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耳

耵耳,中醫病名。是指因耵聹阻塞耳道所致的以耳脹悶閉塞或聽力減退等為主要表現的外耳疾病。耵聹俗稱耳垢、耳屎,乃耳竅正常分泌物,有保護耳道及粘附灰塵或異物的作用,多可自行排出。若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耵聹凝結,阻塞耳道,引起症狀者,則成耵耳。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耵聹栓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耵耳
  • 發病部位:耳部
  • 相關西醫疾病:耵聹栓塞
  • 主要病因:耵聹阻塞耳道
  • 其他名稱:耳垢、耳屎
  • 多發群體:所有人
  • 疾病分類:耳鼻喉科-耳科疾病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查要點,診斷依據,病證鑑別,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耵耳是指因耵聹阻塞耳道所致的以耳脹悶閉塞或聽力減退等為主要表現的外耳疾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耵聹栓塞。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之耵聹栓塞。

病因病機

一般情況下,耵聹可隨進食、說話等活動,自行排出,若因風熱濕邪外犯耳竅,與耵聹搏結,集結成塊,阻塞外耳道,以致耳竅不通而為病。亦有因耳道狹窄,畸形、瘢痕、腫物、異物或因年老肌肉鬆弛,下頜關節運動無力等影響耵聹排出,而致耵聹堆積,阻塞耳道而為病。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病史:可有耵耳反覆發作史,或游泳、洗浴耳竅進水等病史。
2、臨床症狀:視耵聹大小及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狀各異: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無症狀;完全阻塞外耳道時可有脹悶閉塞感、耳痛及聽力減退;壓迫鼓膜時可引起耳鳴、眩暈;長期壓迫耳道,可致外耳道紅腫、疼痛、糜爛等。
3、局部檢查:外耳道可見黃褐色或棕黑色塊狀物堵塞,質地不等,或鬆軟如泥,或堅硬如石,多與外耳道壁緊貼,不易活動。
4、其他:聽力檢查為傳導性耳聾。

病證鑑別

外耳道異物:即異物誤入耳內引起的疾病,導致耳內有耳鳴、耳痛、瘙癢、聽力下降、眩暈、反射性咳嗽等症狀。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耵耳系指耳內津液與風熱搏結致成耵聹栓塞的病證。宜滴油潤耳後取出。

治療原則

本病的治療以外治法為主。

證治分類

1、器械取出法
對可活動的、部位淺、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聹可用膝狀鑷或耵聹鉤取出。耵聹較大而堅硬,難以取出者,先用5%碳酸氫鈉溶液滴入耳內,每日3-5次,浸泡之,2-3日待其軟化後,再行取出。也可用無刺激的香油或白酒或其他植物油浸泡耵聹。
2、外耳道沖洗法
耵聹堅硬無法用器械取出者,可先將耵聹軟化,然後一次或分次沖洗乾淨。
3、吸引法
如遇不能用沖洗法取耵聹的患者,可在軟化耵聹後,用吸引器慢慢將耵聹吸出。

其他療法

若耵聹較大,壓迫外耳道,或污水入耳而引起外耳道紅腫疼痛、糜爛等症者,可參考“耳瘡”進行辨證治療。

轉歸預後

預後良好,但易反覆發生。若處理耵聹損傷外耳道皮膚時,可引起耳瘡。

預防調護

1、發現有耵聹堵塞耳道後,必須到醫院由專科醫生處理,不要自己盲目挖耳,以免將耵聹推向深部或損傷外耳道及鼓膜。若為少許耵聹,大多可自行排除,不必作特殊處理。
2、有鼓膜穿孔或膿耳病史者,忌用沖洗法。
3、取耵聹時應耐心細緻,以免損傷外耳道及鼓膜。
4、戒除挖耳習慣,避免炎症長期刺激耳道,以免導致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障礙。

文獻摘要

1、《聖濟總錄·卷第一百一十五》:“風熱搏於經絡,則耳中津液結聚,如麩片之狀,久則丸結不消,或似蠶蛹,致氣竅不通,耵聹為聾。”
2、《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九》:“耳耵聹者,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