7月7日(1962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兩道交叉的白色寬條將旗面分成四個三角形,上下兩個相等,為紅色;左右兩個相等,為綠色。旗面中央是白色圓地,內有三顆帶綠邊的紅色六角星,呈品字形排列。紅色象徵為爭取自由而鬥爭犧牲者的鮮血,綠色象徵所期望的進步事業,白色代表和平存在於人類中間。三顆星象徵“團結、勞動、進步”,同時也代表蒲隆地三個部族——胡圖族圖西族特瓦族,及其團結。
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國徽:為盾徽。紅色盾面中繪有一個金色的獅子頭,盾徽背後交叉豎著三支矛,下面的白色綬帶上用法文寫著“團結、勞動、進步”。
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國歌:親愛的蒲隆地,喔,美好的國家,你處於和各國相協調的地位,十分完美,十分光榮地取得了獨立。你被傷害,被殘殺,依然保持著自主。當時候來到,你一躍而起,自豪地躋登於自由人民之列。接受各國的祝頌吧,接受你的兒女們的敬意吧。願你的聲名在全世界發出迴響。親愛的蒲隆地,我們祖先的神聖的遺產,認識你的主權的尊嚴。你還著熱忱,具有榮譽感。歌唱你重獲的光榮和自由吧。親愛的蒲隆地,值得我們熱愛的對象,我們誓以心、手和生命為你高尚地服務。但願把你給予我們的上帝,保佑著你為我們所崇敬,在統一的庇護下,在和平、歡樂和繁榮中。

國家政要

總統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2005年8月19日當選,26日宣誓就職。
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Pierre Nkurunziza) 生於1963年,1990年畢業於蒲隆地大學,主修體育教育,畢業後留校任教。1993年蒲隆地因部族衝突引發內戰。1995年,圖西族士兵進攻蒲隆地大學,恩庫倫齊扎在混戰中險些喪生。同年,他以士兵身份加入當時的胡圖族反政府武裝“保衛民主力量”。1998年,他出任該組織副秘書長,並於2001年當選為主席。此後,“保衛民主力量”曾一度出現分裂。2004年,恩庫倫齊扎重新恢復主席職務。
2003年11月,“保衛民主力量”領導人恩庫倫齊扎與蒲隆地總統恩達伊澤耶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簽署了和平協定,結束了曠日持久的內戰。根據協定,“保衛民主力量”成為蒲隆地的一個政黨。恩庫倫齊扎擔任過渡政府中負責良政和國家總監察事務的國務部長。2005年8月19日當選總統,26日宣誓就職。
1993年7月1日新當選總統梅爾基奧爾·恩達達耶於10月21日在軍事政變中遇害,代總統恩蒂班通·加尼亞於12月27日就任。總理帕斯卡爾·菲爾曼·恩迪米拉於1993年7月上任。
蒲隆地主要的政黨為蒲隆地民族統一進步黨,簡稱烏普魯納黨;蒲隆地民主陣線,簡稱民陣,執政黨。
軍事政變
皮埃爾·恩庫倫齊扎
1996年7月25日,蒲隆地由圖西族控制的軍方宣布,它已廢 黜恩蒂班通加西亞(胡圖族人)總統,任命前總統、圖西族人皮埃 爾-布約亞為總統。據悉,恩蒂班通加西亞已逃往美國駐蒲隆地 大使館避難。非洲國家紛紛強烈譴責蒲隆地政變。聯合國秘書長 加利對新聞界發表的一份聲明說,國際社會絕對不會接受武力或 別的非法手段在蒲隆地實現的政府變更。他還說:“武裝力量同 時也應該認識到,軍事政變將不能解決蒲隆地的任何問題,只可 能會加強各派之間的暴力。”

自然地理

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剛果河(薩伊河)的分水嶺;裂谷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河網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
聯合國蒲隆地行動

人口

734萬(2004年),由胡圖(85%)、圖西(13%)和特瓦(2%)三個部族組成。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官方語言。居民中57%信奉天主教,10%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伊斯蘭教

經濟

蒲隆地為農牧業國家,是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其發展經濟的困難在於國家小,人口多,資源貧乏,無出海口。1991年蒲隆地政府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簽訂第三階段(1991~1994年)結構調整計畫協定,強調優先發展農業,扶植多種經營,發展農產品加工,改善交通運輸,擴大對外貿易,整頓國營企業,以及私營化等,進行全面改革。199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2291億布法郎。貨幣單位為蒲隆地法郎,匯率為262.1布法郎兌1美元(1993年12月10日)。
礦藏主要有鎳、泥炭、鈰、鉭、錫等。森林覆蓋面積僅為國土的3%。工業主要有農產品加工、紡織、捲菸和發電等。90%以上人口從事農牧業。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大米、高粱、薯類、芭蕉等。經濟作物有咖啡,茶葉、棉花,大部分供出口。牧場占全國面積的30%。80年代後,交通運輸、商業、銀行、社會服務業逐年有所發展。蒲隆地為內陸國家,沒有鐵路,交通不便。公路總長7500千米。首都布瓊布拉為交通樞紐,出口商品須陸運過盧安達、烏干達抵肯亞的蒙巴薩港出海,全長2025千米。水運方面的主要航道是坦噶尼喀湖,航線總長175千米。由坦噶尼喀湖南下經坦尚尼亞基戈馬港,轉鐵路抵三蘭港港出海,全長1428千米。主要港口為布瓊布拉港。首都國際機場可起飛大型客機。比利時、法國、坦尚尼亞、衣索比亞、盧安達、喀麥隆、薩伊等國有定期航班飛往布瓊布拉。蒲隆地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主要出口產品有咖啡、茶葉、棉花、皮張等,進口為工業原料、機器設備和消費品。最大貿易夥伴為歐洲共同體。主要對象是比利時、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和日本。外援主要來自比、法、德以及歐共體和聯合國機構。

