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安德烈斯活動斷裂帶

地震成因的“斷層回跳理論”以及“活動斷層(裂)”的概念和術語,因它而提出。因此,聖安德烈斯斷裂及其活動性的研究,在地球科學許多分支中有相當大的影響。斷裂長約1300千米,切割深度超過18千米,是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重要界線,其主斷裂是轉換斷層,但平均走向不平行於由板塊運動的全球模型所給出的滑動矢量,具有明顯的右旋走向滑動性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安德烈斯活動斷裂帶
  • 外文名:San Andreas active fault belt
  • 斷裂長:約1300千米
  • 切割深度:超過18千米
特徵,分段,位移,

特徵

已發生的大的右旋位移達400千米,運動速率為6厘米/年。斷裂北端在阿雷納角的北邊伸入太平洋,南端延至加利福尼亞灣。整個斷裂將胡安德富卡擴張中心與加利福尼亞擴張中心相連。斷裂走向北北西,大致與美國西海岸平行,幾乎縱貫加利福尼亞州西部,呈中部略向西突出的弧形。聖安德烈斯斷裂伴有一系列平行的和分支狀的斷裂。

分段

根據斷裂現今構造和地震活動性的不同,可以明顯地分出蠕變段和閉鎖段。蠕變段內歷史上未發生過大於8級的地震,現在微小地震頻繁發生(個別達5~6級),斷裂兩側不斷滑移。閉鎖段內歷史上曾發生過等於或大於8級的特大地震,在幾百千米長的斷裂上產生幾米的滑動,現在微震也不多。閉鎖期或穩定期為數十或數百年。明顯的閉鎖段為北段和中段南部。北段是1906年舊金山特大地震破裂段,1989年10月17日的洛馬普列塔地震發生在該段的南端。中段南部是1857年蒂洪堡特大地震破裂段。這兩段之間的中段,從聖胡安巴蒂斯塔到喬拉姆一帶,以斷層蠕動為特徵,歷史上兩次大震的破裂均未穿過這一地帶。聖安德烈斯斷裂的南段,從卡洪山口起到加利福尼亞灣,斷裂出現平行排列的斷裂群和局部網狀構造,微震活躍,並有多次中強震,蠕動很小,但也可歸入蠕變段。

位移

用空間大地測量對橫跨聖安德烈斯斷裂的基線所作的觀測表明,正以28毫米/年的速率在縮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