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斯樓(福建龍巖永定區土樓)

聚斯樓(福建龍巖永定區土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永定聚斯樓,坐落在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岐嶺鄉龍湖村,是福建方型客家土樓傑出代表之一,由凹下陳氏十四、十五世祖陳海龍、陳順亭父子於清朝乾隆丙辰年建造,迄今已有279年歷史。該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主樓)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土木結構,高3層,每層25間(含中軸上的正廳),共75個房間。樓內天井開闊,正中有一構造精緻的回廳,西南側有口水井,清澈見底,水質甘甜。樓的外圍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廂房。聚斯樓以內部空間設計錯落有致,釆光通風絕佳,冬暖夏涼而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斯樓
  • 地點: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岐嶺鄉龍湖村
  • 形狀:呈方形
  • 占地面積:約1080平方米
建築概況,歷史沿革,

建築概況

該樓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80平方米(主樓)建築面積3240平方米,土木結構,高3層,每層25間(含中軸上的正廳),共75個房間。
聚斯樓

歷史沿革

建造者:由凹下陳氏十四、十五世祖陳海龍、陳順亭父子於清朝乾隆丙辰年建造。
凹下陳姓家族創業史:一世祖鄧三九郎播遷入永,生五子(文秀、文滿、文浩、文質、文光),次子文滿公開基古洋,歷十世繼厚公(字鳳崗),成鳳崗房。鳳崗公生五子(元樞、元機、元植、元彬、元相),人丁始旺,至孫輩有男丁11人,外含侄孫輩總男丁61人。時為農耕年代,地少人多,十二世祖應恆公、應炤公、應絲公(中山房)堂兄弟三人,結伴外出謀生。一日路旁見一人奄奄一息,兄弟三人急忙施救。此人原是風水大師,為報答救命之恩,引三兄弟至岐嶺龍湖,據自身雲遊勘輿所獲指點風水寶地。下屋(今龍湖國小旁)地形為五鬼運糧,居此立大發,然不長久,發後必搬家。凹下(現聚斯樓址)地形下山臥虎,宜世代居住,代代人才輩出。時龍湖已播遷眾多姓氏,凹下已為江姓、劉姓先居,在此建基必受排擠,天機泄漏,定不能成事。於是兄弟三人先在下屋建房暫住。他們憑一身手藝(應恆公善鐵匠,應炤公善切煙,善經營菸絲生意,應絲公善木匠)團結協作,勤儉持家,到兒輩果大發。
聚斯樓
興建過程:應恆之子廷奎公生四子(長子仁忠,字海源,次子仁孝,三子仁廉,字海龍,四子仁節)。因風水大師話語在耳,又見凹下寶地一時難得,應熾公、應絲公後代開始外遷,恆公之孫海源回遷古洋,仁孝、仁節遷江西。他們走時把積攢之財,悉留給海龍公,望其實現凹下開基繁衍之望。海龍公和兒子順亭公開始低調生活,以放母鴨為計,慢慢接觸江姓主事,借宿老屋下,博得其友情。江姓主事終因糧食儲存運輸不便,把老屋下及周邊土地賣予二公父子。聚斯樓始營建,歷二十年,一座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錯落有致,採光通風絕佳,冬暖夏涼而著稱的土樓乃成。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國天京淪陷,殘兵一路南竄,經永定,過聚斯樓,以為土豪財主所建,便縱火焚燒。聚斯樓雖木構部分燃盡,土牆堅固完整如初。後十九代先祖重修之,即為今日之貌。聚斯樓地靈人傑,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凡從政、經商、藝工、科舉均有建樹。十六世穆思公,清嘉慶縣丞,修職郎(葬松嶺塘,碑尚存);十七世純厚公,清道光巡按御史(葬團村野豬窠);二十一世桃慶公,紅軍烈士(團級)(紀念碑立於龍湖國小旁)。改革開放以來,發展人口150餘,大學生50餘,比例之高為周邊鄉鎮人所欽服。
聚斯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