文化教育

全國實行國小義務教育制。最高學府為蒲隆地大學。報刊主要為官方發行的法文日報《新生報》和基隆迪語的周刊《團結》。蒲隆地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蒲隆地革命之聲電台為國家所辦,用基隆迪語、法語英語斯瓦希里語廣播。蒲隆地電視台用基隆迪語和英、法語播出。

首都

布瓊布拉 (Bujumbura),人口40萬(2000年)。年平均氣溫在攝氏22至26℃左右。
布瓊布拉舊名烏松布拉。在國境西部,坦噶尼喀湖東端北岸。人口20萬(1982)。公元19世紀末是德國殖民者侵略非洲中部的基地,後又為德國和比利時統治盧安達(今盧安達)-烏隆迪(今蒲隆地)的據點。 現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咖啡、棉花和畜產品等貿易甚盛,也是淡水漁業基地。有農產品加工、食品、織布、水泥等小型工業,產值占全國大半。為重要水陸聯運樞紐,全國進出口門戶。公路通連盧安達薩伊坦尚尼亞和國內主要城鎮。由此經坦噶尼喀湖至坦尚尼亞基戈馬,轉鐵路出印度洋,是對外聯繫的要道,承擔全國進出口貨物80%以上,並轉運盧安達部分貨物。建有國際航空港。1960年建立的布瓊布拉大學是國內唯一大學,還有工業研究所和社會教育中心。城市背山面湖,氣候宜人,景色優美,市內樹木蔥翠,花團錦簇,旅遊設施不斷擴充,是發展中的遊覽城市。

簡史

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0年淪為“德屬東非保護地”。1916年被比利時軍隊占領。1922年成為比利時的委任統治地。1946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蒲隆地交比利時託管。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大通過關於蒲隆地獨立的決議,7月1日布宣布獨立,實行君主
蒲隆地
立憲,稱蒲隆地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孔貝羅首相發動政變,廢黜恩塔爾五世,宣布成立蒲隆地共和國,自任總統兼總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總參謀長巴加紮上校為首的一批軍官推翻了米孔貝羅政權,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員會主席、共和國總統。1984年8月布舉行全民選舉,巴當選為總統。1987年9月布約亞少校發動政變,推翻巴加扎政權,組成救國軍事委員會,布約亞任軍委會主席、共和國總統。宣布中止憲法。1988年8月北部地區發生流血騷亂,致使5000餘人喪生,4萬多人逃往鄰國盧安達。騷亂平息後,布約亞總統宣布成立“民族團結協商委員會”,並於同年10月19日改組政府,增設總理。1990年5月,政府公布“民族團結憲章草案”,12月,布民族統一進步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憲法草案”,組成了由圖西和胡圖兩個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員會,以取代原最高權力機構—救國軍事委員會。1992年3月13日頒布實施布獨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憲法規定,布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總統以單名兩輪制普選產生,任期五年。

外交

奉行睦鄰友好、不干涉別國內政、不結盟及國際合作的外交政策。重視睦鄰友好,希望通過地區合作推動本國內部問題的解決,支持非洲經濟一體化計畫,重視同西方國家關係,呼籲國際社會關注布局勢並對布提供援助。 蒲隆地奉行睦鄰友好,不干涉別國內政、不結盟、國際合作和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政策。
曾慶紅與蒲隆地副總統會談
1963年12月21日蒲隆地與中國建交。1965年1月29日蒲隆地單方面宣布中斷兩國外交關係。1971年10月13日復交。
比利時是蒲隆地前宗主國,兩國關係密切。比利時在農牧、教育衛生等方面向蒲隆地提供財經、技術援助。兩國簽有經濟技術軍事文化等合作協定。1988年法國對蒲隆地援助約2700萬美元。兩國首腦多次互訪。美國是蒲隆地咖啡的大買主。美國在醫療、衛生、農業、環保、能源和培訓等方面向蒲隆地提供援助。布約亞執政後,美國支持蒲隆地實行協商對話、民族和解政策。
蒲隆地重視加強同鄰國的友好關係。1990年10月,數千名流亡在烏干達的盧安達圖西族武裝難民對盧安達發動進攻,蒲隆地政府迅即關閉布盧兩國邊界,以防止蒲隆地境內盧安達難民回國支持動亂;同時配合薩伊烏干達等國進行調解,以和平解決盧安達難民問題。
奉行睦鄰友好、不結盟和支持民族解放運動的政策;主張國際合作。
與中國關係:1963年12月21日,蒲隆地與中國建交。1965年1月29日,布單方面宣布中斷與中國的外交關係。1971年10月13日,中布兩國復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