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古廟

聖者古廟

廣州越秀山下應元路西有一座名氣頗大的三元宮。三元宮正殿供奉的是三元神,分別是上元天宮堯帝、中元地宮舜席、下元水宮禹帝;此外,還有呂祖、老君、關帝、天后、鮑仙姑等,都有殿堂;而後殿東廊下牆角新塑有一騎牛牧童,目前失名,但稽之古籍,正是揭陽本地神“風雨聖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聖者古廟
  • 外文名稱:The holy temple
  • 地理位置:廣東
  • 氣候類型:南熱帶季風氣候
風雨聖者,相關記載,雨仙,出名地點,名人著述,聖者古廟,總體描述,詩詞記載,真實事跡,孫畔村,雨仙廟,

風雨聖者

“風雨聖者”又稱雨仙、大聖爺、仙爺等。據清乾隆本《揭陽縣誌》載,“風雨聖者”是桃山都人(今揭東縣登崗鎮孫畔人),宋乾道九年 (1165)生,父名乙,早喪、鞠於兄;9歲能喚雨,能以腳代柴燒;12歲入郡,代官禱雨,城中降雨積水三尺;後牧牛寶峰山頂,忽不見,傳說成仙了,皇帝敕封“靈感風雨聖者”,立廟專祀,鄉人遇旱,詣寶峰山頂焚香致祝,即降雨。近千年間,潮汕各地多祀“風雨聖者”,神像都是牧童。據不完全統計,現在潮汕各地尚有雨仙廟20多座,僅揭陽市便有10座。
“風雨聖者”崇拜最遲應在清乾隆間出現於廣州,這可以從乾隆朝大詩人袁枚的記載得到證明。袁枚在《續子不語》中記載,廣東制軍孫某禱雨無驗,仙童為致雨,於是孫制軍“命塑其像於五羊城‘三元宮’,題曰”羽仙孫真人“。袁枚的記載明白告訴我們,三元宮中塑了”孫“姓”風雨仙童“像,這正是揭陽神”風雨聖者“孫道者。但是,不知什麼時候,”羽仙孫真人“塑像被毀了,袁枚的記載沒有人去注意了,於是,重塑於三元宮中的牧童像竟然失名了。
由於袁枚這一段記載的吸收,2000年1月,筆者借出差之便到了三元宮,“五一節”又再到三元宮,兩次尋究這一尊重塑而又無名謂的騎牛牧童,但詢宮中工作人員,都不曉為何神祇,更不要說道出根底。首次到三元宮,只見信眾排隊等看摸這牧童和牛,然後施錢,據說這能給他(她)們帶來好運,但誰都說不出牧童是誰。再次到三元宮,那裡竟然新掛了一張牌叫“太歲”,並指示什麼生肖的人沖太歲,須到大殿去摸簽。問一宮中人,也只能說是太歲,余皆不懂。我慨嘆沒找到設於三元宮中的廣州道教協會的道中人,也慨嘆何以偌大一個廣州,如是一個三元宮,竟至於沒有人注意到袁枚的記載,而讓“風雨聖者”丟了戶籍。

相關記載

又一記載:
宋代,揭陽縣桃山都登崗孫畔鄉(今揭東縣登崗鎮孫畔村)出了個能呼風喚雨,行雲布水的神童孫道者。不僅受皇帝封為“靈感風雨聖者”,而且被民眾稱為“雨仙爺”,立廟祭祀,許多村寨還將其供奉為“地頭神”。
清代《潮州府志》、《揭陽縣誌》、《海陽縣誌》、鄭昌時《韓江聞見錄》、林大川《韓江記》均有記述神童孫道者事跡。
清順治吳穎《潮州府志。第十卷軼事部》載:“孫道者,宋乾道間,有孫道者,桃山都人。九歲時,其嫂曬穀,道者曰:”雨且至‘嫂詈之。道者揚竿,雨隨漂谷。嫂將炊,命採薪,道者曰‘我已有經火者’夜以足代薪而炊已熟。嘗牧牛,以竹枝圍之,牛不敢逾。年十二入城,見官府禱雨弗應,道者往禱輒降。淳熙中,牧寶峰山,忽不見。鄉人旱,則詣寶峰祈雨雲。”
孫道者,宋乾道九年(1173)生,父名乙。道者幼失怙恃,當牧童,依兄生活。生俱慧眼,有奇異秉性,神清骨秀,非凡俗,靈異事多,被視為神童。九歲時,有一天,嫂子命他守谷防雞啄食,他對嫂子說:“雨要來了。”嫂詈罵道:“烈日當空,怎會下雨?”孫道者以竿揚了揚,大雨果然傾瀉,積粟漂溝。又有一次,嫂子漬米將炊,命他採薪柴,他說:“我已有供火者。”夜以足代薪而炊已熟。翌早,鄰居的桌腳皆焦赤。他曾牧牛,與鄰童共牧,於村後寶峰山巔,壘石成塔,高四五尺,不用泥灰。又於虎肚山上,留下足跡,臀痕和撒尿之溝,皆入石數分。十一歲時,淳熙十年(1183)潮邑乾旱。府、道、鎮三官,於潮州開元寺內,設壇求雨。他同兄往城賣米,順便進開元寺逛逛,見一群父母官跪於烈日之下,禱雨無應,便說:“你們這幫豬官狗官,那裡懂得求雨是怎么回事,若我來禱,雨可至。”人們告知府主,主命他禱雨。他便拿小竹笠向天一搖一擺,驟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傾刻雨降,城中水深尺余。官要賞他,不受逃歸。時人便都說他是“人物中神仙也?”。府尹二報於朝,翌年,旨詔神童殿見。欽官至其鄉,他逃至寶峰山巔。欽官跟至,他鑽入塔旁大樟樹中,白日升天,遁化歸真,惟留頭髮和一拇指於樹幹上。官嗟異再拜,回朝復旨。帝敕封他為“靈感風雨聖者”,民稱之為“雨仙”。鄉人感其恩,將樟樹伐下,刻成一尊頭戴竹笠、肩荷鋤頭、赤足卷褲筒的聖童神像,在山巔建磚塔,在鄉里建廟。凡天旱而到廟祈禱,“雨即應,靈驗異常”。

雨仙

出名地點

雨仙不僅在潮汕出名,還傳播到香港、廣州等地。

名人著述

清代文學家、大詩人袁牧(1716-1798)所著《續子不語》書中《仙童行雨》載:“粵東亢早,制軍孫公禱無驗,時值按臨潮郡,途次見民眾千餘,聚集於前山坡上。遣人詢之,雲看仙童……制軍聞是異,與司道群徒步往觀,仰視一童子,背掛青笠,牛鞭插於腰際,立空中,制軍以天旱為憂,便祝曰:‘爾果仙乎?能三日致雨,以救禾稼,當祠祀爾。’童笑而頷之。頃之,浮雲一朵,迷失莫睹,制軍也登輿行,俄大雨滂沱。數日內,粵境迭報得雨,遍滿溝澤……制軍於是命塑像於五羊城三元宮,題曰:“羽仙孫真人,香火甚盛。”

聖者古廟

總體描述

今揭東縣登崗鎮孫畔村,村西有一座創建於宋代的“聖者古廟”,是全潮汕的雨仙祖廟。歷經重修,瓏玲典雅,富麗堂皇,神廟雖小,但名氣大。

詩詞記載

民國九年(1920)揭陽縣長謝鶴年曾遊覽至此,並賦詩一首:
“至誠禱告雨連天,利及群生童也仙。
勝地依然留腳跡,唏兮糞塔憶當年。”

真實事跡

1927年,賀龍。葉挺率領革命軍東征軍,途經登崗,駐紮於孫畔村和聖者古廟內。革命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至今仍傳為佳話。大革命時期,革命者彭名芳(烈士)曾於古廟內秘密成立農會,組織農民赤衛隊。

孫畔村

孫畔村正月游雨仙爺,最為隆重,隊伍極為壯觀。前面,大馬頭鑼、高燈、彩旗開道;香爐杞、仙爺轎、三山國王轎、雷神轎、伯公轎、玄天上帝轎等,皆由四名恭敬而虔誠的壯漢扛抬;接著,是長長的男女標旗隊;最後,是悠揚悅耳的鑼鼓弦樂隊。黎支隊伍,從古廟前出發,浩浩蕩蕩,直連上寶峰山巔的“仙爺塔”,然後游回村中,接受村民敬拜。一連數日,村里大戲連台,燈籠亮堂,明燭高燒,巨香繚繞,氣勢非凡,人物如流,到處歡聲笑語,好一派熱鬧景觀。清代的鄭昌時寫了一首《迎神曲》:
“披髮兮蓬鬆,負笠兮從容,斗門兮邑南,神來兮雲中。迎神于山兮,不如於宮。
淒淒兮欲雨,颯颯兮其風,監執事兮有誠,慰汝民兮三農。
三日五日兮沾足。雨金雨粟兮民富而年豐。”

雨仙廟

揭陽玉窖(今揭東縣玉窖鎮)雨仙廟,位於村東,楓江西濱。背負梅嶺,面臨楓江,左屏古橋,右納三溪,形勝優美,氣爽景清。這古廟,相傳是清康熙年間,上鄉有一老叟,偶得金身而建廟供奉。但這廟游雨仙爺風俗,與眾不同,都在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舉行。據說,跟南宋愛國詩人謝翱有關。相傳南宋景炎年間,相國文天祥開督府於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出生於福建長溪的謝翱,傾盡家資,募鄉兵數百赴國難,以布衣贊戎機,署咨議參軍,隨文相國征戰閩、粵、贛。景炎三年(1278)其夫人產兒於潮陽舟中,取名“懷壺”,今為揭陽及毗鄰市謝氏先祖。南宋祥興二年(1279)正月初六日,文天祥在海豐五坡嶺不幸被元兵所執,謝翱以智免,改換姓名與眾兵逃至潮陽白土村。翌年二月十六日夜與鄉兵、村民在海濱同慶宋朝的長春節(宋太祖壽延),遭元兵追問,以“拜風雨聖者”掩飾。但因有人告密,元兵剿村,謝翱得到好友劉潮幫助,攜妻兒逃入海門,托於農戶,犀夜赴閩。臨別囑夫人,他日不論落籍何處,務必以南宋少帝登極縣名“翔龍”為居地名,且供風雨聖者,逢長春節祀之,代代勿替。此是揭陽縣翔龍鄉(今揭東縣玉窖上鄉)和玉窖聖者廟長春節游神的由來。到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移居玉窖儲才村的謝翱第十四代孫,庚戌年(1730)進士謝出類,重修了玉窖鄉雨仙廟,然後集眾議定游神盛會,並以先人懷念宋朝之法,把游神日定在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長春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